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从年轻时起,王辅一就保持着口袋里携带纸笔的习惯,想到什么,马上就记下来。
1964年5月,他随首长到福州开会时发生昏厥,随后住院2个多月,军区总医院神经科主任告诫他:植物神经系统受损紊乱,今后再也不要做文字工作了,再干就没命了。然而,王辅一从未离开烹文煮字、呕心沥血的写作活动。这么多年文字工作的打熬,不仅没有像医生警告的那样击垮他,反而使他修炼成为一名落笔成文的老兵。
不管身上是否还穿着军装,王辅一的心从未离开过这支军队。上个世纪50年代,王辅一便开始为“临汾旅”授予称号一事奔波。1948年5月,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23旅,在临汾战役中战功卓著,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兵团报请中央军委批准,授予23旅“临汾旅”荣誉称号。当时团以上单位授荣誉称号均由中央军委批准,但战火纷飞的岁月里,此批件一直未查到。1978年秋,王辅一参加总参召开的司令部工作会议时,在延安革命博物馆看到了徐向前元帅当年向“临汾旅”颁奖的图片,立即打电话告诉该部领导,使这一图片列入该部历史陈列室。2002年5月,《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稿件,称在徐帅夫人黄杰同志帮助下,经中央档案馆仔细查询,查到了尘封50年、由周恩来批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同意给“临汾旅”授称的审批件。王辅一获悉后,立刻赶到该旅当年的副旅长、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吴仕宏家中,向吴老汇报此事。经吴老同意,他3次起草信稿,向总政、军事科学院和军区领导详述汇报此事,直至准确情况在几家档案馆存档后他才放下心来。
每天不停地忙碌,辛苦付出却不求回报,有人会觉得这对82岁的老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负担和压力。恰恰相反!王辅一说:“为党、为国家、为军队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是最大的精神享受,会带动个人的学习,带动个人用脑、动腿和体力锻炼,生活更加充实,生活质量也会更好。”
今年1月12日,总政治部领导在给王辅一的来信中写道:“您对我党我军历史的研究造诣颇深,是闻名军内外的军史专家,是新四军军史研究的权威。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您离休20年来,始终没有放慢为党、为国家、为军队奉献的脚步……您老当益壮、老有所为的奋斗精神,您矢志不渝为党和军队书写辉煌的执着信念,非常令人钦佩,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有书为证:20年来,王辅一出版了《项英传》《新四军简史》等6本书;参与主编了《军事大辞典》等3本书;协助编审出版了《项英军事文选》《新四军与南京》等8本书和一批文稿。此外,他为陈毅、周子昆、唐亮、杜平、向守志、刘西元等11位将帅写出传略;为黄公略、张爱萍、许世友等10位老将军写过专题业绩。连同其他200多篇研究文章,粗略一算,离休后他已发表作品近1200万字。其中,他撰写的《罗炳辉的故事》,收入“早陨的将星”丛书(共8册),获得中宣部颁发的1992年度精神产品“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哲人说:“年岁有加,并非垂老,理想丢弃,方至暮年……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龄,心中皆有生命之欢乐、好奇之冲动,孩童般天真久盛不衰。你我心中都有一根天线,只要你从天上人间接受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你就会青春永驻、风华永存。”王辅一的信仰和追求,对何为“青春”作出了绝佳的诠释。 (胡伟 胡春雷)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