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焦点新闻

我国器官需求与供给比为150:1 器官供体奇缺制约移植/图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16 11:19:27   来源:人民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新闻摘要

  上世纪50年代起逐渐成熟、被称为“医学之巅”的器官移植技术,已成为众多终末期患者得以延续生命的最后企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是阻碍器官捐献的一只“拦路虎”。

  南京市红十字会负责器官捐献的工作人员介绍,按照中国人的丧葬习惯,去世的人也要保持身体的完整性。即使捐献者同意,往往也会因家属反悔而难以实现捐献。他举例说,一名脑出血女患者,她的丈夫同意捐献器官,但她的父母却强烈反对。


同“肝”共苦

    山东聊城市冠县的杨甲喜2009年因肝脏功能衰竭,急需进行肝脏移植手术,但一时找不到适合的供肝。其妻王风青经过化验,与丈夫血型吻合、配型成功。山东省立医院器官移植肝胆外二科的医生为其实施了肝脏移植手术,将王风青2/3的肝脏移植到杨甲喜的体内。图为康复中夫妇握手相互鼓励。龚辉 摄(资料照片)

  器官供体奇缺制约器官移植

  每年有15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只有约1万人能够完成移植

  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病房,42岁的杨光刚刚接受过肝脏移植手术。他是肝炎引发的肝硬化,住院时直接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等待肝移植。然而,在漫长的两个月里,可供移植的肝脏始终找不到。

  杨光的老父亲急了,“扑通”一声就给中心副主任医师刘付宝跪下:“求求您,一定要救救他。”然而没有可移植肝脏,刘付宝也无能为力。肝移植患者的治疗必须分秒必争,否则随时可能发生危险。幸运的是,医院最终找到了适合移植的肝脏,并成功施行了手术。在等待的过程中,杨光脑部受损,至今没有恢复语言表达能力。

  年仅26岁的程婧,湖北恩施市三岔中学一名优秀的特岗教师,尿毒症患者。当地各界为她筹集了近百万元爱心款,却因找不到肾源,仍无法彻底治疗,只能靠每周进行透析维持虚弱的生命。

  43岁的安徽蚌埠患者胡本蔡,因急性重症肝衰入住南京鼓楼医院肝胆外科,一度病危。唯一能救他的只有肝移植,可是当时没有合适的肝源,等到的肝源和他的血型不合。

  为了挽救胡本蔡的生命,鼓楼医院专家大胆为其进行了跨血型肝移植手术并获得成功。南京鼓楼医院肝胆外科专家强调,血型不相容的肝移植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只用于急诊救命。

  南京鼓楼医院院长丁义涛介绍,由于供体极其缺乏,有90%病人在漫长的等待过程中死亡。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中国已成为数量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国,当前世界上所有的移植技术几乎都能在中国进行。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会主任委员郑树森院士介绍说,我国肝脏移植手术成功率达到99%以上,移植受者的1年、5年、10年的生存率已经分别高达90%、80%和70%。通过器官移植,换一个健康的器官就能让生命延续。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发展,人体器官成为稀缺资源。与世界各国一样,器官来源紧缺也是制约我国器官移植发展的瓶颈。

  据卫生部统计,在我国,每年有150万人因末期器官功能衰竭需要移植,可只有约1万人能够完成器官移植,器官需求数量与供给数量的比例是150∶1。而世界卫生组织所统计的全球平均数是20—30∶1,美国是5∶1,英国是3∶1。

  器官供应奇缺,主要原因是器官捐献率极低。据统计,2003年我国“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数字还是零,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每百万人捐献率达到0.03。而在美国,每百万人中有26.5人捐献器官,欧盟每百万人中有17.8人捐献。

【 作者:  编辑: 刘丽雅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