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五百岁古堡恢复原貌 张家口市由此演变而来

2012-07-07 11:41:00 来源: 辽宁日报 
字号  

  曾是长城边防线上重要驻军城堡,后又成为张库大道上重要商业城镇的张家口堡,是河北省张家口市区的发祥地,从2009年起,张家口市对这座已有580多年历史的古堡进行修复保护。日前,一期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古堡基本恢复明清风貌。

  张家口堡最初是明朝的军堡,清朝开通大境门(万里长城四大关口之一)以后,这里逐渐由军转商,有外国商人开办的商行44家,国内商贾开办的钱庄、票号42家,年贸易额达白银1.5亿两,被誉为“旱码头”。经过500余年的历史沧桑变迁,这座武文化与商文化并存,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西洋文化交融的古老城池,重现了往日的生机。

  修复工程耗资8000万元

  据新华社、中国网、《河北日报》报道,张家口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刘振瑛说,张家口堡始建于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明朝隆庆五年起,张家口长城外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茶马互市”的边贸市场,清代开通大境门后,从张家口通往蒙古、直至俄罗斯的被称为张库大道的国际商道开始形成并兴盛数百年,与大境门相距仅6里多地的张家口堡由“武城”逐渐演变成重要商业城镇。

  刘振瑛说,张家口堡建筑文化表现出武文化与商文化并存,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西洋文化等交融的多元化特点。现在的古堡占地约23公顷,东西长590米,南北长330米,目前有20条街巷、478处院落保持了原有格局,其中保存较为完好的重点院落有93处,包括当时的行政衙署、驻军机构、寺庙、洋行、票号、民居等。

  从2009年起,古堡所在的张家口市桥西区启动了古堡保护修复工程,截至目前,已累计投资800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的原则对堡内8条街巷,及文昌阁、玉皇阁、抡才书院、康熙茶楼等11个重要景点进行了整治和修复。

  据介绍,接下来张家口市桥西区将逐步对堡内93个重点院落进行全面恢复,并深入挖掘古堡以洋行、票号为主的金融史,恢复堡内各类金融机构建筑,将古堡打造成为以明清建筑、中外金融等为主题的博物馆。

  张家口市因古堡而得名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这座与张家口市同名的军堡,与其有着怎样的渊源呢?

  所谓张家口堡,人们大多会猜测这里最初可能是张姓家族统治下的军事要塞,这种猜测不无根据。作为张家口的发源地,张家口堡正是万全右卫指挥使张文主持建立的军堡。

  当时修建的时候只有东门永镇门和南门承恩门。现在进出堡子共有四个通道,西边的出口是后人在城墙上扒开的一个豁口,所以得名西豁子;北门是张家口堡建成100年后由万全指挥使张珍开筑的,因为明中后期茶马互市的开通,使中国北方出现了安定的社会局面,民族间的交流日益扩大,张家口堡与长城一线的来往增多,政府决定开筑北门,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张珍改筑城堡,在北城开一小门。

  既然是屯兵重地,张家口堡的构造十分坚固,城堡四角各有一戍楼,东南门楼和西城墙上有望和御敌功能的重檐阁楼,堡内有协镖署、中营署、守备署,常年驻扎着为数不少的军队,因此有“武城”之称。建堡之初,堡内的大多建筑为官衙、官邸、豪商私宅,民居、街市在明朝后期才陆续建成。

  张家口堡曾先后隶属于万全县以及宣化府,直到清雍正二年才正式设立了行政建制,与当时的多伦诺尔、独石口并称“口北三厅”,可见其当时军事地位的重要性。

  明万历四十一年,明政府在长城上开小境门,长城内建来远堡。明末清初,因张库大道的发展,才促使张家口堡和来远堡连成一片。清光绪三十一年,因张库大道运输发展的需要,清政府修建京张铁路,一些地产商人在火车站周围圈地盖房,这才渐渐形成了现在的张家口市桥东区。

  “张家口”一名的称呼,最早的文字记载为永乐十八年,文曰:“是年,张家口建巡抚台”。 而张家口名称的由来,现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明代为巩固边地,从山西、山东、北京等地迁民于翠屏口。由于移民中有大量的张姓,渐渐地人们便把“翠屏口”改叫为“张家口”了。还有一种说法,说是城堡北面的东、西太平山对峙如巨口,加之军堡由指挥张文所筑,故名之曰“张家口”。

  “茶马互市”让古堡“军转商”

  明朝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张家口被辟为蒙汉“茶马互市”之所,主要贸易地点是大境门外的西沟,即“张库古商道”的起始点。张库古道发源于汉唐时代,兴盛于明清,从大境门起始,经二连浩特、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直达俄国的圣彼得堡,绵延2700多公里,素有北方“丝绸之路”之称。

  “茶马互市”开辟后,每年春天和秋天,张家口以及其他地方的市场都会开放一个月进行贸易活动。到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这里成为最主要的马市。16世纪的记载表明,在大同和山西的市场都只有一个蒙古部落参加,而张家口市场则至少有两个重要的蒙古部落以及两个较小的蒙古部落参加。 1578年的时候,大约有4万匹马穿过张家口关口进入中原,同时大量的银两、谷物、布匹以及铁制容器以相反方向流入大草原。40年之后,张家口堡已经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贸易中心。

  繁荣的经济带来了城市面貌的改变。明末清初,大批豪商巨贾倾巨资在张家口堡内进行旧城改造,精美的豪宅相继出现。几乎是同时,“武城”东边的武城街街市也已基本形成。至此,堡子里完成了武城向商业城镇的过渡。

  票号林立是有名的“旱码头”

  随着商贸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地商贾在大境门外贸易到张家口堡置业的格局,张家口堡从单纯的“武城”转向兼有商贸功能的中外驰名的边境贸易城市。

  清朝中后期,以票号为代表的金融业大力发展,张家口堡又成为票号、钱庄的集市。有史可查的金融机构旧址有十五六处,甚至还留下了锦泉兴巷这条票号街。随后,张家口堡因其安定雅静的环境,又成为洋行在张家口设置办公机构的首选之地,大批洋人陆续进入张家口。现在张家口堡还有七八处欧式、东洋式建筑遗存。

  清末,张家口成为京都、天津口岸、华北经济区与西北地区沟通的枢纽,成为北方对欧洲贸易的内陆口岸,其经济贸易活动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张家口堡从此更加发达兴盛。据《张库通商》记载,此时张家口堡成为中外商贾聚集之地,被称为 “华北第二商埠”。这里商号、票号、钱庄的投资人与经营者大多是晋商。著名的祁县乔家大院乔氏家族,在堡子里二道巷开办了宏茂票号。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家口堡商业贸易达到鼎盛,据《张库通商》记载,当时曾有英、美、日、法、俄、荷兰等国商人开办的商行44家,国内商贾开办的钱庄、票号达42家。当时各种贸易商号达1600多家,年贸易额达白银1.5亿两,被誉为“华北第二商埠”和“旱码头”。

  相传康熙在古堡内喝过茶

  在紧邻东门大街东口的路南,一座二层楼阁的屋顶长满了蒿草,青瓦间长满了青苔。但那气势如虹的飞檐和图案精美的窗棂,仍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辉煌。

  据刘振瑛介绍,那里便是清中后期有名的大玉川茶庄。当时,张库大道从张家口堡直通蒙古草原腹地城市库伦,中原大批的茶、丝绸、食盐、瓷器等物资,都是从这里源源不断运往蒙古大草原的,而蒙古的皮、毛、蘑菇等也通过这里销往中原各地。

  如今大玉川茶楼已经修复并叫为 “康熙茶楼”。这个“康熙茶楼”还有一段富有传奇的民间故事。

  康熙三十六年(1693年),康熙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噶尔丹。正月底,康熙抵达张家口,住进设在大境门城下来远堡中的行帐。二月初七这天,康熙主仆二人从“永镇门”(东门)进入堡子里东门大街转悠着,感觉口渴,便找了一座茶楼。

  康熙二人细看茶楼内桌椅布局非常奇特。周遭摆放着十几张八仙桌,每桌四把椅子。而中间一张八仙桌却孤零零地摆在茶楼中央。片刻,一位老者将茶送上。康熙问道:“这屋中的桌椅为何这般摆布? ”老者微笑着答应:“今天是二月初七,恰逢我这茶馆聚会赏冰的日子。 ”康熙听着来了兴趣,请老者坐下,道:“何为赏冰? ”老者清了清喉咙道:“小老儿舍下有一稀罕对象,它能预测事务,算来距今已三十余年,年年以此图测定天气,无一不准。此外还有一绝,每年十月初七冰坨的景致似乎与朝政有关,只是冰图深奥费解。

  这时,客人到齐。老者从后院将盖了红绸的瓦盆放在茶馆中央的八仙桌上,轻轻揭去红绸。

  但见那冰坨之上,竟是一片汪洋。树木、房舍半淹水中,犬羊人马俱在水中挣扎,看来是洪涝水患之年。

  康熙二人告别老者,骑马回营。康熙命人多多备置油布、毛毡之类的防水用具以及生姜、红糖等防潮祛寒药物。后来的草原征战,果真洪涝成灾。提及此事,众官兵无不叹服圣上英明。

  此后,康熙帝总爱到张家口微服私访,私访的时间又大都在冬春季节,其目的很可能就是要从这冰坨的图画中寻找治国之策,安民之本。现今,人们流连盼顾于繁华的街市,想必也忘记了清朝康熙曾经品过香茗、观赏过“宝贝”的大玉川茶楼了。

[作者:张中江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