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即时新闻

专家称中国无偿献血程序不透明等导致血荒严重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20 07:25: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献血法》亟待完善

  血荒引发了修改《献血法》的讨论。《献血法》自1998年实施,距今已经14年了。这部不到3000字的法律对于中国血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情况的变化,它的局限和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关于无偿献血的种种新问题也亟待法律来回答。

  去年两会期间,马林凤、汪春兰等184名代表就提出了6件议案,建议完善《献血法》。其中涉及到调整献血人群年龄段和单次采血量及献血间隔时间、取消无偿献血补贴、制定无偿献血者优先用血全国统一方案、增加稀有血型者应急救治及血源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在近日举行的一场专题研讨会上,《献血法》修改再次成为焦点。上海市血液管理办公室主任朱跃国在会上提出,血荒等新问题的出现说明,无偿献血模式急需改进。因为血液和治病救人联系在一起,有内在的刚性需求。血荒闹到一定程度将引起社会的不安定。《献血法》有必要考虑应急保障的制度设计,即一旦出现非常情况该如何应对。

  他还指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献血法》中有的规定显得不够明确,在执行中也暴露出尴尬来。比如对无偿献血者的鼓励政策就很模糊,各地的办法也五花八门。深圳称一次献血终身免费用血;上海说献200毫升,5年之内可免费用1000毫升;还有的城市表示献血800-1000毫升以上终身免费用血。

  “免费用血政策不统一,会给流动人群献血后兑现鼓励政策带来问题。在这个地方献血和在那个地方献血,完全享受不一样的政策。如果在深圳献血,可以终身免费用血,到上海献血的话,五年之内只能献一还五,五年以后是等量的。”朱跃国说。

  另外,《献血法》第十五条规定,“保障公民用血的时候,是国家动员家庭、亲友所在单位以及社会互助献血”。这在现实中也出现了毛病,甚至滋生了新的“血霸”、“血头”。为什么?“亲友”很难界定。在缺血的时候,一些“血头”就钻这个空子,医院明知道双方是买卖关系也毫无办法。为此,武汉血液中心暂停了互助献血,却因此遭到了不少责难。

  孙东东指出,从“郭美美”事件可以看出,造成血荒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国长期只注重技术标准,忽视了程序规范,程序不透明,老百姓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做的,“行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应先行,这是修改法律的基础,这个都没有的话,其他的就很难了。”

  他认为,《献血法》修改的关键是建立几个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安全前提下保质保量的采血制度;激励制度;管理制度(政府管理、血液机构的管理、医疗机构的管理、保障机制);信息平台制度;临床用血制度等等。

  推广自体输血需激励机制

  “用自己的血救自己的命,您对自体输血怎么看?”人民网日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2624名接受调查的网友中,近九成人不了解自体输血,48.5%的网友则表示,第一次听说自体输血。

  自体输血就是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储存的血液或失血回收的血液。与异体输血相比,自体输血可以节约用血,而且能避免输血传播疾病,减少患者医疗经费开支。

  一般来说,自体输血分为三种,一种医学上称为“术中急性等溶血液稀释”,是在麻醉后、手术开始前实行患者自体采血,只要没有禁忌证,血液稀释回输对预计术中失血达1000~2000毫升的大多数手术都适用。

  第二种是术前自体储血,择期手术前2~3周对病人采取自体血,可反复采血贮存,然后在手术时或急需时输还病人。采取的血液可预存于血库内,时间一般不宜超过10日。很多患者可以采取这种方式,如心功能Ⅱ级以上、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预期术中出血多需要输血者;孕妇和计划怀孕者;有过严重输血反应病史者;稀有血型或曾经配血发生困难者等。

  第三种自体输血方式是血液回收式自体输血,就是以机械吸引装置将患者手术中流失的血液收集、过滤,分离清洗、净化后再回输给患者。适合腹腔或胸腔内出血患者,或是估计出血量在100ml以上的大手术,如大血管手术、肝叶切除手术等。

  临床实践证明,自体输血不需检测血型和做交叉配合试验,可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经血液传播疾病。于当前的意义也很明显:采用自体输血,至少可减少医院1/3的异体血用量,有助于缓解用血紧张的状况。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主任刘忠军,以北医三院为例,算了一笔节约用血的账:2010年,北医三院骨科全年的手术量大约是6000多例,其中,需要输血的手术大约有4000例。如果采用常规的输血方式,这4000例病人都需输异体血。而事实上,有3000例手术选择了自体血回输,即用自己的血,无需消耗异体血。保守估计,每人平均输400毫升血,那么就节约了120万毫升血。

  据了解,自体输血在发达国家已占输血总量的20%—40%,在澳大利亚和美国甚至更高。然而,自体输血在中国却并不受欢迎。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目前的医保政策中还没有把自体输血纳入报销范畴,患者自然不乐意;异体输血出了问题主要责任在血站,自体输血出了问题医院自己扛,医院也没了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台州医院院长陈海啸分析称,从医院的立场来说,虽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临床使用自体输血技术了,但那时候纯粹是从追求技术创新的角度做的。现在显然这项技术非常成熟了,即使要研究,也要从另一个角度研究,不可能还是像过去开展这项技术就可以获奖、出论文。失去技术的新鲜感以后,医生使用该技术的积极性也不高了。何况现在是市场经济社会,由于国家对血液的管理非常严格,对血液的有偿使用价格限制非常死。这可能导致医院医生做那么多工作,并不能得到经济利益,所以他们没有积极性去做这个事情。当技术和经济利益缺失的时候,要推广自体输血,并不容易。

  卫生部长带头献血

  上海市卫生部门2011年8月下旬发布的市民献血现况调查报告显示,上海街头献血人群,绝大多数为低学历的来沪打工者,比例超过70%。白领和高学历者献血的仅占极小比例。

  北京的情况也类似,献血的主力人群是大学生和民工。一位知情者分析:“为什么血荒出现在最冷和最热的季节?因为这两个季节他们都放假了。

  河北省血液中心公布2011年度重点献血人群分布显示,大中专院校的学生是献血队伍的“主力军”,紧随其后的是农民、职员和工人。公务员、医生、教师等人群献血比例则较低,均未超过献血人数的3%。

  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医师分会会长刘景汉认为,完全靠现在这些献血者满足不了血液需求,国家必须出台政策。这个政策可以考虑让公务员带头献血,这很可能是一个有力措施。

  刘景汉说:“在国外总统都献血,我们国家公务人员为什么献血率这么低?”

  据悉,近两年来,卫生部部长陈竺已经三次来到北京市血液中心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倡导全社会树立“献血献浆同样光荣”的观念。 本报记者 董伟 实习生 丰家卫

【 作者:邓永胜  编辑: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