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聚焦

银行高息揽储潜规则 为规避政策起名“理财产品"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10-07-29 12:07:23   来源: 中证网 我要评论

【字号 纠错  我要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郑州手机报,移动发ZZSJB到10658300;郑州晚报手机报,联通发701到10655885,电信发18至106592066。3元/月

除了这些揽储赠送礼品的银行,还有不少银行的揽储政策则是暗中交锋。一笔存款几家争抢,利息像买菜那样可以讨价还价,客户此时往往要货比五六家才做决定。在银监会三令五申禁止高息揽存后,一些银行开始钻政策的空子。特别是对于需短时间内冲量的大额存款,不少银行更倾向于采用向客户推荐短期理财产品的方式。

  银监会一纸禁令油墨未干,高息揽储再次变相重现江湖。

  7月20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0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突然“特别”提到,要严厉禁止各种形式的变相拉存款行为,取缔各种存款中介。

  刘明康的话似乎打了水漂。时代周报记者在走访珠三角各大银行时,发现一度消失的高息揽储,以全新的面目出现。

   违规高息揽储情况无疑到了紧急关头。7月20日,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2010年第三次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突然“特别”提到,要严厉禁止各种形式的变相拉存款行为,取缔各种存款中介。

  然而,据知情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珠三角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6月30日当日的揽储已到了白热化的地步。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去年大量的信贷投放,包括居民投资对资金的分流,以及央行今年连续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许多商业银行囊中羞涩,不得不进行揽储大战。大战的主角就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此同时,各大银行还在加紧推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为什么在四大行都已上市的状况下,这种从理论上讲计划经济体制下才会出现的现象依然如此严峻?银行商业化改制这么多年,对于存款指标机械的、计划的、僵硬的考核机制为何依然不死?监管部门到底如何对此种行为定性?(更多内容请点击下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作者: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马上评论

用户: 隐藏地址 
  登录    点击查看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