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高考作文普遍空洞浮华 网友称生拼硬凑味同嚼蜡

2012-07-12 14:22:00 来源: 新华日报 
字号  

  从民国作文风靡反思当下作文教育——

  中学生作文,为什么“童言有忌”

  近日,伴随高考成绩揭晓,高考作文频频见诸报端和网络,人们品头论足之际,一些出版社和网站又适时推出了很多民国中学生作文。从选编作文来看,人们发现民国中学生作文清新、质朴、真实,相比之下,当代中学生作文尽管也不乏一批优秀之作,但普遍的情况是,不少作文显得空洞、浮华甚至虚假,仿佛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所规范。人们不禁深思:在繁荣多元的现代化社会,一些中学生作文为什么反而“童言有忌”了呢?

  有地气才会有清新

  一个个果子像在打秋千,而黄了的叶儿因为树枝底摇动而掉下去,仿佛千只万只小蝴蝶飞下地面。……风吹动树叶,吹动我底衫;叶儿在舞,我和心也彷彿在舞。……园角有一间小屋子。屋子前面的石级上,C底妈和一个老妇人坐着谈天,谈伊们远住在南洋的孩子和女儿,谈伊们底孩子底幸福。从伊们底声音里,表现出伊们描不出的慈和……

  每个时代有悲情,也有欢愉。即使民国那个特殊年代,中学生作文也不乏快乐。这篇题为《果园里》的作文,描写了一段田园诗般恬美的生活插曲,作者观察细致入微,笔端蘸满真情,充满了对生活的投入与热爱。

  在风靡网络的“小清新”歌手、“小清新”电影之后,民国作文成为“小清新”作文。高二学生纪雨含说:“我们总是逃脱不了城市的束缚,日日与钢筋水泥见面,不亲近也不了解大自然,所以当然写不出这样的作文。”网友“汗颜”更是感叹:“现在的中学生为应付扭曲的评分标准而生拼硬凑的作文,充斥着‘新八股’味道,让人味同嚼蜡。”

  作家诸荣会曾多年担任中学语文老师,他最近认真阅读了一些省市的高考作文,深有感触:今天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出版业空前发达,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更是前所未有,照理说现在的中学生作文应该比民国中学生写得更好,可事实恰恰相反,“很多考生只要一涉及到写景、抒情,一定是成语、排比句满天飞,读起来铿锵有力,浓墨重彩,活像军队的进行曲,可就是让人不是滋味”。

  有地气才会有清新。南京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作家余一鸣最近搜罗了一些民囯高考作文题,将其归纳分成几类:一是日常生活类型,如《衣服的功用》等;二是学校生活,如《值日生的责任》等;三是方法类,如《我理想中的屋子造法》等;四是探索类,如《广告的地位研究》等。余一鸣认为,这些作文题目有几个特点:首先是让学生有话可说,贴近生活;其次是鼓励学生探索和创新;三是作文题目具体清晰,没有故意设置的陷阱,避免了题目哲理先行。哲理可以有,但应该让学生在文章中自由发挥。

  有诚意才会有质朴

  我们来看民国时期中华职业学校沈琢琳的《娱乐与工作》:

  我们普通人要娱乐,但没有钱,就得做工;做了工,有了钱,那么我们就可以入影戏院、京戏馆;有了我们的娱乐,我们觉得有趣,就种下了下次再有的欲望,所以对于我的工作,就兴奋了。

  所以我们要有娱乐,必须要工作,我们要工作兴奋,又必须有娱乐。

  这样的文章,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也许显得“太幼稚”,“太简单”,然而,一个中学生,以这样质朴的语言与思想,来描述工作与娱乐的关系,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再看一位名叫彭荣滋的同学,写了一篇《胖子》的作文:

  胖子生活在愉快的雾中,他永远也没有发过延续至四小时以上的愁!

  胖子在高中里念书,他对于读书是不求甚解的。要不是他的家庭逼着他上学,他决不愿意来学校找罪受。考试的时候他抱“不在乎”主义,有六十分能“派司”就得,可是老师们常跟他过不去,六十分也不能很安稳地给他。

  作者用极其平实的语言,为读者勾勒了一个“丰满”的胖子形象,令人暗自喜欢又忍俊不禁。

  有诚意才会有质朴。对中学生作文来说,这样的品质尤其显得重要。然而,阅读当代中学生作文,华丽的辞藻下,这种质朴气息常常很难寻觅。

  《全国优秀作文选》主编姚卫伟先生担忧地说,当代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不如民国时期之虞了。很多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者说在某种社会文化风尚的影响下,“不会说话了,或者不会正常说话了,动不动就是21世纪啊,世界啊,宇宙啊什么的。假大空在强势入侵的同时,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把握却已经被屏蔽了,试想,这样怎么能培养质朴的文风呢?”

  姚卫伟先生透露,杂志社每天都会收到数百篇投稿,但从整体来看,存在“思维相对泛化、情感相对消极、心智相对幼稚”的通病,学生阅读视野狭窄,几乎全是教辅,对社会、自然缺乏真切的热情,思考力匮乏,理想主义缺失。在一个中学生作文演讲比赛中,很多学生对《天边飞来一只鸟》“有话说”,但另外一篇选题《倾听历史》,很多学生就“没话说”了,“学生需要应付各种测验、考试,要想‘脱颖而出’,只能靠‘装’,导致假大空盛行,质朴之风当然就无从谈起了”。

  有真情才会有真实

  我家很穷,雇不起佣人,父亲往田间工作,家中一切操作,大都是母亲亲手去做。全家四个人穿的衣服,全是她纺织起来做的。我记得小时候见了人家穿怎样的鞋子,就要叫她下次也要照他们那样做。她因事忘了,我就要生气。她见了只说,你别生气,这次忘了,下次照那样做就是了。现在想起,那时真太可笑,又太可恶了。

  这篇民国中学生佚名之作《母亲》,从头至尾约略千字,全是对母亲形象和作为的细致白描,通篇由超短句构成,文字平实,找不到一处溢美之词,俨然一幅黑白素描。

  蒋好华博士刚刚主编了《民国中学生优等作文选》,并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他说:“我读着读着,心头就禁不住涌动起对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敬爱之情,更神奇的是,我那含辛茹苦的老母亲的身影不知怎么就出现在了眼前,一种难言的羞愧袭上心头:为什么我对母亲的爱需要一个民国中学生的作文来激活?为什么当代学生关于母亲的作文,总是由赞美之词和虚构的母爱故事拼凑而成,竟然写不出一点关于至亲的感人细节?”

  有真情才会有真实。姚卫伟说,当代中学生写母亲,总喜欢“高大全”,否则,就很难得高分。这位妈妈一定要“雨中送伞”,一定要“带病工作”,一定要“为家庭累得趴下”。有一篇作文,写一个三岁小孩趴在窗台上,问爷爷“幸福是什么”,爷爷通过街上走过的各色人等,阐述幸福概念,非常虚假。从杂志社来稿来看,雷同化倾向非常严重,比如说,关于“我想握住你的手”,大家的作文几乎都是母亲,什么生病了要握住母亲的手,遇到困难了要握住妈妈的手,等等。再如一篇上海高考高分作文,写了妈妈、爸爸、爷爷,“我”遇到第一个困难,想到了妈妈怎么说,遇到了第二个困难,想到了爸爸怎么说,遇到了第三个困难,想到了爷爷怎么说。学生没有真实的人生,怎么能写出真实的作文?

  有自我才会有情怀

  中学生应该如何作文?南京特教学院中国特教博物馆馆长、教育专家马建强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民国时期著名教授刘文典关于作文的论述:观世音菩萨。观,多观察生活;世,明白世故人情;音,讲究音韵、语感;菩萨,要有关爱生活、关心别人疾苦的情怀。另一个是钱穆当年教小学,小学二年级开始写话,一天出的题目是《今天的午饭》,钱穆表扬了一位同学写的几句话。作文是这样写的:今天午饭,吃红烧肉,味道很好,可惜咸了些。钱穆说,这篇文章首先是说实话,其次是说话要有曲折,再就是要有个人的感受。

  马建强认为,中学生,应该是最喜欢表达、最有自己的看法的。现在很多中学生都不爱写作文,最根本的原因是“童言有忌”了:家长要我怎么说,老师要我怎么说,社会要我怎么说,唯独不知道自己怎么说。他深有感触地说,其实,当代中学生中也有很多富有灵性、个性的好作文,但这些作文往往不符合所谓要求,或者得不到高分,久而久之,孩子们只有照着老师眼中的优秀作文依葫芦画瓢了。

  民国中学生笔下如清泉般汩汩流淌的文字,表达的是真实的生活、情感和思想。读者可以挑剔其文字的稚嫩和思想的偏颇,却不能不敬佩他们的清新、质朴与真实。“而对当下陷于繁重学习、考试重围下的中学生来说,缺少的恰恰是真实的生活,自由的心灵,富足的情感,这造成他们的作文中充斥着教条与八股,大话、假话、空话多,唯独少了自我,少了真情实感的表达。”蒋好华说。

  中学生作文,是其知识、才华、修养、审美、境界的综合反映,也许,当代中学生不缺少知识和才华,却缺少了本该属于这个年龄的清新、质朴与真实。这些,需要心态宽松、心理健康、心灵自由,归根到底,需要一个真正健康的社会环境。(记者 贾梦雨)

[作者:张志刚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