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空军特级飞行员率团队创造单日9个首发命中纪录

2012-07-09 14:39:00 来源: 解放军报 
字号  

  主人公小传

  吕广坤,广空航空兵某团团长,特级飞行员、指挥员、教员、四机长机,先后参加空军体系对抗、远海巡逻和奥运安保、国庆60周年首都阅兵等30多项重大任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2008年被评为“空军十大杰出青年”。2012年被空军评为“四项基础性建设先进个人”。

  南国初夏,碧海蓝天。一场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实兵对抗演练即将打响。

  “起飞!”指挥员一声令下,吕广坤作为红方编队长机,率领机群劈空而起,剑指千里之外的远海深处。

  穿云团、绕雷区,红方一路采取无线电静默。

  “嘀嘀!嘀嘀!”刚抵达目标区域,战机突然告警,红方战机先后被躲在云后的蓝方锁定。

  “快速释放电磁干扰!2号、3号迂回包抄!”洞悉空中态势的吕广坤处变不惊,果断实施大角度机动摆脱,迅速指挥编队变向欺骗。

  战鹰怒吼,机翼如刀锋劈空,划出两道白色的航迹。没等蓝方缓过神,吕广坤驾机一个鹞子翻身,从“敌”左侧翼杀出,一举将蓝方战机“击落”。

  “不要放过每一次取胜的机会!未来战场是强强对抗,要战胜强敌,必先突破自己,时时擦亮刀锋。”演练结束,吕广坤的讲评掷地有声,意味深远。

  熟记成千上万个符号数据,发射导弹全部命中,12套战法填补空白。他是信息化作战急先锋——

  “光有好剑不行,还得练好剑法”

  2004年2月,时任广空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副大队长的吕广坤,与10多名战友一起飞往西北执行某型导弹试射任务。这是该团在战机武器系统进行加装后,第一次实射该型导弹。

  “从光荣的二大队走出来的飞行员,关键时刻决不能掉链子,谁都不能做愧对历史的罪人!”吕广坤撂下狠话,第一个驾驶挂载两枚导弹的战机冲上云霄。

  与初到时的兴奋不同,此时吕广坤再从空中鸟瞰大漠,心中多了一份沉重。战机在碧空划出一道白烟,吕广坤凝神聚气,很快发现靶标。他迅速用头盔瞄准环套住目标,轻轻按下“输入”按钮。片刻,瞄准环上出现一个清晰的“+”字线,表明目标已锁定,导弹可以发射。

  随着吕广坤按下发射按钮,两枚导弹呼啸而出,蛇形交叉着扑向目标。瞬间,目标爆成一团火球。

  “一剑封喉!”现场响起雷鸣般掌声。紧接着,吕广坤所带团队在此次导弹实弹打靶中一举打出12发全中的佳绩。

  一年后,上级把某型信息化设备改装任务交给吕广坤所在部队。这是一个全新课题,相关资料基本为零。吕广坤清楚地记得,那天当设备抵达部队,他特意跑去外场看看这个“宝贝”。

  兴奋过后,摆在面前的现实是,如何把冷冰冰的“宝贝”变成克敌制胜的“法宝”。上级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熟记成千上万个符号数据,吃透系统结构原理,确保设备改装试飞顺利完成。

  军令如山倒。那段日子,吕广坤作为试飞验证小组的骨干,带领战友边使用、边验证、边开发、边改进。立足最复杂的电磁环境,经过两个月的昼夜鏖战,由他主编的一本《某系统验证试飞教学法》摆在师领导的案头,成为该设备第一本教材。

  为了尽快把设备各项性能飞出来,2005年夏天,吕广坤与试飞小分队奉命进驻西北,开始了长达10个月的验证试飞。当年西北的大漠风沙、酷暑严寒,见证了他们为探索战斗力生成的激情岁月。

  “光有好剑不行,还得练好剑法。”试飞成功的掌声未落,吕广坤的眼光已聚焦在人与装备的能力融合上。按照“装备升级、信息制胜、理论先导、实兵验证、普及推广、注重转化”的思路,吕广坤开始大胆创新信息协同对抗战法。

  又是一番星夜兼程。在整合原有战法的基础上,他以复杂电磁环境为背景,创新出12套信息协同对抗战法,有效提高了飞行员远距搜索、引导占位等能力。他撰写的《某系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实兵对抗创新战法》等理论文章,为后续改装的兄弟部队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为首批加改装某型战机信息化设备第一人,吕广坤完成了与某型飞机的联合试飞任务,实现了空地、空空信息实时共享,多项成果填补了我军信息化作战的空白。”时任广空航空兵某师副师长王少华说。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吕广坤回忆说,“那段日子很像新兵连生活,忙碌又充实。鬓角这几根白发,也是在那时悄悄冒出来的。”

  4个月飞行90多架次,创空战训练技术、战术,强度、难度之最。他是钻研打赢的排头兵——

  “一支部队缺乏战斗精神,就如同一把战刀没有锋芒”

  吕广坤爱读历史,还研究书法,但他并非文人墨客。与吕广坤有近20年交情的肖会东副团长说,吕团长平时3本书不离身:《资治通鉴》《毛泽东诗词》《孙子兵法》。用吕广坤自己的话说,他是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军事理论的最佳结合点。

  在对外军研究中,他敏锐地发现,空空对抗中,外方飞行员高度重视发射导弹至导弹命中目标后的动作。一旦发射导弹后,他们会模拟留出制导时间,等待制导结束后,才迅速急转脱离,避开对手可能同时进行的导弹攻击。

  联系我军传统习惯,导弹一发射就立即摆脱,恰恰忽略了这一“生死线”的训练价值。

  “这又不是真打仗,何必这么较真!况且真打起来,还有其他力量掩护配合呢!”面对吕广坤训练中的“苛刻”,有人提出异议。

  “这不是较真,而是一名飞行员必须超越的‘生死关’!对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这一代军人,想当然是最可怕的敌人!”吕广坤这一番话不失为警世之言。

  自担任团参谋长开始,吕广坤就始终秉承按纲施训、从严治训理念,在重大任务中锤炼团队思想作风和战斗作风,全团上下逐渐达成实战化训练共识:眼中始终有“敌情”、有“对手”,想着打败对手,也要想着被对手打败。

  “这个‘敌情’包括战争中所有对我目标造成的不利因素。飞行员在对手面前,必须要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气魄。也就是说,不怕让人知道什么剑,甚至什么剑法,关键是出手要快……”吕广坤的训练理念极具个人特色。

  道理简单,但却是对技战术水平和心理素质的巨大考验。去年11月空军组织的空战比武中,吕广坤带领他的团队经历了4个月“脱胎换骨”式的备战。

  不知道“敌”机是否起飞,也不知道可能出现几架,更不知道从哪个方向、以怎样的高度、采取什么战术来袭——这是吕广坤为飞行员设计的战场环境。

  4个月飞行90多个架次,最远距离、最大攻角、各种极限条件下的技术、战法、协同,创下该团训练强度、难度、数量之最。

  方法有捷径,功夫没捷径。只有把问题消灭在平时,战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飞行员宋辉感叹地说:“吕团长每次升空对抗,动作最猛、载荷最大、油耗最快,逼得我冷汗直冒,招招血拼。”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团队夺得佳绩,创造了1个对抗日9个首发命中的纪录,受到上级好评。

  “比武那几天,吕团长瘦了好几斤。整天咖啡不断,有时一天喝6袋。”团副参谋长李为国对吕广坤的“硬汉”特质记忆犹新:“2009年国庆阅兵,他2颗牙牙龈发炎,疼痛难忍,每天见我第一句话就是‘老李,我牙疼’。但一训练跟没事一样。我后来对他说:‘你的神经系统跟别人不一样!’”

  “他就是能扛!为了准备空战比武,那些天他泡在单位,我熬好汤药,他回来喝完就走,前后不到5分钟。”吕广坤的爱人蔡璐凝不无心疼地说。

  “一支部队缺乏战斗精神,就如同一把战刀没有锋芒。”当团长一年多来,吕广坤带领团队创新出单一机型战术对抗、不同机型“红蓝”对抗和多兵机种体系对抗3种组训模式,走开集成化训练新路,部队战斗力大幅提升。

  比武中,吕广坤带出的飞行员创造击落6架“敌”机新纪录!他是对飞行事业很专注的人——

  “一个人或许没有永远的对手,但一支部队永远需要对手”

  “东北硬汉”“空中杀手”“拼命三郎”……见到吕广坤之前,战友们提起他诸多雅号。见其本人,瘦黑脸、小眼睛,喜欢和人靠近说话,轻声细语,有点自来熟。

  “团长看起来很安静,但是个内心极其澎湃的人。”肖副团长说。

  吕广坤常说,成功的标志不是激情,而是坚持。理由是,飞行的激情只是事业的开始,超越了激情,变成忍耐,才能升华出精神;这种忍耐,其实是一种胸怀。

  “能坚持的人,最有魅力。”肖副团长与吕广坤并肩成长快20年,说起这位身边人,他笑言有点“羡慕加嫉妒”——

  “过去我63公斤,现在76公斤,但他始终是65公斤上下,太让我羡慕。自从认识他,他每次长跑都是第一,能把第二名甩出800米。匀速跑,跟老黄牛一样,不动声色干大事。”

  去年,空军空战比武,吕广坤把团里最年轻的飞行员与自己放在一组。先是互相对抗,再编队与对手对抗,一番淬炼,这名飞行员的空战能力飞速提升,经验不足的缺陷很快补齐。比武中,创造击落6架“敌”机的最高纪录!

  吕团长喜欢组织飞行员踢球。有一次,一个新飞行员当守门员,为了扑球,一头撞在门柱上。吕广坤一边给他敷药一边赞叹:好小子,真够敬业!事后,老飞行员看出了吕团长组织踢球的用意,他是在潜移默化地培养新飞行员的团队精神和战斗作风。

  “作为一名飞行员,必须对飞行事业专业、专注、专一。”吕广坤坦言,只有做到这“三专”,飞行员才能在未来空战中大有作为,才能在面对考验和物质诱惑时稳住阵脚。

  记者采访中注意到,吕广坤的皮鞋跟半边已磨光,却丝毫不影响他“行如风”。“已经磨破两双皮鞋了,一直没来得及买新的。”吕广坤似乎已经习惯这种打趣。

  “一个人或许没有永远的对手,但一支部队永远需要对手。选好目标,找准方向,在加速提升部队战斗力的大道上,用智慧和勇气发出自己的光和热!”言语之间,吕广坤的眼神已投向远方。(李国文 张力)

[作者:王金志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