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艺术家探讨古典歌剧:如何吸引观众成最大挑战

2012-07-09 17:25:00 来源: 光明日报 
字号  

  原创歌剧《运河谣》剧照

  歌剧《魔笛》剧照

  歌剧这门发源于欧洲的古老艺术,已经跨越了四百年的时空,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成为人类共同享有的精神文化财富。当今世界正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这颗表演艺术皇冠上的宝石如何再现辉煌,歌剧经营者和创作者们面临着重要的发展机遇和巨大挑战。近日,“国家大剧院2012世界歌剧院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30家中外表演艺术机构,以及强卡洛、吕嘉等多位知名歌剧艺术家共襄盛事,围绕“当今古典歌剧制作的前景与发展”的主题,就“古典歌剧呈现形式的选择”、“古典歌剧的营销、传播与观众培养”和“歌剧交流的趋势与手段”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坚守艺术质量:让古典歌剧再现活力

  繁盛时代的歌剧剧目流传到21世纪,已经成为经典。面对今天观众多变的欣赏习惯和多元的审美需求,古典剧目应该以何种方式呈现,是恪守传统,还是将其本土化,加入民族特点,或者采用一些当代艺术表达的手法,而这些变化对古典歌剧到底是推动还是损害,都成为歌剧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古典歌剧的舞台表现形式能否加入现代表达,其实取决于观众的需求”。美国西雅图歌剧院院长斯百特·杰金斯一语中的。他举例说,比如在欧洲很多歌剧经过长年的演出已经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观众对其所讲述的故事情节耳熟能详,呈现内容也有深入了解,在这种情况下要勾起他们新的观演兴趣,就可以加入一些新鲜内容。比如换一个时空背景,加入一个新人物,甚至对故事情节进行改编等,给观众以新的期待。而歌剧基础略微薄弱地区的观众,在对古典歌剧原有版本不甚了解的情况下,直接观看加入新元素的版本,在审美上很容易受到误导,所以对这部分观众,古典歌剧在内容和呈现上最好遵照原样。

  然而,这又给歌剧创作者出了新的难题:如何更为准确地对观众进行细分?走进剧场的观众的偏好是什么?动因是什么?决定因素是什么?中间地带的人能否被说服?2009年10月,经过专业公司的系统调研,英国威尔士国家歌剧院将观众分成六个群体,包括忠实的探索者、超额预订爱好者、自动观看者、有动力的中间立场者、年轻的实验者和最受欢迎剧目观看者。在调研的基础上,歌剧院可以分别针对不同目标观众,进行剧目排演以及选择宣传方式和途径。

  “古典歌剧已经有了好故事,和好音乐,但在故事和音乐的背后还需要一个伟大的整合者,这个人可能是一个剧院的管理者,也可能是导演。不论加入什么样的现代元素,一部古典歌剧作品能否得到观众的认可,最终决定性因素还是艺术质量。因此,在整合者们进行艺术探索、推进古典歌剧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不能放弃对艺术质量的高要求。”阿根廷科隆剧院国际关系总监伊莱妮·乌尼克强调。国家大剧院副院长邓一江总结道,古典歌剧不同呈现方式的选择,从宏观上来讲,要根据各个国家不同观众的审美标准来制定。从微观上说,则关系到各大剧院自身发展的视角,关系到成本的控制,同时也关系到我们的艺术责任。

  对话交流体验:给观众呈现艺术的美

  从歌剧诞生以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吸引观众,今天尤其如此。话剧、戏曲、电影、电视,还有无所不在的网络……现代人们艺术欣赏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什么力量促使其选择并喜欢上歌剧艺术呢?英国威尔士国家歌剧院院长彼得·拜凌汉姆认为:注重传播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除了采用以有视觉感的文字和图片制作宣传册这种传统的宣传手段之外,我们还制作歌剧的视频短片、音乐节选等,通过电子邮件、社交网站、户外LED广告等方式传播出去,同时策划专家讲座和现场演示,让观众对歌剧知识和演出信息有进一步的了解。”不光是英国威尔士国家歌剧院,这种剧场之外的活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剧院所重视,总政歌剧团的黄定山团长就经常以主讲人的身份出现在各种音乐普及活动当中,与观众交流沟通。国家大剧院则每年投入约2000万元,策划推出1000多场艺术教育活动和演出。

  推动对话与交流,也是各个机构流行的做法。据美国华盛顿歌剧院艺术总监克丽丝缇娜·莎波曼介绍,大概从5年前开始,华盛顿歌剧院每个星期都会在某场表演之后邀请观众留下来与艺术家进行交流。5年之中,现场参与对话的观众平均每场200多人,最多时可达500人。克丽丝缇娜·莎波曼说:“参与对话激发了观众对歌剧的兴趣,一些年轻人还因此选择到剧院做实习生,其中一个年轻人还留下来做了我们的员工。当然,最后的艺术创作不一定完全按照当时观众所提出的要求去做,但对话是必要的。我们应该在观众和歌剧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而不是一堵墙。”通过对话了解观众不断变化的喜好的确很重要,但是斯百特·杰金斯也表示,年轻观众的兴趣点有时候很难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把握,“也许他只是冲着在剧中只出现几分钟的一幕场景或者演员而走进剧场的。”

  为了改变剧场里多是白发观众的现状,吸引口味多变的年轻观众,很多剧院举办了系列体验活动。比如美国华盛顿歌剧院不仅给高中生提供古典音乐培训,让他们参与演出,体验职业演员生活,还派志愿者到学校为学生介绍歌剧表演知识,通过这些活动每年使2万多名学生接触了解歌剧艺术。同时,他们还启动了年轻艺术家的培训项目,让他们学成之后到博物馆、画廊或街区表演,让公众通过表演者的青春朝气感受歌剧艺术的巨大活力。“高科技的运用或许成为很多歌剧院吸引观众、突围成功的重要砝码。”上海歌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指出。他们运用高清视频转播远在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上演的歌剧,超清晰的舞台画面和高质量的音质使观众获得了比亲临现场更加震撼的艺术感受。

  研讨交流合作:为歌剧注入新的能量

  2010年国家大剧院与挪威奥斯陆国家歌剧院、香港歌剧院联合制作《魔笛》;2011年2月大剧院版《图兰朵》走进韩国首尔艺术中心;今年3月大剧院原创歌剧《赵氏孤儿》赴香港文化中心演出;邀请韩国国立歌剧院本年度的最新制作《艺术家生涯》参加今年国家大剧院的歌剧节;今年8月初,国家大剧院与日本新国立剧院联合制作歌剧音乐会版《阿依达》还将在两地上演……前三届歌剧论坛不仅实现世界各大艺术机构的高端对话,国家大剧院还与多家国家机构签署双边战略合作协议,促进了多项合作。“歌剧的长远发展离不开理论研讨和交流合作,这也是国家大剧院一直致力于开展包括歌剧论坛在内的众多交流计划的原因之一。”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指出,在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上,国家大剧院也注重合作,多次派团队到英国皇家歌剧院、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美国大都会歌剧院、日本新国立剧院等机构考察交流,并于2012年推出“国家大剧院高级剧院管理人才培训奖学金”计划,与英国皇家歌剧院共同主办了第一期项目“高级舞台技术与管理培训班”,推动了国内优秀文化艺术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

  “歌剧这种艺术形式有音乐、故事的成分,也有艺术家团队的元素,还有形形色色的观众,所以歌剧事业本身可以说是各种文化和思想的大熔炉。”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院长安德里斯·扎格尔斯表示,我们应该建立一个与其他艺术院团合作的长期策略,这样才能够让剧目常换常新,有利于歌剧事业的发展。新加坡抒情歌剧院院长涂容章则表示,这种交流还可以以一种更加实际的方式进行,比如服装、道具的租用,既经济又环保,还有利于歌剧文化的交流传播。

  国家大剧院歌剧制作顾问朱塞佩·库恰则号召与会的各剧院代表,抛弃狭隘的个人主义,在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实现深度合作,帮助大家找到管理剧院的更好方式,为观众呈现更加精良的艺术作品。“古典歌剧艺术的未来发展应该在东方,”匈牙利布达佩斯艺术宫殿院长沙巴·珂尔指出,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歌剧艺术在东方的迅速增长不容忽视,东方有新兴的观众群体和充满活力的创作力量,我们期待与他们进行积极的对话,他们也许会给我们的歌剧创作注入新的能量。

[作者:刘欢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