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国家一类新闻网站--中原地区最大的新闻门户网站 注册|登陆|设为首页
新闻检索 关键字: 高级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独家责任

特别报道:邢轸--中国创制数学符号第一人

中原网(www.zynews.cn) 发布时间: 2009-01-13 07:10:49 来源: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我要评论

字号    意见反馈 新闻爆料 进入论坛 打印 关闭

  核心提示:20世纪70年代,他创制的自动调平测平仪在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并被编入省编高中数学课本。作为一名教师,他用25年的时间执着追求、潜心钻研,创制的9种数学符号得到国家认可,并开始在初高中教材中应用。作为一名普通市民,他21次自费进京推广自己的科研成果。

  邢轸,这个即将步入古稀之年的老人,用他孜孜以求的奉献精神、敢于质疑和挑战的研究精神,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

  一道题点燃研究数学符号之路

  德国数学家魏德美发明了“+”号和“-”号,英国数学家欧德莱发明了“×”号,在17世纪,瑞士人哈纳创制了“÷”。然而,在数学符号领域,探索的脚步至今并没有停止,但却从来没有中国人创制的数学符号。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初高中教材中的数学符号盲目学习日本,叙述很不规范,邢轸便在闲暇时认真查阅了教科书中圆周角与弧的相关知识,教材上的那些定理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更改了3次,但是并未彻底解决旧的矛盾,反而衍生出了新的矛盾。由于教材中对圆弧的双重度量的表示不够严谨,从而导致的解题错误屡见不鲜。

  “1985年,一道中招考试的试题对我触动很大,在那道题的标准答案上,我发现有关圆弧问题的解答完全错误,圆弧是双重度量的,可答案中只使用了一种数学符号,也不知是表示长度还是度数,为了使高度抽象的数学材料有合适的表达形式,我有了创制数学符号的想法。圆弧具有长度和度数双重度量,这是任何人也回避不了的客观现实,但世界上却没有统一的标准符号。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我国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用语言和符号混写来表达。20世纪8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一个符号来表示角的度数和弧的度数相等,但这个符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仅用几年就被淘汰了,后又盲目学习日本把圆周角定理改为圆周角的度数等于它所对的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并把圆内角与弧的五大定理给彻底打乱了,形成了很多副作用。到20世纪初前几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还有圆弧度数这一概念,可我没想到近几年教材中,竟把圆弧度数这一概念给删除了,造成很多问题无法解释的现象,虽然把它编入高中选修教材,但我认为把一个非常简单而又非常重要的概念处理成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实在让人难以理解。”邢轸对记者说。

  邢轸说:“圆弧的双重度量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也一直没有人能解决。我对数学符号的研究也是从这一问题入手的。”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他写了一篇题为《关于圆弧记法的建议》的论文,并于1986年发表在第6期的《数学教师》杂志上。

  “当时,荥阳市的领导对我的研究工作非常支持。1986年,荥阳教育局把我调到了县第三高中,这为我提供了较好的科研条件。”邢轸说。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先后于3月份和5月份两次自费进京向有关部门反映数学符号问题。

  在系统地研究了国家颁布的数学符号标准、现行中小学数学教材、前苏联和日本有关数学教材之后,邢轸写了一篇题为《弧的符号浅说》的论文,阐明了圆弧的双重符号应该具有特定符号标志,以便于教学使用和国际学术讨论研究这一观点。从1986年开始,邢轸开始研究所有的数学符号,并写了一篇《中小学数学符号标准》,这篇文章在教育界引起了巨大轰动和高度重视,这更加坚定了他的数学符号创制之路。

  21次进京推广数学符号

  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道路,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的山路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从研究出数学符号到新的数学符号被国家认可,邢轸花费了整整10年。从国家认可到全面推广,他又已花费了长达15年之久。

  采访中,邢轸告诉记者,他刚从北京回来,这已经是他第21次为数学符号自费进京了,这次去北京收获很大,说着说着,便拿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12月4日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表示,在以后出版的数学必修课本中,第68页将使用邢轸创制的二面角符号。

  这一天似乎来得太迟了,邢轸已经等了太久太久。这一满意结果的背后,邢轸的付出与辛酸是任何人都无法想象的。

  邢轸说,自从创制的数学符号被国家规定为标准符号之后,为了推广这些符号,他已经给有关部门写了上百封信,可这并没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自己的数学符号简单明了,又是国家规定的标准符号,为什么教材中还在使用那些错误百出的符号?”邢轸陷入了沉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踏上了前往北京的征程。

  “在北京,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邢轸对记者说道,他们的不理不睬并没有影响到我推广数学符号的信心和勇气,我告诉他们,我是为公而来,为子孙后代而来的。”

  “每次去北京就得写论文,有时候去一次要写好几篇,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过放弃,既然干了就应该干得最好,要不然我就觉得谁也对不起,符号发明出来了,就要把它推广出去。”虽然已经69岁了,邢轸却有着其他同龄人所不具备的激情。

  1999年,他因过度劳累而病倒,在郑州一家医院住了20多天之后,病情刚见好转,又开始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直到大年三十才把论文写成。可是,年后他再次病倒,直到半年之后才完全康复。2000年,本该退休的他选择了继续留校任教。

  2004年前,邢轸不间断地来到北京向有关部门询问国标数学符号的落实问题,为新的数学符号能尽快见诸中小学教材而奔走呼吁,但是仍未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邢轸说:“数学符号的事就是我的事,不在全国推广我的研究就没有了意义,我也会死不瞑目。”

  执着追求终见成效

  继邢轸向有关部门提出《中小学数学符号标准》的建议之后,1992年,他被邀请参加了根据当年国际标准编制的GB3102.11-93的起草工作。他创制改进的9种数学符号被国际采纳,他的一些建议也在国际中得到体现。鉴于邢轸的专业精神和突出贡献,国家技术监督局于1995年2月正式聘请他为全国量和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七分技术委员会委员。邢轸创制改进的十余种数学符号均被采纳到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的《量和单位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一书中。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的蔡上锷主任告诉邢轸:“数学符号的标准化,尽量多地用数学符号诠释数学语言,这是国际数学潮流的大趋势,你所做的工作很有意义,我们非常支持。”

  2004年2月25日,国家质检总局计量司为此特致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邢轸拿出了该函的复印件给记者看,具体内容为:2004年1月19日,我们收到了全国量和单位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学分委会委员邢轸老师的来信,反映在现行中小学数学教材中贯彻和实施国家强制性系列标准《量和单位》GB3102.11-1993的意见和建议。

  《量和单位》国家标准1993年开始在全国实施,为更好地在大中小学教材中贯彻执行这套标准,1994年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原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原国家新闻出版署联合发文,并于1996年和1997年组织了两次全国范围的大中小学教材执行《量和单位》国家标准和法定计量单位情况的检查。经过这些年的努力,大中小学教材已基本符合《量和单位》国家标准的规定,并能很好地正确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的名称和符号。但是,目前仍有少数教材没有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和《量和单位》国家标准,如邢轸老师反映的情况。我司希望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针对现行的中小学数学教材,能够督促中小学教材编审委员会或有关部门,对教材中不符合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2.11-93的部分,按照《量和单位》GB3102.11的要求进行改编。

  多年来,邢轸老师一直积极、热心地推行国家标准《量和单位》GB3102.11-93,特别关注中小学数学教材采用国家标准的进展情况。为推动现行教材尽早采用国家标准,先后数次自费进京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我司愿积极配合,使问题能及早解决。

  2004年11月,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数学》(教师教学用书)一书开始采纳邢轸老师创制改进的数学符号。

  2005年4月30日,《教育时报》头版对邢轸的事迹进行的细致报道,在教育界引起高度重视。同年,他被评为河南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这位满头银发的老人。

  随后,邢轸创制的圆弧的度量符号被九年制义务教育新教材采用。由于贡献突出,影响深远,他的传记被编入大型国际交流系列《世界名人录》。

  2007年,他的二面角数学符号再次被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数学教材采用。邢轸一手拿着采纳自己数学符号的教材,一手指给记者看,言谈中流露出幸福的喜悦。邢轸说:“这些成就的取得不光是我一个人的努力的结果,背后有我的同事和老伴的大力支持,我决不能辜负很多领导和同志们的期望,每次去北京都是妻子司竞华陪我去的。”

  65岁的司竞华听到老伴的话后说:“他呀,一刻也不能让人放心”。

  邢轸说:“人这一生在世上立足已是不易,要想留下几个脚印,更是难上加难,没有孜孜以求的奉献精神、敢于质疑和挑战的研究精神是什么也干不成的,为了规范数学符号,我用了25年时间,能看到错误的数学符号越来越少,我已经看到希望了,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那些我国创制的新数学符号尽快推广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当然,实现这个愿望仅仅靠我自己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希望各方共同努力,为便于国际科学技术交流,造福社会,造福子孙后代而努力。”

( 作者: 记者 李明德 实习生 宗 帅 编辑: )

小喇叭:

  相关新闻
abc
  版权声明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