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网络假新闻荒诞离奇引恐慌 博来眼球却丢掉信任

2012-07-12 11:38:00 来源: 浙江日报 
字号  

  核心提示:谁都无法否认现在是眼球经济的时代,但你若经常上网看新闻,就得提醒自己不要太轻信所看到的一切。事实也证明,近年来很多耸人听闻却广为传播的消息,大都是“人为加工”甚至“凭空想象”而成,但由此引发的信任危机和社会恐慌,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类似事件的屡禁不止,正引起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

  7月10日,一则惊人消息引起人们关注:有媒体称,今年5月份,一部电视剧在横店拍摄期间,有两位女演员被残忍奸杀、肢解,至今未找到凶手。

  谁知,东阳警方当天就证实并无此案,而横店影视城也发出公告,称绝无此事,并已向网监部门举报。

  如今,社会上各种真假难分的消息之多,可谓泛滥,并且都呈现一个特征,那就是越来越耸人听闻。

  荒诞离奇引恐慌

  “行凶者是两名刚参加高考的学生,抢走了3.8万元现金。”

  从6月25日开始,广西恭城等地的网络媒体上出现一篇题为“6·24恭城三江发生重大杀人抢劫案网上通缉令”的文章,详细描述恭城县三江乡一家银行被两名高三学生持刀抢劫,杀害一人抢走现金3.8万元后逃跑的“案件”经过,并公布了犯罪嫌疑人的照片及所驾驶车辆的号牌。

  这则消息迅速疯传,当地公安、银行的问询电话被打爆。而当人们还沉浸在震惊之中,恭城警方已迅速锁定一名姓路的女子的个人网络空间,查明这是路某凭空捏造的谣言。随后,路某被拘留5天。

  无独有偶,同是6月的广西,柳州网民“dollcork”在红豆社区等多家论坛上以“印刷厂门口的车祸”为题散布一则“新闻”:27日中午,在柳州市柳南区鹅岗路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被二次碾压致死”。司机是党委书记,先是刮倒小孩,然后不知为啥倒车,不倒车应该还有救。

  这则言之凿凿的“新闻”,也在博客、微博、QQ群之间迅猛传播,引起大量网民围观、热议。但两天后,柳州市公安局调查证实:当天是有一个9岁小孩不幸被撞,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去世。肇事司机则是一个公司的管理层人员,撞人后就将伤者送往附近医院抢救,并无“新闻”所说的那些情节。

  随后,网名为“dollcork”的曾某承认自己将道听途说的不实信息发布在网上。结果,曾某也被警方拘留7天。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

  在广东,一条“中山市沙溪镇治保会3人用口袋套住一四川12岁小孩子(并将其)打死,其母亲奶奶已气死,4(名)湖南看热闹的(人)被本地人活活打死”的微博引发网友公愤,而事实上,这是在中山工作的重庆人甘某为博取人气而散布的谣言;贵州省福泉市一度广为流传“城区内有小孩频频被‘抢走’”消息,最后也被证实为不实信息。

  如今,我们几乎每天都会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令人心惊胆颤的所谓“新闻”。但最后都证明,它们或是在原有事实基础上“再加工”,或是纯粹天马行空的“乱想象”,不仅闹得人心惶惶,甚至还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耸人听闻太困扰

  如果说上述例子离我们有点遥远,那么接下来的例子,则都是如你我的普通人,或多或少给生活带来困扰。

  年近而立的陈源,一心打算在杭州打拼落户,可他无意中浏览的一则题为“中国八大城市娶妻成本,动辄百万元最少四十多万”的新闻,让他开始产生动摇。

  “文章里用一番科学计算,得出结果是杭州讨老婆成本为127.8万元,如果要讨到一个中等条件的老婆,就需要‘男方倾家荡产,不吃不喝工作近17年’。”陈源告诉记者,看到这篇报道之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逃离杭州”,可看看身边,在杭州打拼的外地人,从无到有、成家立业的例子又不在少数。

  面对荒诞离奇的各种消息,你是选择相信,还是忽略?一项面对全国31个省(区、市)上万人进行的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曾受耸人听闻式新闻的误导。

  这种误导的“负能量”,正在侵蚀社会乐观向上的情绪。调查显示,86.3%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哭穷帖”泛滥会产生一系列负面效应。具体而言,62.9%的人认为这会“强化‘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57.8%的人担心会“误导社会情绪,让人失衡与不满”。

  全职主妇张弛就特别担心食品安全。“超市惊现化脓猪肉”、“餐馆腌腊肉检出敌敌畏”、“某大型调味品公司用致癌工业盐水造酱油”……一则则触目惊心的新闻,让她的每一次采购都如履薄冰。

  “真的不知道买什么好。”张弛掰着手指说,“猪肉里有瘦肉精、蔬菜里有农药、金针菇可能加了工业原盐、鱿鱼则是泡了福尔马林,经常是一圈走下来,菜篮子里还是什么都没装上。只能选择贴了有机、生态标签的所谓绿色安全食品。”

  可这些产品就真的让人放心吗?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其实不然。“国内的传统食品并没有如此病入膏肓,国外进口的、或是国内的有机生态食品,也不见得真正安全。”

  钟凯在某食品安全检测机构任职,他告诉记者,有机食品纯天然没错,但还有可能因此含有“纯天然”的黄曲霉毒素。国内不少媒体一边倒地对传统食品行业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给这些产业雪上加霜,而给部分来历不明甚至对人体有害的所谓有机生态食品打开了市场。

  辟谣纠偏应及时

  “调查称中国人流手术者近半未成年”、“长春女小偷脱衣全裸对抗警察”、“大二女生1年见15网友人流4次”……

  这些哗众取宠的消息,明显有造假痕迹,为何还能大行其道?专家认为,地方政府对突发事件和谣言反应迟钝,甚至不作为,是重要原因之一。如今的信息传递越来越快,但很多地方政府部门仍然按部就班,缺乏危机意识,一问三不知,等到事态恶化时才慌乱地“管一管”,根本谈不上及时发现谣言、辟谣,把事态化解在初始阶段。

  媒体容易成为“帮凶”。据调查,现在超过八成的人上网看新闻只看标题,不看或略看正文。于是,一些媒体和造谣者就会想方设法炮制“抢眼”的标题,到处套用“富二代”、“官二代”、“小三”等热门词汇,只要吸引眼球就行。而多数网友一看标题就跟帖,结果以讹传讹,越来越耸人听闻。

  如何使文题不符甚至内容虚假的消息炮制者成为“过街老鼠”?政府部门首先应积极作为,及时揪出披着各种马甲的“老鼠”,并依法惩处。社会学专家周可达指出,在突发舆情面前,谣言并不可怕,关键是要通过主流渠道,及时发出权威的声音,开诚布公将事情原委告知公众,才能最大限度压缩谣言滋生和传播的空间。

  作为媒体,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主动担起辟谣与纠偏的责任,绝不能用庸俗、煽情的新闻迎合公众。

  普通读者也要注意培养自己的批判性素养,越是面对耸人听闻式新闻,就越要理性。看到网络上以微博、论坛为依托的热点话题,尤其是一些被疯狂转发的离奇消息,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盲目跟风,以免假新闻迅速扩散而造成恶性循环。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随着新闻行业市场化进程深入,受众的意见越来越受重视。但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许多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注意力,逐渐失去应该坚守的职业道德底线,一味制造庸俗、煽情、娱乐化的新闻迎合公众,甚至不惜罔顾事实、断章取义。对此,市场纠错的方法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它发挥作用的过程太漫长。作为自律性质的新闻行业协会更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对成员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严厉批评、制裁,充分发挥促进行业自律、维护行业底线的作用。(记者 何苏鸣 实习生 周洲)

[作者:张志刚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