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社科院报告解读中国对非援助“赞赏”与“非议”

2012-07-04 22:11: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社北京7月4日电(记者 肖欣)中国社会科学院4日发布《非洲发展报告》回顾中非合作关系指出,包括中国和非洲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发展势头持续增强,中国对非援助在当地获赞赏,但国际因素的介入也使其受到非议。

  报告回顾21世纪初以来中非关系称,双方创建集体对话与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确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密切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的协调配合,着力提升经贸务实合作和民间交流,在传统友好基础上积极拓展全方位合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集团,中非团结合作对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连续出台重大援助举措增大对非援助力度。报告指出,“重承诺、速度快、质量好”的中国援助品牌、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援助模式获得非洲国家政府和人民的认可。但由于国际因素的介入,中国对非援助也面临困难和问题。

  一方面,90%以上非洲国家将争取中国的“两优”贷款视为解决融资难题的重点努力方向。特别是在受到西方制裁,遭到经济危机、自然灾害或战后重建时,对中国援助需求变得更加巨大。虽然中国已在努力扩大援助规模、增加零关税商品种类、加大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离非洲国家的期望值仍有较大差距。

  另一挑战源于西方国家对中国对非援助非议不断。报告分析认为,中国在国情、援助的定位与管理、援助方式方面同西方国家存在差异,对援助的评估角度有所不同;中国迄今尚未形成一套能系统、透明地反应中国援外领域所取得的实际成果的平台;部分西方非政府组织利用媒体,将中国援助和开发自然资源挂钩,多方面原因引起部分西方人士对中国援非做出猜忌和利己主义的解读,为中非友好关系发展制造障碍。

  出席报告发布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室主任贺文萍认为,这也凸显出长期以来中国海外扩展局限于经济层面,而建设市民社会、影响知识精英和领导层等“软实力”建设仍滞后于西方国家。她提醒说,近年来中非经济合作取得长足进展,但贸易量快速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竞争力提升,双方在思想文化领域接触仍显不足。(完)

[作者:  编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