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中原文化 |
赵志军偏爱“文化包裹”这个词汇,他说,“青铜器、绵羊和小麦,这三类物品最早都发现于西亚,在早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它们很有可能是捆绑在一起向外传播的。这个捆绑在一起的文化包裹由西亚传入中亚后,在欧亚草原经过诸多文化的对接作用,由西向东逐渐传播,最终到达蒙古高原地区,然后,在长城沿线北方文化区的作用下,由北向南最终传播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区域。”
农作物和器物传播只是人类迁徙的副产品
“近几年,史前世界交流突然成为一个热点,中国的考古成果为这个话题提供了最丰富的资料。当然与绘制各种植物动物的传播线路相比,大家更关心人类自身的交流故事。”
刘歆益的想法在许多人那里得到了印证。比如,马丁教授就比较关心人们在已经习惯了自己的主食系统后,为什么还会接受外来的主食?背后是不是有着我们所不知道的除了政治、经济、环境之外的因素。
著名的考古学家王仁湘先生的角度也很巧妙,他关心的是小麦被引进后的本土化问题。他注意到小麦引进中国后的一千多年里,在北方的发展似乎并不迅速,产量和播种面积并不大,原因可能在于它的食用方法并没有随之传入中国。直到汉代中国人将小麦磨成面粉后蒸食成馒头等,形成了不同于域外面包传统的饼食传统,它的面积与产量才大大提高。
刘国祥说,一提到几千年前的史前社会,人们会觉得非常野蛮、非常落后,不可能进行这种远距离的交流。实际上目前考古发现的或者提供的资料可以非常清晰地告诉人们,远古时期的状况可能比我们所知道的或者所了解的要精妙得多、复杂得多。
“一条通道之所以成为一条通道,必然是对外部世界持开放的态度并具有较强的文化兼容性,其实农作物的传播和家畜的扩散只是人类迁徙的副产品,青铜冶铸及其他技术亦不能脱离人类而独自发展。五谷丰登和六畜兴旺背后的人类的迁徙与融合也许更有趣,研究史前全球化的真正意义还在于开掘人类自身的故事。”易华说。
(编辑 王静喆)
上一页 | 第 | [1] | [2] | [3] | [4] | 页 |
( 作者: 杨雪梅 )
|
马上评论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