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科学教育主导引发文明危机 复兴人文提上日程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29 14:16: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在情感教育中统一科学与人文

  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呢?在学校教育中有什么规律可循?

  先看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的体验。钱学森说:“科学工作源于形象思维,终于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源于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杰出人才必须同时具有两种思维方式。

  再看数学家丘成桐的领悟。丘成桐说:数学家以美作为主要的评选标准,从心灵里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真实,用数学的言语描述出来。他说:“不求真,我们没有办法立德;不求美,我们没有办法做到温柔敦厚。”

  为什么在很多人身上科学与人文似乎“水火不容”,非此即彼?为什么在另一些人特别是优秀者身上,两者又似乎“水乳交融”呢?

  “两种文化的融合总是发生在具体个人身上的,”朱小蔓说,“因此,教育学者更愿意从主体发展的角度讨论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唯有人才能感受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之妙、之美,享用并不断创造完整文化的价值。”

  朱小蔓认为,情感教育当是两种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机制之一。学校情感教育倡导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情感状况,要求教师在传递知识以及与学生的交往中重视培育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不断孕育、积淀、促使人的精神丰富、人格健全。

  于默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温伯格的研究印证了上述观点,他说,动机和成就结果(学习和表现)之间彼此相关,而动机是复杂的,涉及个人、社会和情景因素。在动机的认知方面,毅力、注意力、选择、自我调节和元认知等影响了学习结果,而在情绪方面,愉悦、轻松、生气、羞愧、无聊、焦虑和胜任等,都会影响到学习结果。

  在中国,人们的知识观在不断变化。西南大学副校长宋乃庆教授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引进了苏联的教育理论,认同科学取向的知识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学生则是知识的接受者,注重知识的严谨性、逻辑性和可传递性,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20世纪90年代,西方建构主义理论引进中国,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外界客体的简单摹本,也不是主体内部预先形式结构的展开,而是主体基于自己的经验以及所处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不断作用而逐步建构的结果。这种知识观强调主体能动性,主张知识创生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反映在数学教学中,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观察、质疑、讨论、操作、探究和情感的体验中学习知识。

  朱小蔓指出,新课改要求所有课程都设定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培养目标,这是从课程政策上保障情感教育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实现。她以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为例,分析数学新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共有三类:一是培养兴趣,二是培养尊重客观事实、能抽象、严谨地表述和处理问题的习惯、态度,三是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和信念。但是,尚缺少从审美角度引导儿童欣赏数学的形式美、秩序美以及由此升华出的和谐美感、公正善意和尊敬、敬畏的情感。如果今后有所增补则更好。

  生活中并不缺乏美,为什么有些人视而不见,而有些人则一触即发、点石成金?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张杰认为,这是因为个体观察力存在区别。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是训练学生从宏观上去观察生活中适合绘画表现的整体形象和大的气氛,并掌握分析这一气氛的状态、构成因素以及具体特征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训练学生从微观上去观察、把握体现形象典型性的细节和一些微妙关系。

  实际上,观察力的培养,也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融合。

  朱小蔓强调:“科学与人文的融合过程应该是指向客体,又返回人自身的、可以享用的精神价值。客体化的、外在性的知识学习难以引起人在情绪上的积极反应、抵达人的心灵,实现不了人性上的教化作用。重视学科教学中的情感维度就是试图呵护和保持人的心灵不受遮蔽的开放与自由的状态。”

  朱小蔓说,中国课程改革新的培养目标拟定,既特别新增情绪情感目标,又强调一定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将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统整起来。这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功能观上的新追求。希望这样的企求能够通过教师培训、通过学校文化的改变得以逐步实现。(记者 杨桂青)

【 作者:王慧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