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考生1999年,421分考上了某大学。若干年后,他成了设计师。
湖南考生1999年,523分落榜了。若干年后,他成了农民工。
河南商报记者李亚沛 段睿超 实习生李凤祥
关于高考公平,似乎是一个永远能够引发关注的话题。
有人说,高考起点不公平、过程不公平、结果的不公平,影响了很多考生的一生。
也有人说,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段子
考523分的落榜了421分的反而能上大学
有这样一个段子:
一个湖南的小伙儿,在上海的一个建筑工地当农民工,偶然间和建写字楼的设计师聊上了天,没想到他们竟然都是1999年参加的高考,那个时候全国都是一样的考题。
湖南的农民工小伙子当年考了523分,落榜了;设计师当年在北京考了421分,上了沈阳建筑工程大学。
若干年之后,命运竟然如此差异。
《高考天问》中讲述了这样一段命运交错的故事,主持人钟山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教育的不公平:安徽每7826名考生中才有一个人能上北大,而北京每190名考生当中就有一个人可以上北大,这样算下来,北京学生考进北大的概率是安徽考生的41倍,是广东考生的37.5倍,是贵州考生的35.4倍,是河南考生的28倍。
“这是践踏公平的地方保护主义。”钟山说,虽然都是高考,但是在不同的地方高考,升学的难易是不一样的。
故事
得到不曾想到的结局,只因没有那个薄薄的户口本
21岁的娜娜是郑州一所一本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这是此前她不曾想到的结局。
从小在北京长大、在北京上学的她早已在心里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北京人,可直到高考报名,她才知道原来不是那么回事儿,“我学的是理科,没有办法在北京参加高考,因为没有北京户口。”娜娜说。
2010年6月,她返回户口所在地河南参加高考,发挥正常,只考了503分。那一年,河南理科一本线是552分,北京理科一本线是494分,无奈,她只能选择走艺术生的途径来考取省内一本院校。
“原来在北京那些平时成绩和我差不多,甚至没有我成绩好的同学,也是500多分,被北京第二外国语、北京科技这些重点高校录取。”娜娜说,区别只因那一个薄薄的户口簿。
小付和娜娜在同一个年级,小付从小在河南读书,因为有新疆的户口,最终参加了新疆的高考。那年他的高考成绩是496分,河南理科二本线500分,但凭借地域优势,小付成功进入了这里的一本院校。
数据
25倍的“命运落差”
2012年高考前夕,中国教育在线发布《2012年高招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2011年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46.5倍,而上海考生上复旦的机会是河南考生的95.8倍。
高考结束,分数线出来了,北京市高考一本线理科为477分,文科为495分,比河南的理科540分、文科557分分别低63分和62分。北大在有7万多名考生的北京投放了414个招生名额,而在有80万考生的河南只投放了108个名额。
据《21世纪经济报道》公布的数据,在北京,考取清华的可能性是1/362;在河南考上清华的可能性是1/8855,两者相差25倍。
而视频中的数据来源,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在其研究课题“大学招生与宪法平等”中得出的结论。
张千帆长期关注教育公平问题,提出“高校招生指标有违宪法平等原则”等观点。
他认为,地域录取失衡背后有地方保护和户籍歧视的原因。
观点
起点、过程、结果的不公改变考生的一生
“看似高考公平,实际高考不公平。”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史璞在接受商报记者采访时认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才能称之为公平。其观点阐述如下:
第一,起点的不公平。现在的城乡差距、教育资源严重投入不足,以致城乡教育失衡。农村和城市相比,孩子的起点就不公平;一线城市跟二线城市、三线城市教育资源不均衡,也出现起点不公平。
第二,考试的过程不公平。有些地方管得严,有些地方管得松。录取的分数线不一样,不公平。出的选题不一样,难度不一样,不公平。
第三,结果的不公平。不同的地区录取的比例不一样。更重要的还有一个不公平,很多有钱有权的人,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在高考以后通过转学的方式,从低层级学校转到高层级学校,这是一个巨大的不公平。
史璞认为,这种不公平甚至能改变考生的一生。
尝试
“异地高考”迈出机会公平的重要一步
2001年,三名青岛考生向最高法院投寄诉状,状告教育部侵犯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在当年的高考中,她们分别取得了文科457分、理科522分、文科506分的成绩。如果在北京,她们读重点,但是在青岛,她们中的两个只能读专科或者电大,另一个则完全没有希望。但最终,最高法院以“这是一个抽象的行政行为”为由,驳回了这一诉讼请求。
今年全国两会开幕之前,山东推出了“异地高考”政策,规定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该省参加高考,并与本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教育部随后表示,各地要在年底前出台有关允许异地高考的时间表。
这一政策引发热议,著名时事评论员王传言认为,“异地高考”从教育公平的角度上看是迈出了机会公平的重要一步,但是,要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需要在高考招录体系上下工夫。
“教育系统中的不公平的改变,归根结底取决于我们社会制度的改变。”史璞说,如果社会制度的不公平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教育体制想科学化、规范化、公平化都是难以做到的。
微议
高考有万千毛病,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
网友“陈德智”:在我的身边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的时候学习不怎样的同学照样考上了好大学(家里有背景,我真实遇见过),所以高考不是绝对公平。
网友“zzjzzpgg12”: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高考是唯一有可能和官富人家的孩子走上一个平台的机会。高校和招办自主性越大,越容易提供腐败的土壤。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高考有万千毛病,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将来,高考肯定要改革,“未来的高考,肯定不是大一统,而是多元化的。”
某网站曾发起“高考是否公平”的调查,15%的人投给了“高考公平”;25%的人认为“高考不公平”;36%的人认为“高考相对来说是最公平的”,占比最高。
哈佛大学希望学生毕业后能够这样:独自探索世界;建立对知识的好奇;具备探询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把找到的解决方法与他人沟通;培养创造力,用崭新方式看问题。
中国的大学能带给学生什么?你上的大学是心目中的那个“象牙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