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长沙市钢材大市场,刘学华和老伴的住处,垃圾车在孤零零地等着主人。记者 童迪 摄
他曾是长沙最后的摇铃人,走了。
2月27日一早,新开铺路湖南钢材大市场邯二栋旁的公厕收费站内,64岁的刘学华被外甥发现没了气息。与他一起离世的,还有相濡以沫数十年的老伴朱菊梅。
两人死于一氧化碳中毒,众多亲友唏嘘不已。
十几年与垃圾为伍,“话少人好”。刘学华老人那些平凡而感人的生活细节,依然停留在许多人的记忆中,犹如他生前摇过的铃铛——低调悠扬。
环卫夫妻双双离世
刘学华的外甥张大方也是环卫工人。2月27日清晨,他一口气扫了好几个街区,掏出手机一看时间,哟,都7点半了,怎么舅舅刘学华和舅妈朱菊梅还没出来干活呢。
一辈子没用过闹钟的刘学华和朱菊梅每天早上4点就会自然醒,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越想越不对劲,张大方跑到二老由公厕收费站改成的卧室查看。从门外墙上的挂袋里摸出钥匙,打开房门,二老各睡一头,刘学华朝右侧卧,朱菊梅仰卧。
屋内一片死寂,只有地板上那盆煤火还隐约冒着烟味。
见朱菊梅右脚裸露在外,张大方上前扯了扯薄得让人心寒的被子,“不对,脚冰凉的。”
大声叫唤“舅舅舅妈”,二老仍没有回应,手指伸向老人面部,张大方吓了一跳,“两人都没气了。”
刘学华今年64岁,朱菊梅今年60岁,虽已过耳顺之年,可二老身体也还健朗。张大方认为,二老不像自然死亡,随即拨打110报警。
“昨天下午他们还好好的”
刘学华和朱菊梅是湖北监利人,20多年前,和亲友一同来长当环卫工。听说刘学华和朱菊梅没了,众多家属蜂拥而至。
“只怪我昨晚上没打嫂子电话啊。”刘学华的弟媳梅满贵说,26日晚上9时半左右,她打电话给刘学华询问老家建屋事宜,“哥哥的电话一直是‘无法接通’,我想着今天来跟他们商量,要是我打下嫂子的电话可能就不会出事了。”
二老的工作时间一般是上午5:30至10:30,下午1:30至4:30。“他们一般不会9点就睡,每个月1200块钱工资太少了,下班后他们还要收些废品卖钱补贴家用。”
张国淼也许是最后一个见到刘学华的人。“昨天下午6点多我还看到他在垃圾站里清理废纸,当时人蛮正常的啊。”
二老的蜗居仅6平方米,屋内除了一个宽约1米的上下铺、一张小桌子、两个破旧的柜子和一个烧煤球的盆子外,别无他物。
大伙把焦点聚集在那个盆子上,“他们喜欢烧些木炭煤球,会不会是中毒了?”
27日11时半左右,民警告诉二老的家属,“初步检查结果是一氧化碳中毒。”
舍不得吃穿都是为了家
一听死因,在场的亲友落泪悲叹。一米宽的上下铺,夏天两人分床睡,冬天因为太冷两人挤在一张床上相互取暖。“床上的被子薄得很,只好烧火增温。”
路人听到家属的叹息,不禁要问:“他们怎么睡在公厕收费站里?”
梅满贵解释,二老原来是租房住,一年前,听说来这打扫厕所卫生可以免费住在公厕收费站里,两人赶紧搬了过来。
尽管打开房门便是女厕,背后贴着男厕,二老却淡定自若。“旁边就是垃圾站,他们还觉得收废品蛮方便的。”
60多岁、背井离乡、扫大街、收废品,这些关键词让围观的路人心酸纠结。“实在是家里太困难了”梅满贵说,“家里有91岁的老母,一儿一女的工作都没上正轨,舍不得吃穿都是为了家。”
刘学华告别摇铃生涯都快9年了,但还是经常说起走街串巷的日子,得空就把铜铃拿出来把玩,“心里舍不得。”
——2月27日,侄儿刘平阶回忆刘学华
他的过去
“最后的都市摇铃人”
刘学华37岁才得子,在此之前,侄儿刘平阶一直过继在刘学华名下,两人父子相称。临走时,刘平阶告诉我们,刘学华来长沙干环卫快30年了,以前因为“摇铃子”上过报纸。
百度搜索“刘学华”,得知他曾是天心区书院路环卫所的临时工,在碧湘街一带摇铃收垃圾长达13年,被称为“最后的都市摇铃人”。
根据天心区环卫局人事科提供的电话,我们找到了刘学华的老领导蔡列奇大爷。“1991年我到南区环卫局工作时他就摇铃子收垃圾。”在蔡爹的记忆中,一只铜铃,一辆垃圾车,一个撮箕,一把扫帚就是刘学华的全部工具,刘学华总是光着膀子穿梭在下碧湘街一带,五六百米的距离,每天要来回4趟。
那时,破旧的双人床,老式电视机、老式电饭煲、老式衣柜,全挤在刘学华10平方米的家里。这些家具都是附近的居民送的。
“话少人好”是蔡爹对刘学华为人的归纳,“我批评他不该不穿上衣,他呵呵一笑也不做声,但以后再也没发生过这样的情况。平日看到老人小孩循着铃声提着垃圾走向垃圾车,他总会迎上去接垃圾。”
他的口碑
不摇铃,念摇铃
沿着狭长幽静的裕农街走访,虽已听不见昔日的摇铃声,街坊对刘学华的记忆却不曾因时而易。
碧湘街的刘先生说,自从附近建了垃圾站后,便再也没有听到过清脆的铃声,也再也没有见过那个“爱喝点小酒”的刘学华。此前,他每月只有300多元,但他曾希望,能一直摇着铃。
裕农街七条巷的朱大姐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2003年一个夏日午后,刘学华在天心阁附近摇铃时突然晕倒,到医院后被诊断为食物中毒,肠子被切掉一截。此后,刘学华告别摇铃转向扫街。
他的片段
工作十余年才回一次家
刘学华一生都兢兢业业做着自己的工作,交谈中最常说的是,“做得好了,才会让别人看得起。”
上世纪90年代,刘学华经同乡人介绍来湖南长沙“做活”,先后在天心区、雨花区做过马路环卫工人。“领导一直表扬我做得最好。”60岁后,退休的刘学华被聘用到湖南钢材大市场务工,“十多年了,没有回家过一次年”。
每年,刘学华都是因为工作放弃了回家过年的机会,但今年,刘学华有了回家过年的愿望。大年初四,是长孙女的周岁,“儿子准备摆酒”。但是,工作的需要和回家的尴尬,让这个64岁的老人犹豫了。“领导说工作离不开我。而且,回家过年,也要一笔不少的钱。”
刘平阶说,最后,领导放了他3天假,刘学华和朱菊梅“硬着头皮”回去了,圆了多年的回家梦。(三湘都市报 王为薇 陈龙)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