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2002年5月29日,有人扛着行囊千里迢迢找到王辅一的住处。翌日,又用自带的锤、钉和小零配件,将上书“养浩然正气,集风云世观;淡泊以明志,行思而致远”的匾额,在王辅一的客厅钉好后才返回。这组黑底黄字的牌匾,是原新四军领导人项英的家乡、武汉市江夏区民政局科长程宽富,为感谢其为项英著书正名、恢复历史原貌,自己动手烧烫、刷漆、制作的。
说起王辅一与项英的渊源,始于1981年。当时他任南京军区司令部百科编审室主任时,受命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项英条目。条目仅需1100多字,但由于项英当时还戴着“右倾机会主义者”的帽子,是个敏感人物,所以,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他的一生,难度可想而知。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皖南部队遭损失的责任被全部推给项英,项英的名字也从有关党史军史著作中消失。可随着研究的深入,王辅一发现“皖南事变”的情况复杂,将新四军的失败全归咎于项英不合适。
然而,当他刚一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有人说他的学术观点有错误,撰写文章批评他;有人给他扣“大帽子”,称他想为项英“翻案”。
面对领导的批评和一些学术上的争议,仅仅想着“恢复历史本相”的王辅一没有放弃。他从第一手史料入手,跑遍了当时国内有名的图书馆、档案馆、军史馆,进行收集、汇总、整理、筛选、分析、鉴别;更重要的是他遍访老红军战士和知情者,查证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历史背景,经过慎重的考证、思考和梳理,他根据自己的调研、考证,重新撰写了项英条目。
1986年1月,《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通讯》《军史资料》《革命史资料》3家刊物同时刊发项英条目,立即在史学界和新四军老同志中引起很大反响。国家高教部当年专门开会要求,今后高校党史教学中有关“皖南事变”的讲解,以此条目为依据。
可探索真相的道路并不平坦。王辅一为此在单位大会上受到领导的批评。1990年6月30日离休命令下达,9月1日回到南京后,他在没有经费支撑、家里还有病人需要照顾的情况下,顶着压力继续着项英的研究,进一步解决了项英研究中的诸多疑点和难点问题,并于1995年,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经党史专家审定的42万字的《项英传》。
1996年12月18日,前国家主席杨尚昆在对项英女儿项苏云谈看过《项英传》的感受时说:“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把很多问题作了明确的说明,给予了很好的澄清。”
1998年5月13日,经党中央批准,在总政治部、中央党史研究室举办的“纪念项英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的迟浩田代表中央和军委讲话时,称赞“项英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战争的名将之一”,对项英的历史功绩给予高度评价。
从1981年写条目起,王辅一对项英的研究30年来没有停顿,陆续为项英写出传略、传记和专题业绩文章,在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项英传》《近看项英》2本书,还担任军科组织编辑的《项英军事文选》的编委和特邀编审,参与了这本近60万字文选编辑的全过程。
有感于王辅一的品格和操守,杜平将军曾给王辅一书写陈毅元帅的诗句《冬夜杂咏》:“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一条幅,至今悬挂在王辅一的客厅里。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