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原锐评

王勇:择校费植根怎样的现实土壤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2-01-20 10:10:46   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择校费的出现肇始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而择校费的存在则加剧了此过程中的马太效应——由于原本占据了更多的优势资源,少数学校可以理直气壮地收取择校费,并以此来巩固自己人、财、物各方面的优势地位。

王勇

近日,有网友在微博贴出一份2011年北京市部分重点小学“幼升小”的择校费清单。清单显示,北京市景山学校择校费高居榜首,高达25万元;紧随其后的北大附小18万元、实验二小17万元。据记者了解,该择校费是北京市教委统一要求的数额(最高3万元)以及人情关系费、中介费等的总和。不少网友有感而发: “这真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啊。”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去年9月公布的《北京市小升初择校热的治理:路在何方》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小学生的择校费已猛增至8万元至25万元,几家重点学校凭借“小升初”的机会,每年就可创收15亿元。据介绍,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为宗旨,北京市投巨资打造了一批超高标准、超大规模的“超级学校”。这些被家长称为“牛小”的小学究竟有多牛,可以从以下事例中窥得:其教学实验设备多是从英国进口,校庆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运动会在奥运会主场馆鸟巢举行,学生文艺表演在国家大剧院举行。

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曾表态“择校”将在3年内终结,2010年,教育部再次表态禁止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任何名义和方式收取择校费,时至今日,依然未见结果;2006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如今以择校费为代表的乱收费还在困扰着多数民众。虽然我国早在2001年就宣布,“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解决入学机会平等”,但择校费的存在还是令很多人感觉到教育起点的不公。

国家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为了推进公平教育,使每个学龄儿童都能平等地接受教育。然而,择校费的因“财”施教则严重违背了这样的精神,在制造着受教育起点不公的同时,加剧着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与数十元或者上百元的学杂费相比,动辄成千上万元的择校费才是学校收费中真正的“大头”,从推进公平教育的立场出发,明确叫停择校乱收费十分重要,不过,更为关键的问题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叫停?

毫无疑问,择校费的出现肇始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而择校费的存在则加剧了此过程中的马太效应——由于原本占据了更多的优势资源,少数学校可以理直气壮地收取择校费,并以此来巩固自己人、财、物各方面的优势地位;与此相反,原本处于不利地位的学校因此而更加窘迫。彻底消除择校费的关键在于强化义务教育的政府行为,加大财政投入以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这在很多地区已达成共识,而且也达到了显著的效果。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多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硬件都基本差不多,在此前提下,决定校际差距的主要因素在于教师队伍,因此不少重点学校才会将大笔择校费用于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同样,一些地方开始积极探索统一制定教师工资标准,以此来鼓励和引导教师在各个学校之间的流动。

如果说此前实施教师轮换,囿于福利待遇差距而难以实现的话,统一教师工资标准之后,这样的障碍将不复存在,而共享优质教师资源也完全可以成为遏制择校冲动、推动教育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动力之一。可以想象,在“硬件”差不多且“软件”得以共享的前提下,将没有哪个学校可以拥有更大的优势,而真正抹平校际差别之后,无论“以钱择校”还是“以权择校”都将变得毫无必要。

【 作者:  编辑: 刘丽雅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