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毅
由张纪中担当总制片人的新版《西游记》目前正在几家卫视和网络上播放,在掀起收视热潮的同时,也引来观众和网友的热议。“拍板砖的”认为该剧简直就是“动物园”上阵,造型丑陋,另外台词雷人,毁了自己心中的经典;“送鲜花的”则认为,除了特技的绚丽外,人物塑造更加丰满,新版更尊重原著,是对经典的当代诠释。在网络上,双方的“骂仗”不亦乐乎,笔者就“骂”论事,认为新版《西游记》剧中人物特别是主要人物的粗口有些刺耳,原本气韵顺畅的欣赏被恶俗的言辞无情搅扰,故而觉得如果非骂不可,其“骂戏”还应“取经”。
试举几例:在第2集中,东海龙王对身边的虾兵蟹将大爆粗口,如“你这个王八蛋,出的什么馊主意,都给我滚”。此后,4位龙王对拿了兵器还索要披挂的猴子颇为不满,其中一位就高声骂道:“合适个、合适个屁,哪能盖住他的一身猴毛!”“屁”“滚”“王八蛋”加上说者的语势,强音袭来,在短短的几分钟之中,观众的耳朵难以清净。难道不这样骂不足以平“龙”愤吗?原著也是这样安排的吗?在小说《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中,看到拿起金箍棒舞动的孙悟空,“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龟鳖鼋鼍皆缩颈,鱼虾鳌蟹尽藏头。”这哪里还有高声骂人的胆量?更别提那些俗得不能再俗的词语。当然,编剧要创新,尽可以让龙王口出重语,但无需把俗字喊得山响,窃以为这样更符合“王”的身份。还是该集中,在与牛魔王的对阵中,孙猴子在阵前骂牛魔王为“蠢牛”。喊上一两声并无不妥,但连喊了四五遍,有无必要,就值得思考了。
另外,在与二郎神的比试中,无论是二郎神还是孙悟空,都是“爷爷”不离口,实际上完全可自称为本君、本帅、本王什么的,何必沾染那么多的绿林气呢?在第9集中,孙悟空因袈裟遗失,迁怒于观音禅院的僧众,“爷爷”就又出场了——“你这个老东西,不早告诉爷爷,害得爷爷吃苦。”实际上,在笔者所观的前20多集中,“爷爷”“呸”“屁”“滚”等词及其变种习惯于驾着高分贝的乌云飞来飞去,对于经典,特别是对于一放《西游记》就知道寒暑假到了、有着数以亿计的未成年人为观众的精品剧目来说,这样简单粗暴的谩骂不可取。
梁实秋在《骂人的艺术》中指出,骂人要骂得微妙含蓄,你骂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觉得是骂,等到想过一遍才慢慢觉悟这句话不是好话,让他笑着的面孔由白而红,由红而紫,由紫而灰,这才是骂人的上乘。欲达到此种目的,深刻之用词故不可少,而典雅之言词尤为重要。要俗话少用,因为俗话一览无遗,不若典雅古文曲折含蓄。
骂人是一种发泄情感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种怨怒的感情。真实地刻画人物是广大编剧的重要任务,但动不动就骂娘爆粗口却不可取。有些电视剧为了打破“高大全”的模式,甚至不惜让英雄人物成为“国骂”上瘾患者,除了增加屏幕戾气外,还宣扬了一种只顾自己快感的个人至上的不良情感,并不利于和谐社会和精神文明建设。
当然,新版《西游记》里也有上乘之“骂”,如对黑风洞的黑熊精“你这厮是烧窑的还是挖煤的”、对小白龙的“破泥鳅”就比“你笑个屁呀”之类俗骂文雅许多,也更有“克敌制胜”的力量。从一个细节上来说,或许该剧已经注意到粗鄙用词应该克制:在去年7月试播的几集中,那句“天使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屎”现在已被“天使就是天上掉下来的虱子”所取代。是主动更换也好,是被主管部门叫停也好,这都说明粗口让人反感,因此非骂不可,修悟“骂艺”、精修“骂戏”方为上策。当然,在这方面该修行或取经的,并非《西游记》一剧,原是广大电视工作者都要用心和着力的。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