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韩青:还有多少孩子梦想当科学家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2-15 17:07:33   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韩青(媒体从业者)

记得上小学时,老师让写关于理想的作文,不少同学写长大了想当一名科学家。今年回家时,问自家的小孩长大了想干什么,有的说想当律师,听说干这个赚钱多;有的说想当官,觉得当官威风,能常上电视,还有车可坐……孩子的梦想很多,但却没有一个说想当科学家。

这是因为国家对科研工作重视不够吗?显然不是,这些年科研经费一直在增加。就在昨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多名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中科院院士谢家麟、两院院士吴良镛分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主席亲自为他们颁奖。(详见今日河南商报A03版)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科学梦想不再受孩子青睐呢?科普工作没做好是一大主因。拿奖励大会来说,由于这些科研成果专业性很强,行外人看上去可能会觉得云山雾罩。这就需要会议举办方进行通俗易懂的解释,同时欢迎科学家本人现身说法。如谢家麟院士曾出版自传《没有终点的旅程》,人们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感受到科研工作的乐趣和科学家的风采。

可是,像谢院士这样的毕竟是少数,中国绝大多数科学家或埋头书斋,或扎在实验室,和公众接触不够多。反观国外的知名科学家,除了在科研工作上作出一流贡献外,在科普上也不惜精力,多有可圈可点之处。像伽利略著有“两大宇宙体系的对话”,居里夫人传记和费曼自传是很多青年学子的枕边读物,霍金的《时间简史》在前几年更是风靡一时,全球发行上千万册。

之所以会有如此反差,原因有二:一是人家的科学家多是兴趣主导型的,在科研工作中能自由地发挥想象力,个人生活也丰富多彩,而我国以任务主导型的居多,生活上又好像不食人间烟火,科普能力有限;二是在财政支持上,科研工作尤其是实验学科的基础研究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国外科学家需要向出资人说明这一研究项目的意义,而中国的科研工作多是靠政府支持,而且是精英决策型的,也就不需要向民众解释太多,科普动力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有把科普做好,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才能保证第一生产力永不衰竭。希望奖励大会为科普带个好头,充分展示科学家的风采和科研工作的魅力,为更多孩子点燃科学梦想。

【 作者:  编辑: 刘丽雅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