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热门影视剧改编舞台剧盛行 捷径还是未来趋势?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29 13:45:00   来源:新京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去年古装戏《步步惊心》收视不俗、文艺片《钢的琴》口碑很好,因而它们都成了今年舞台的香饽饽。

  先是在2月推出了舞台版《步步惊心》,紧接着上周又宣布启动创作舞台版《钢的琴》。上海话剧中心本月掀起的舞台改编热潮似乎让年初的话剧市场显得十分的热闹。近年上海推出由小说、影视改编的舞台剧数量不少,如《鹿鼎记》《杜拉拉》《风声》《七月与安生》等,无独有偶,北京这边,年初国家话剧院也宣布今年下半年将推出孟京辉改编的舞台版《活着》以及郭宝昌改编的舞台版《大宅门》。京沪两地争相改编小说、影视作品,这是否预示着这是未来国内舞台剧的潮流趋势?

  现象

  上海 追流行背后是“务实”票房

  上海舞台剧市场,近两年对小说、影视作品的改编已蔚然成风,这其中尤以青年导演何念最为突出,无论是《鹿鼎记》还是《杜拉拉》,都颇受观众青睐,何念被称作“上海票房小蜜糖”,便是对这类作品市场反响的最好证明。

  纵观近两年上海的改编作品,尤其本月的两部新戏《步步惊心》《钢的琴》,都是紧随着影视作品热而迅速改编并推向市场,其中《步步惊心》还起用了电视剧版的配音演员担当主演,这自然是非常典型的商业操作。尽管在采访中,《步步惊心》的制作人黄一萍告诉记者,起用电视剧版配音演员主演话剧版是一个巧合,因为这些演员正巧也是上海话剧中心的演员。而《钢的琴》的制作人之一菜涬如也表示,早在电影筹备之初,她就有将其改编成舞台剧的念头。

  不过记者发现,上海的这些“改编”舞台剧从宣传到上演的过程中,基本没有太多争议,由此可见,上海观众对这类作品的共识度、默契度都很高。

  观点:编剧史航认为,上海涌现特别多的改编现象可以从两方面说明其特点,那就是上海戏剧人的务实,与上海观众的谨慎。他认为一方面是尊重市场的结果,因为它能够有稳妥回报地吸引投资,而另一方面也说明上海观众对舞台诞生奇迹和爆发力的东西没有过高期待。

  北京 改编是舞台化的“再创作”

  其实,舞台剧选择改编小说、影视作品并非上海专利。北京这边,导演孟京辉十多年前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还有导演田沁鑫的成名作《生死场》到近年的《明朝那些事儿》《红玫瑰与白玫瑰》《四世同堂》也均是此类作品。从剧目选择上看,北京并不像上海那么“务实”,虽然多年前民间小剧场也出现过舞台版《双面胶》等应景之作,但由于剧目规模小只是昙花一现,而大多数改编作品则显得保守谨慎,题材选择上也都是较为经典的文学作品。

  而说到跟风,北京的业内人士就更不认可。

  孟京辉今年计划上演的话剧版《活着》,制作人葛大力就明确表示,孟京辉对该作品改编已经筹备了两年多,而且作品本身是一部当代经典文学,因此不能算在跟风的改编现象中。此外,田沁鑫去年的《夜店》和《大家都有病》,表面看虽然一个改编自影视热销剧一个改编自朱德庸的最新漫画,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多有创新。加之北京还有一些愿意为舞台写戏的作家,如刘恒、邹静之、万方、史航等,因此北京的市场也会为原创留下一些空间。

  观点:“上海商业氛围重,舞台产品需求量大因此它们不会在乎是否原创,而是在乎好不好看。相对来说北京则较为传统。”国家话剧院制作人李东认为,正是北京的城市定位让其更关注作品的文化含量,因此舞台创作上会有更多顾虑,即便是通俗影视作品,也会深挖其创作内涵。

  四问

  问题 1

  舞台剧改编自热门影视作品的根源何在?

  其实近些年欧美舞台剧改编自小说、影视作品也是潮流所向,记者前段时间走访美国百老汇发现,其目前上演的作品85%都来自改编和移植。尤其将经典动漫改编成舞台剧,更是由来已久。早期有《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近年改编则更加宽泛,比如有音乐剧《怪物史莱克》和舞台剧《蜘蛛侠》等。

  而在中国,有个很实际的原因是稿酬问题。制作人李东举例说,写一部舞台剧可能耗费半年到几年,但只有几万元的稿费,但改一部影视剧,却可以在几个月之内赚到几十万元。也就是说原创的成本付出和经济回报不成正比,这也是舞台剧原创越来越少越来越难做的原因。“高投资的话剧,在没有找到好的剧本前,投资方如果看到一个完整的小说或者口碑不错的影视作品前身,心里都会比较踏实。因为它更容易推广。”编剧史航说。

  问题 2

  昂贵的版权问题如何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舞台取得的版权费大多并不算高。甚至有些都是免费提供,比如上个月上演的舞台版《天龙八部》,由于导演钱永强本身就与金庸私交甚好,因此该剧获得了金庸的免费授权。而何念的《步步惊心》,则是何念与小说原作者桐华一拍即合,因此版权费也符合制作剧目的标准。

  王德顺告诉记者,他制作过的改编版舞台剧,基本都要找熟人或打通各方面的关系,大多都在一部戏可以承受的价码之内。而据李东透露,像他制作的大部分作品,基本采取两种方式,及一次买断或分版税,前者的版权费基本控制在成本的5%至8%。后者,则前期付一定版权费,之后分给作者的版税,一般不超过每场总票房的3%。

  问题3

  改编作品需要明星加盟吗?

  细数近年的改编版舞台剧,几乎每部戏都有明星加盟,比如《红玫瑰与白玫瑰》起用秦海璐,《四世同堂》更是大牌云集。上海这边,刚宣布的舞台版《钢的琴》,也找来郭晓冬吸引眼球。不过,业内人士也认为,此类作品不一定非要起用明星才能赢得市场。“在市场不够成熟的情况下,确实有些戏需要借助明星效应,但也不是绝对的。”制作人王德顺表示,其实像何念的几部戏《鹿鼎记》《武林外传》等也没有起用明星,反而通过大众喜爱的形式培养出了舞台新星——郭京飞和钱芳。

  问题4

  到底什么样的作品适合改编成舞台剧?

  制作人李东认为,一般选择剧目的标准有两方面,一是该作品商业价值非常高,比如只要报出剧名就有人买票。其次,也有那些并不算出名,但很有特质的作品。这样的改编,会让舞台剧比影视作品还要独特。不过他也承认,一些改编难度大的作品,舞台剧创作者还是需要慎重考虑。毕竟观众来看戏是因为对原著有感情,但当他发现了并没预期的好,反而会影响市场口碑。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天蓝

【 作者:刘欢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