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圈子,升迁中有内幕
“小圈子”离不开一个“私”字,公权与私利结盟,正常的同事和上下级关系异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和权力关系。广东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原副主任倪俊雄一案就可窥一斑,有关部门查明倪俊雄收受41人的贿赂款,其中38人是来自茂名市公安系统的干部,这些权钱交易密集地出现在其任茂名市公安局局长期间。
2007年初,时任广东信宜市公安局局长的李天福任期已近5年,面临交流换岗。倪俊雄主动找到他,告诉他有机会升迁,李天福满心欢喜。到广州出差时,李热情设宴请倪和他妻子吃饭,席间,李天福趁倪俊雄进卫生间时,悄悄将一个信封塞进倪妻的手提袋——里面装有3万美元。但后来升迁一事没办成,又过了三四个月,倪俊雄告诉他可以在茂南区和高州两地选择任局长。李天福表示想到高州工作,倪答应可以考虑。没多久,在广州,李再次请倪吃饭,他又送给倪10万元港币。多次打点后,李天福终于如愿以偿当上高州市公安局局长。
据调查, 倪俊雄在任职期间,李天福、杨强、刘国雄、黄鸿、陈力、张爱国、徐华喜等7人向其行贿后,都成功当上茂名市多个市、区、县的公安局局长。显而易见,这些人都是倪俊雄“小圈子”里的人。
针对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小兄弟”问题,人民网曾做过一项调查,8200多名调查对象中,85.04%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领导干部有自己的“小圈子”,而且相当普遍。“您认为领导干部的‘小圈子’主要是指哪些人?”在这道多选题中,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是领导的“秘书、上下级”等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是“同乡、同学”,或是“战友、司机”。75.70%的受访者认为“小圈子”里的“小兄弟”是“心术不正、趋炎附势的人”,87.16%的受访者相信,结交“小兄弟”是因为“具有某种共同利益”。
采访中,也有干部坦言,进了官场,走上仕途,入圈子也是一种无奈。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干部告诉记者,现在竞争这么激烈,有人帮忙或者关照的话,仕途会顺利一些,有时候遇到难题,能有个志同道合的人商量,帮着出主意,也是好的。如果完全置身“圈”外,很可能被排挤、边缘化。
有专家认为,官员也是人,当然不可能完全没有社交圈,他们可以有因学历、经历、兴趣爱好等为纽带的同学、同事、朋友的交往,以血缘、地缘而定的亲戚、老乡。但如果是借这些社会交往,结成利益团体,无原则地维护圈内人的利益,甚至成为腐败的变种,破坏公共权力的正确运行,那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见光死,拔萝卜要除泥
从一件件触目惊心的腐败案中可以发现,那些结党营私的“小圈子”迟早会“见光死”,圈中的哥们兄弟最终都成了“送”对方进牢房的推手。
一位法院院长曾这样描述“小圈子”:“以权力为纽带,围绕某位核心人物,编织权力网,形成利益同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不是小圈子的人被排挤出局、冷落一边。一切灰色交易都在小圈子内操作,圈外人甭想窥得圈中内幕。”他认为,那些入圈的官员过着两面人生——小圈子外,冠冕堂皇,正人君子;小圈子内,漆黑一团,腐败透顶。8小时内,受人尊敬;8小时外,醉生梦死。
“小圈子”乱象损害的是干部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割裂的是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目前还未根治的“圈子病”亟待有关部门引起重视,警惕“小圈子”沦为“大腐败”。“拔出萝卜带出泥”,更重要的是要“除去泥”,让那些“小圈子”没有滋生延展的土壤。
近年来,我省各地都在积极推进领导干部“8小时外”考察,对干部“生活圈”、“社交圈”的情况进行了解,对拟提拔干部德的反向测评中,列出了“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要求不严,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为他们谋利益”,“交友不慎,造成不良后果”等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干部建“小圈子”、入“小圈子”起到一定威慑作用。
有网友认为,要让领导干部摆脱“小圈子”,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干部的自律,制度建设及其严格落实更为重要。只有让权力真正在阳光下运作,权力的监督机制更加健全,同事之间、亲朋好友之间才能少一份“心结”,真诚坦荡地相处。
专家建议,在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领导干部“8小时内”用权管理、“8小时外”行为监督的基础上,还要将干部日常社交情况纳入平时考评、述职述廉和群众评价等范畴,把领导干部的“小圈子”变成能管、可管的领域,拉紧干部远离“小圈子”的那根弦,防止因为长期放任最终让“小圈子”变成“大漩涡”。同时,要真正让那些盘根错节的权力圈“见光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赵丰: “圈子”本身并无大错,但“圈子”一旦成为官场腐败交易平台时,其破坏力相当惊人。从现实暴露出的许多案例可以看出,搞“圈子”腐败的人,轻者是非不分,重者贪污腐败。“圈子”的本质就是利益联盟,利益是“圈子”的润滑剂。结“圈”之人心态各异,但目的无非是为了从“圈里”获得好处,达到权力的利益共享。因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从根本上加以治理。(记者 袁艳 通讯员 范跃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