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郑州新闻

连维良谈“郑州都市区建设”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1-07-04 11:23:03   来源:中原网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五)建立六大支撑体系

指建立综合交通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和资源能源支撑体系、科技创新支撑体系、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体系、社会保障支撑体系、生态环境支撑体系。

第一,建立综合交通支撑体系。现代化交通体系是建设都市区的重要保障。要巩固和提升郑州作为全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地位和作用,建成面向国际的大型航空枢纽,全国重要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1)航空方面,强化郑州作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的战略地位,构建以机场为中心的综合交通体系,构建以机场为中心的环形放射状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加快机场及配套设施、航线网络和航空货运中心建设,重点规划建设第二条平行跑道、第二航站楼及相关附属设施,并为最终建设4条跑道留足空间。实施机场货运中心扩能升级工程,构建便捷的航空货运系统。支持建立航空货运战略联盟,构建航空货运供应链。(2)铁路方面,积极支持加快客运专线、城际铁路、干线铁路和枢纽场站建设,建成“双十字”铁路客运枢纽和“米”字型客运专线网络,形成到北京、武汉、西安的2小时经济圈。完善现有货运场站功能,完成郑州集装箱中心站、北编组站建设,加快推进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二期工程建设,推动铁路货运场站向现代物流中心转型。着手启动论证郑州西站、新郑及中牟火车站等场站建设,分担现有火车站功能。(3)公路方面,加快完善市域内高速公路路网,建成郑民高速、焦桐高速、新郑机场至少林寺、武西桃花峪大桥段,完成连霍高速郑州至洛阳段及郑州刘江至兰考段改扩建工程,形成“四纵三横”高速公路骨干网。打通连接各组团及重点镇的高速公路连接线,实现所有县(市)均有2条以上高速公路过境。改造提升干线公路,开工建设郑州至新密至登封、郑州至新乡、郑州至许昌、郑州至洛阳快速通道。(4)轨道交通方面,加快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建成郑州至焦作、郑州至开封、郑州至新郑机场至许昌、郑州至新乡、新郑机场至登封至洛阳城际铁路,形成城际铁路半小时通勤网络。到2015年,建成运营综合交通枢纽站、地铁1号线一期和2号线一期工程,地铁5号线全面开工。开工建设1号、2号线二期工程,研究将郑上、龙湖轨道交通纳入规划。

第二,建立基础设施和资源能源支撑体系。基础设施方面,加快电源项目争取和建设,力争核准和开工180万千瓦的装机规模,在建规模达到440万千瓦。加快总投资35.5亿元电网建设。加快煤炭项目建设,及早做好一批大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城市供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新建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改造提升城市管网体系,对超限使用和超负荷运行的水、电、气、暖管网逐步改造到位。水资源利用方面,沿黄河和伊洛河地区积极争取黄河水配额,保护性开发地下水;西南部山丘区及北部黄土丘陵区加强拦蓄工程建设,以开发地表水为主,地下水及矿井排水为补充。东南部平原地区充分利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限制开采地下水;中东部地区充分利用黄河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以及沿黄滩区地下水;城区封停自备井作为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平时不得启用;积极开发再生水资源;增加雨洪利用量。能源利用方面,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能放在首位。加快技术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创建多元化的能源供应体系,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可靠;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建设清洁、环保、节能型城市。在市域范围内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重点,大力引进天然气、成品油等优质能源,控制煤炭使用。在核心功能区内除保留必要的热电用煤外,逐步消除终端煤炭消费。目前我市的天然气主要以“西气东输”一线天然气为主,中原油气田天然气为辅,CNG(压缩天然气/煤层气)和LNG(液化天然气)为补充。正在建设的西气东输二线平顶山至泰安支干线预计2011年年底前投运供气,将会有效缓解我市供气紧张局面。我市2010年总用气量为4.94亿立方米,其中居民、工业、商业、车用等用气量分别为1.75、0.81、1.56、0.82亿立方米。按照“十二五”燃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市预计总用气量为8.58亿立方米,其中居民、工业、商业、车用等用气量分别为2.82、1.83、2.63、1.3亿立方米。要进一步加大燃气管线基础配套设施投入,加快燃气输配系统建设,大力实施郑州新区天然气输配工程、东北四环及四港联动大道天然气高压管道、京港澳高速辅道高压输气管道、中牟产业园区燃气、新密城市燃气扩建工程等供气工程。到2015年,天然气入户率达到92%。

第三,建立科技创新支撑体系。一是围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产业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二是围绕科技自主创新工程、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创新示范工程、国家“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创新示范工程实施重大科技工程。三是围绕科技攻关计划、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计划、农业科技创新计划、民生科技、科普传播惠民计划等实施专项行动计划。四是围绕创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大研发平台建设力度。 五是围绕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建研发机构,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六是围绕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积极培育创新型试点企业。七是围绕实施“113” 创新人才培育计划,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八是围绕产业优势突出、功能定位明晰、集聚效应明显、辐射带动有力的区域,加快创新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到2015年,培育10家省级、20家市级创新型产业集聚区。九是围绕加强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和合作基地建设,推动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十是围绕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产业试点创意园区,进一步强化知识产权发展战略。

第四,建立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体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是建设郑州都市区的根本保证。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统筹解决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问题,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1)着力提高现代化教育水平。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调整优化中小学校布局,加强薄弱学校改造,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推进学前教育普遍发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完善现有高校功能,以开放带动积极扩大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合作办学,吸引国内外一流院校设立分校。(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宜居职业教育园区;鼓励学校突出优势,面向市场需求,兴办特色学校、特色专业,实现差异化发展。(3)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整体开发。突出能力建设和市场有效配置,统筹推进党政、企业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项目、技术、资本有效对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大幅度提高人力投资比重,支持各方面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第五,建立社会保障支撑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把完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重点,健全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机制,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统筹,探索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和管理,全面推进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市级统筹。切实加大投入,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整合资源,逐步实现多保合一,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加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基础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到2015年,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40万人,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00万人,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91万人。

第六,建立生态环境支撑体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结合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和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构筑科学合理的市域生态支持体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原则,加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实施生态保护重点工程,提高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生态网络格局。重点建设三带八大生态园区:三带指滨黄河生态带、南水北调生态带、环城苗木花卉林果生态带;八大生态园区指绿博园生态园区、雁鸣湖生态园区、四库一河生态园区、云岩宫生态园区、常西湖生态园区、尖岗水库(龙西湖)生态文化园区、新郑后胡生态园区、白沙湖—大熊山生态旅游园区。

滨黄河生态带:对我市行政区划范围内黄河入市口到出市口沿线进行整体规划,建设由城市河网、湖塘、湿地、绿地、林带、草坪等形成的自然开放空间和廊道,总长约160公里,总面积900平方公里。该区域具有丰富的自然风光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但长期未得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开发和利用,区域发展不平衡,产业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利用程度不高,生态链尚未形成,旅游产业发展受到土地、资金、体制等制约,竞争力不强。鉴于此,必须对滨河区域进行高水平规划,并实施统一的建设和管理。功能定位:依托城市群而形成的文化生态型产业发展带,综合生态经济示范区,成为郑州都市区北部的生态走廊、经济走廊、文化走廊,成为郑州都市区新的经济增长带和增长板块。产业定位:主要以生态、休闲度假、会议、旅游等产业为依托,融合多种产业综合发展。目前进展:已经走访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建设部等相关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和国内外知名规划设计单位进行了接洽,开展了部分基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下步工作重点:一是全力推进规划编制工作;二是成立专家顾问咨询团队,使园区产业规划与建设规划互相融合,互相支撑;三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沿黄大道,打造滨黄河特色旅游小镇,建设郑州北部生态保护屏障区;四是研究如何打破行政区划限制,解决好园区建设和管理的体制、机制问题。

南水北调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道宽120米左右,水面平均宽62米,一级水源保护区宽200米,预计2014年建成通水。常年活水、水质清澈,两侧环保要求严格,渠两侧绿化后,将成为贯穿郑州都市区一条不可多得的生态景观带,这对缺水少绿的北方城市而言十分难得,可以说是不可复制的发展优势。

环城苗木花卉林果生态带:目前,我市环城苗木花卉林果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已初步形成4个一定规模的花草集中生产基地,种植花卉9大类200多个花卉品种;全市各类大中型花卉批发零售市场5个,鲜花店600多家。规划建设“一带六区一中心”。“一带”指北部沿黄珍稀优良绿化苗木产业带;“六区”指西南近郊绿化苗木产业区、南部远郊绿化苗木产业区、高档盆栽植物和季节性花坛植物产业区、东南近郊鲜切花产业区、西南山区芳香植物产业区和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及航空港物流区。“一中心”指苗木花卉繁育技术中心。到2015年,要使全市的苗木花卉生产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值达到41.5亿元,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苗木花卉交易市场和物流区。

绿博园生态园区:绿博园总面积2939亩,总投资概算约14亿元,由99个参展省、市、行业、企业自行建造的展园和公共绿化与建筑组成,被誉为“百园之园”。园内湖面、湿地等水系面积320亩;各类绿化面积130万平方米,栽植各类乔灌木70余万株,地被花草80多万平方米,各类植物1000余种。在举办第二届中国绿博会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展示了郑州的良好形象,为市民营造了一个新的城市景观和休闲公园。下一步,要注意放大三个效益。一是放大经济效益。最主要是放大土地效益,按照城市规划,充分利用政府投资平台,做好绿博园周边地区可开发用地储备工作。二是放大生态效益。围绕农业产业调整,在绿博园周边大力发展苗圃花卉和林果业,扩大生态园辐射范围。三是放大旅游效益。统筹中牟县和郑州新区的旅游资源,合理设计旅游线路,配套建设超市、饭店等商业设施和市政道路、公厕、公交场站等基础设施,使绿博园及周边形成一个休闲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雁鸣湖生态园区:紧邻郑开大道和连霍高速,西距郑州市区约35公里,东距开封市区约22公里,生态及人文资源丰富,2003年荣获2A级景区,成为郑州旅游休闲度假的一张新名片。目前,已有广东利海集团、浙江绿城集团、深圳旅游集团等10多个项目入驻,总投资超160亿元。景区规划编制工作已完成,部分项目已开建或建成。发展定位:到2020年前,建成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和文化会议中心,生态文明居住区。重点发展旅游观光、商务休闲、会务服务等产业。下步重点工作:一是尽快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审批工作。二是扎实推进广东利海集团A地块项目、绿城•雁鸣湖玫瑰园项目、天明雁栖湖畔项目、深旅(郑州)旅游度假区项目、静泊山庄项目、圣安德鲁斯高尔夫俱乐部项目建设。三是继续筹备办好大闸蟹美食节。四是做好中西湖整治和沿湖景观大道二期工程、中东公路拓宽改造工程、环湖路新建工程建设。

四库一河生态园区:项目南起三仙庙水库,经丁店水库、楚楼水库,北至河王水库,沿索河南北全长35公里,索河两侧各1公里范围,规划范围102.26平方公里。发展定位:以索河为轴线,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发掘悠久的历史文化,通过对索河岸线资源整合,打造生命的纽带、生态的环境、生动的景观交相辉映的活力新城。功能划分:“一带五区”,“一带”指沿索河的生态景观带,“五区”指以自然生态特色为主的万山生态旅游区、以休闲度假养生为主的湖滨度假古镇区、以新兴创意研发产业为主的活力新城区、以文化创意旅游为主的文化主城区和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郊野田园区。进展情况:项目计划河道治理及生态打造需资金40亿,分三期实施。目前,总体规划已完成,附属物调查已结束,沿河200米范围重要节点的详规已基本编制完成;项目一期为中原西路至丁店水库周围,与宜居健康城相吻合,争取下半年开工建设。通过“四库一河”综合整治工程,提升城市整体档次,带动产业升级,推动城市建设。

【 作者:  编辑: 赵静 】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