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世显
刘道兴
本报向残联现场捐赠爱心基金
星河公司总经理马国亮(右二)在活动现场
镜头回放
在陇海中路陇海社区大院,生活着一位残疾人高新海,1976年,他因患急性横贯性脊髓炎造成胸部以下瘫痪,又先后遭遇了大哥患病、二哥病死、母病父痴呆等多种磨难和打击。然而从他患病的那一刻起,周围也自发形成了一个爱心群体,陪他到医院求医,给他理发洗澡,解闷聊天……一批批邻居战友爱心接力,32年来不离不弃。自9月份郑州日报和其他省会媒体报道之后,陇海大院的故事也迅速传遍中原大地。
主持人(郑州新闻广播总监葛阳):各位好,欢迎大家收看由郑州日报、郑州电视台联合推出的特别节目《周末面对面》,我们今天谈话的主题是——“陇海大院现象”与城市文明。我们现在的谈话地点就在陇海大院,一个普通的居民区。先介绍一下参加我们本期节目的嘉宾:
这位是我们郑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世显,这是省社科院的副院长、研究员刘道兴,郑州日报社副社长李洪太,郑州大学社会学教授张明锁。
【镜头回放】
看了刚才的短片介绍,大家对高新海和陇海大院会有一些了解和感受。先和专家聊几句,刘院长,您是什么时候知道这个事情的?
刘道兴:我是最近看《郑州日报》知道的,过去我们看到宣传残疾人,一般是说这一个人要么身残志坚,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或者是帮助残疾人是哪一个人,或者哪一个年轻人天天去帮助他做好事。我们这个陇海大院事情之所以感人,一个是它是一个群体,光报纸上登的他的好邻居就有19个人的名字。另外它时间长,等于从改革开放前就开始了,一直坚持了32年,这个就不容易,每天如此。所以这么多好人来帮助他,也是他本人有这样一种对生活、对生命的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看了《郑州日报》的几次报道上都说,他本人对生活就像一团火,他个人有一种魅力或者说魔力,给大家带来了快乐和希望。一个残疾人他能这么对待生活,那无形中给我们健康人一种力量。作为这个先进群体和他本人的事情,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对我们怎么来处理邻里关系意义非常大。
主持人:张教授,您看到报纸上的报道,包括听到电台里讲的这样一个很平凡的事情的报道,您会不会为它受到感动?
张明锁:感到很震撼,我刚才听了这几位工人老大哥的描述,这个事情看起来很平淡,但是就是从平淡当中可以看到伟大的东西。通过高新海我看到什么是坚强,通过他的家庭我看到什么是母爱,什么是亲情。通过他的这些朋友们,我看到了什么叫朋友,什么叫工人阶级,什么叫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我看到了什么是拼搏,我看到了奉献,我看到了进取!所以虽然二七大罢工离今天有八十几年了,二七精神就是这样代代地发扬光大,我向这些工人兄弟们表示诚挚的谢意!(三鞠躬)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李总,你当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怎么就决定能够在报纸上用这么大的版面去报道,这个事情是不是也让你感动?
李洪太:这个事情对我们来说有一个认识的过程,今年3月份的时候,我们郑州日报搞了一个报道《寻找身边的雷锋》,报道过后,总觉得我们的报道还不够。经过一段时间反复地采访、反复地研究、反复地讨论,在这次采访过程中,我们也一次一次地被感动。我们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也一次次地提高和升华,其价值远不是一个学雷锋做好事那么简单。特别是对于高新海这样一个高位截瘫,连日常生活都无法自理的人,不能苛求他能够对社会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情,但是作为一个共和国的公民,只要他出生在中国这块大地上,他就同健全人一样享有同等的生命的权利,生活的权利,更何况他还以他的乐观向上、热情真诚尽其所能去帮助他人。首都北京一位宣传部门的同志谈起此事,颇为感慨:高新海同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张海迪具有同等的价值。正因为其普通,才具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郑州日报作为党报、作为主流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工作当中,应该发出自己主流的声音。所以,我们组织了庞大的采访组,有三位文字记者(包括我),一位摄影记者,还有一位写评论的记者。从上个月中秋节在今天这个现场举行的“老邻居中秋赏月会”开始,32天我们先后刊发十多篇关于陇海大院的报道,第一篇消息在一版头题发出,并配发评论《为陇海大院叫好》,第二天发了一个整版的图片,第三天又发了一个长篇通讯《大爱无声》,随后我们又组织了一系列的连续报道,我们就是要用高密度的版面宣传陇海大院,宣传陇海大院的这种精神。
主持人:不止这个群体,就是高新海本人就有很多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地方。现在他是很多朋友的知心大哥,很多人有很多事情觉得看不开了就和他聊,他的这种经历可以开导很多人,特别从他二哥去世以后,家里就没有什么扛大梁的人了,所以他变得日益坚强,而且他觉得他要让邻里看到他这种坚强的状态,永远是以微笑的状态呈现给大家。
我想问一下专家,您觉得他这种性格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发?
刘道兴:他本人也好、家庭也好,对常人理解应该是灾难,但是面对不幸,他表现得非常坚强。因为他看到了这个社会,看到了邻里大家都对他非常关爱和关心,大家给了他希望,他一直在想,怎么向别人回报爱。所以,这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大家一旦给予他大爱,他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回报大家,我听别人讲,别人家的孩子上学,他去送。而且我看到现在出租车上有一条标语叫: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给别人的爱越多,你肯定能得到越多的爱。反过来,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比如说他有残疾了,那么他在心理上、身体上也病了,他自己感觉到不敢见人,他自闭、自我孤立,甚至性格变得越来越古怪,三句话不投机,人家想对他有所帮助也帮不成,所以这种现象是非常多的。陇海大院这个事迹以及高师傅对人生的态度,给全社会都带来一种启示,告诉我们到底该怎样面对困难、面对不幸、面对生活。
主持人:张教授,很多残疾人出现残疾以后,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可能他身体残疾,心理也残疾了。而高新海不是这样,他身体残疾,但是他的这种状态,他的邻居都说他比健康人还健康,你怎么理解?
张明锁:我想他之所以能够这样坚强地活着,跟他本人有坚强的意志和拼搏的精神是分不开的。我知道,他在高位截瘫之前是一个足球爱好者,他有很坚强的意志,所以我觉得他是有很高的智慧的。
主持人:我可以给你说一个例子引证一下,他现在这种状态还能组织原来的球友踢球,然后组织他们集体看球,这些(工作)都能干。
张明锁:所以我说坚强和智慧联系在一起了,因为他聪明,所以他达观,他就能看到社会的变化,他觉得活下去是建立在对社会认识非常清楚的基础之上的。如果我们社会有这样一个环境和条件,他们就能够坚定地生活下去。当然,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比较悲观,但是我看到了,是邻居和朋友们使他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我认为,现在我们有很多人确实还生活在困窘当中,也有很多像他一样的残疾人,确实从他们生活状况来说,我们感觉到是很可怜的,但是应该认识到,我们这个社会正在向光明的方向发展。党中央多次说要让所有的弱势群体共享发展的成果,所以我想通过高新海这个榜样,鼓励更多的弱势群体要坚强地活下去,活下去就是你的聪明表现,就是你的智慧。
主持人:丁部长,当您看到《郑州日报》刊登的有关高新海的报道,陇海大院32年书写人间大爱,您当时有什么感受?
丁世显:我感觉在我们这个社会,一方面在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的进程当中,形成了好的传统,邻里之间互助互爱,这首先应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3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随着经济和物质生活的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开始有了很大的飞跃和进步,这体现了历史优良传统和现代时代精神的一种结合。
看了报道之后,尤其是今天我在这儿听了这个介绍,很受教育,为我们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邻里和睦、邻里友情、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打下了好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对于高师傅来讲有点相依为命的意思,这个精神非常值得提倡,也非常值得很好地宣传,让全世界都能够深切地感受到,同时也能够自觉地形成这个和睦、相助、友情,进而达到更高的思想境地,非常好,非常值得提倡和推广!
主持人:不管是《郑州日报》的报道,还是上一期的《小区大爱》,这一期的《周末面对面》节目,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觉得挺感动的,但是有很多朋友会提出来一些问题, 有的大学生说了这个事情还挺好,但是至于你们这么大规模地宣传,一期节目又一期节目,还搁在那么显著的版面,这是不是有点故意放大或者故意炒作的痕迹?
李洪太:可以理解年轻朋友的这个想法,可能在近些年的社会生活当中,见到虚假的现象太多,以至于对一些真实的东西也产生怀疑。具体到这件事,第一,我们作为中共郑州市委的机关报,有责任和义务去宣传和报道一些代表主流社会的精神。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能忘记党报的神圣使命,歌颂真善美,倡导社会新风,支持创建和谐社会,这是我们永远的命题。所以,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运用我们的新闻手段去报道这些事情,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不这样,反而是我们的失职。如果说有人把它理解为炒作的话,我们觉得对代表社会主流的东西、对健康向上的东西,我们不仅要“炒”,而且要把它“炒”大“炒”热。
主持人:院长认同不认同李总说的这种“炒作”?
刘道兴:宣传社会文明和谐,宣传发生在我们普通老百姓身边非常实在的感人的事情,说它是“炒作”也没有关系。
李洪太:更重要的前提是这个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如果有朋友怀疑的话,我们也请他们来到陇海大院,走近高新海和他这群可爱的老邻居身边,现场听一听、看一看我们笔下的陇海大院和现实中的陇海大院,他一定会有一种全新的感受。在任何时候,作为我们这样一个主流媒体都要宣传社会的这种好的风气和精神。相反,我们对那种凶杀、婚外情、明星丑闻、八卦新闻之类捕风捉影式的无聊的“炒作”,持坚决反对的态度。
主持人:刚才大家看到《郑州日报》所刊发的一个爱心榜,其实也只是帮助高新海的一部分人的名字,我们现场做一个采访,贾师傅,这两天我老见你在高师傅家,像家里的柴米油盐,你买的时候顺便都给他买了,然后送到他家,他也很自然地接受了。
贾留成(陇海大院邻居):一般我买的时候顺便都帮他带了。
主持人:那像一般价钱什么的怎么解决?
贾留成:没说过这些事情。
主持人:你就是很自然地买一份给他送就去行了。
贾留成:一般他家里没有什么东西的时候,买着给他就送过去了。
主持人:那要是一年买酱油什么的也得好几十瓶。
贾留成:没算过这个事情。
主持人:那高师傅对这个有什么感受呢?
高新海:可能我和他们也都习惯了,一般我要是给他们钱的话我都要挨骂的,有时候够着了还要捶两下。
主持人:那就是说如果别人坐了你的车要给你钱了,你也会骂他们的。像我们现在邻里之间的关系很难融洽,前段时间也有报道,像一个地方生活在一起很多年了都不认识,但是怎么看待陇海大院这个现象呢?
张明锁:你说的这个情况,是与现在的市场经济机制有很大的关系。有一些公司的白领人士没有什么时间去聊天、串门,实际这些白领你说他们不喜欢人际交往吗?他们也是很需要的。可是有的时候时间比较紧迫,或者是所在的单位缺乏这种条件,你在企业上班,老板就是让你给我挣钱的,我哪有时间去做你的工作啊,给你做交流啊。所以这些白领们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他们非常需要这种亲情式的交往。有的时候容易产生心理疾患,像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他就去找心理医生。我倒是很希望我们的这些机关事业单位或者企业,都好好学学陇海大院的这种精神,这个社区不光是我们居委会的社区,而且让我们每一个单位和机构都充满这种亲情。老板要多和员工交流一下,员工之间也要互相关心,这是人生的一个基本需要,这个需要满足不了,它就会产生精神上的问题。所以我说高新海这个事情,从精神上来说他是幸福的,我希望我们很多机构有这样一个环境。
主持人:其实这个事情讲出来这么和谐、这么融洽,同时给大家带来欢乐,白领也好、金领也好,他也很羡慕。就拿我来讲,不管我生活在什么环境当中,周围能有这么一个环境对我的家庭都是很好的,但是我觉得生活当中还是很少,特别是自己买了新房,真的是很多年都不知道自己的邻居叫什么名字。
刘道兴:这其实就是我们从农业社会进入城市社会一个很深层次的问题,比如说我们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像张家庄的、李家营的,基本上是一个种姓的人在一个村里面,大家走出门了都是叫哥、姐、大伯、大妈,都是一个姓的人。所以在农村的文化环境里面,人们不提防,每个家庭都是只要家里有人,门都是打开着的,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这种邻里关系,大家谁要盖房子、娶媳妇,别人都来帮忙,从来不说什么钱的事,这就是农村的一种文明、文化。它一到城里来就变了,住在一个家属院的人,从四面八方来的各个姓都有,刚才我就说了,我们报纸上登了19个高师傅的好邻居,一共有14个姓,姓孙的和姓王的有几个,其他的都是一个姓,但是我们又处得非常好,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这样就把农村的这种文化给继承下来了。
这几年来大家相处在一起了,我们住在一个门洞里,住好些年相互不了解。而且现在有时候我们之间的宣传还要强调大家要提防,说要有人敲门,你千万不要开,我们现在是进行这样一种文化的宣传。所以前一段时间专门有媒体去试了一下,趁家长不在家给小孩说我认识你爸爸妈妈什么的,你给我开开门吧,然后小孩就把门打开了。我说究竟是让我们的孩子见人都提防,见人都小心,想着这可能是个贼,还是要小孩见了人以后都觉得放心,觉得很善良、很可爱,到底哪个更重要。这实际上就是我们遇到了城市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样来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怎么样来建立和谐的社区关系,大家都要敞开心扉、相互了解、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所以我觉得陇海大院这个典型,它会引起我们在越来越大的城市里生活的人深深思考,我们应该怎样来对待我们的邻居。当然,我们的社区也应该开展更多的活动,来给住在这一个家属院、一个小区、一个社区的人们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大家能够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相互沟通,大家认识了,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提防了。
主持人:丁部长,其实我们郑州市一直以来都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我想小区里面的邻里和睦的问题,是不是也是文明城市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丁世显:郑州市创建文明城市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创建文明城市最重要的目标和目的是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尤其是近年来,根据经济社会和城市发展的情况,我们也在探索,围绕着创建目标和创建的重点内容,探索出一些新的创建方式和方法。所以,我们从2006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邻居节”活动,这个活动最早是由管城区自发搞起来的,就是住在一个小区、社区里,由于大家平常工作都非常忙,很少在一起有交往、有了解,一个门洞里谁也说不清谁叫什么名字。那么怎样从促进人们之间的接触、交往、交流,进而使人们相互了解、相互熟悉,再发展到大家能够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开展“邻居节”活动,要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从2006年第一届到今年,年年都在做这个事,政府之所以这样去搞就是要搭平台。我从一开始就听了听,刚才刘院长也做了一些分析和介绍,高师傅他们也谈到了朋友叫“小弟兄”,这说明他们从小都生活在一起,从小都有一种亲情、感情、友情,所以说,多少年了一直都能坚持下来。那么这样一种友情建立在从小能相处、相知、相交的基础上,如果没有这种相处、相知、相交,那么就不可能对一个陌生人产生这么持久的助人友爱的行动。
所以,从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和谐程度来讲,我们开展这个“邻居节”活动,搭建这个平台,邻里和睦是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础。他们这个群体体现的是友情,也同样是邻里和睦的这样一种精神,但它折射出来的是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非常需要这种精神,如果我们每一个小区、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都能够这样相互了解、相互关爱、相互帮助,和谐社会不就实现了吗? 刘道兴:现在中国的社会学有一个最新发展,就叫做“陌生人世界的社会学”,就是大家本来不认识,你从山东来、我从安阳来、他从信阳来,我们都到郑州市,我们都到一个小区里来了,我们语言说话什么的都不一样,文化基础也不一样,你在这个公司上班,他在那个报社上班,大家互相都不认识。但是现在大家到了一个社区里,住在一个门洞,甚至对门住,你是干什么的,大家都不清楚,有时候还要保密,这样弄得人际关系越来越淡薄。
主持人: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新闻,两个人住一个小区,就是为了一个车位,两个人大打出手,结果造成了一个人死亡,一个人被判死刑。更让人感到“可笑”的是,两个人竟然是对门邻居,相居多年互不相知,出事之后,两家都悔恨不已。
刘道兴:所以,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邻里关系看得是非常重的,百年的亲戚都不如一个邻居,你再亲的一个亲戚过个30年、50年就难保再亲下去。你像高师傅这个邻居,一住就是多少年,他们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李洪太:老百姓最朴实的语言:“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主持人:其实在二七区好多社区、办事处他们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也请来了一马路其他社区的朋友,我们看一下哪个社区的朋友来了?据说还带了礼物。
社区代表:我们作为二七区的政协委员和一马路办事处的干部,我们四个人给他捐赠了一辆车,我们身边也有很多过得不是太好的人,在我们自己能过的情况下,都要为周围的人献出一份爱心,承担一些社会责任。
主持人:我们今天也请来了豫丰社区的朋友们,刚才说的“邻居节”好像就是从你们那里发起的?
张桂英(豫丰社区主任):搞了三年了。我们举办“邻居节”,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和好邻居,还有优秀的好党员,在邻里之间我们选了好几户这样的优秀代表给大家做榜样。就是要让好的带动不好的,使邻里之间相互和谐,来带动大家搞好家庭之间的关系。
主持人:今天还有没有其他社区的人来?
张瑞明(社区代表):我从报纸上看到高师傅这个事迹以后,我们到他家里去慰问,到他家里一看,高老师这个家庭如果说没有这么好的邻居照应,这个家庭可能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非常感动。我想在高老师的身上体现了他本人坚强、乐观、爱心的精神,他这样的情况还要帮助别人,这个陇海社区根据我的观察,就是团结、互助、爱心,这两个“爱心”结合在一起就是爱心互动,就形成了一个和谐的社区。所以,我想刚才有的同志说“炒作”了,我觉得“炒”得还不够,还没“炒”热,还要“炒”,郑州日报、郑州电台电视台给郑州市人民立了大功。
李洪太:我们下一步还需要继续努力。
主持人:陇海大院这个事情从刚开始发现,到后来大量地报道,是不是很偶然地发现了?
李洪太:这个事情具有偶然性,也具有必然性,说偶然性是这个事发生在陇海大院,发生在高师傅身上可能是偶然性;而说必然性,就是在河南这个土地上,在郑州这个土地上,在这几千年来有向善、向爱的精神在我们身上传递,可以说是生生不息,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接收着这样一个精神的洗礼,这是众多爱心人士共同谱写的一首赞歌。在中原这块热土之上,我们曾经涌现出任长霞、王百姓、李建英、洪战辉、谢延信、魏青刚、李学生等先进英模人物,他们的事迹曾经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乃至世界各国的朋友,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河南,认识了中国。所以陇海大院出现在郑州,绝非偶然。
河南人、郑州人的忠厚善良是举世公认的,而且正在成为我们这座城市招商引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软环境”、“软实力”。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文力量。作为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我们有责任把它宣传、报道出来,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和谐的社会生活。今后我们要鼓励我们的记者更加的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去发现更多的先进典型,去反映真实的、火热的社会生活,及时地报道出来,鼓励人们更多地向上、向善,构建和谐社会!
丁世显:我借这个话题讲几句。第一,我觉得把我们身边值得人们称颂、值得进行发扬光大的这些事迹及时地宣传出来、报道出来,不能只是哪一个方面的。一方面作为媒体要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到群众当中去,我们自己能够及时发现这种感人的典型、感人的事迹,及时地报道出来;另一方面,我们社会各界也都有这样的责任和义务,把我们身边感人的事迹及时地向媒体提供线索。因为一个城市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多的地方,媒体有再多的人也不可能常年住在每一个社区,常年都生活在每一个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的每一个地方,我们大家要多留一些意,发现了我们及时地提供,这样无论是给媒体,还是给当地的政府,都能使感人的事迹及时地给予报道。
所以,我想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努力。大家共同努力了,我们就能及时宣传好,影响更多的人来进行学习,而且来照着去做、去实现,那么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会提高,市民的素质也都提高了,社会就更和谐了。
主持人:像陇海大院这种情况,高新海和朋友之间相互帮助,但更多的是邻居照顾他,这是不是我们现在倡导的一种精神?
丁世显:第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继承传统就包含着要倡导这种精神。当然,对于社会的一些弱势群体,也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工作、生活困难的,包括就医、就学困难的。国家从近年来都在探索有效的救助、帮助、保障的方式、方法和制度,包括我们郑州市,这几年也都是在积极地进行探索,但是如果能够形成一个全社会都来自觉地关注,有了困难都能够自觉地伸出援助之手,奉献这种仁爱之心,还需要我们大家都共同努力。这种事情既需要政府引导,建立制度,在制度上保证,但是更多的是需要我们邻里之间、人与人之间这种友情、关爱之情,这样一结合我们社会才能和谐。
主持人:在过去70年代、80年代,大家都在一个单位的家属院生活,这个事情也不是特别突出。现在随着商业社区越来越多,大家从四方八面集中在一个社区里面,可能存在很多很多的问题,怎么来消除这些不和谐的现象?虽然我们是来自四面八方,虽然我们不认识,我们怎样做出像陇海大院这样的事情?
刘道兴:现在我们提出来构建和谐社会的这样一个目标,刚才这几个学生提出来了,比如说我们政府要做什么,政府怎么样来建立制度来关注弱势群体。实际上现在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关爱是比较多的,包括残疾人的就业、残疾人的教育培训,现在国家都设立一些专门的资金。除了这之外,最低生活保障、残疾人的一些补贴等等还有很多。
但是,我们今天要谈的这个问题,就是残疾人除了需要这些基本的作为社会制度性的保障之外,他更需要的是社会环境、邻里这样一种关爱,这个东西是金钱代替不了的。所以我们每一个社区,不管是一般的单位家属院,还是现代化的商品小区,都需要建立这种邻里互助的社会文化,那这就需要我们社区有这种反映社会的理念。刚才大家介绍“邻居节”,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了解、理解、沟通,这个是非常多的。像妇女们锻炼一下身体,打一下腰鼓,老人们搞一些书法,小孩们搞一些活动,每一家晚上炒一个菜,大家端出来相互品尝一下,通过这个活动选出来谁的厨艺水平最高,通过这个活动能够使他们相互理解、相互沟通。而且在自己生活的范围内可以找到自己的朋友,找到自己生意上的伙伴,甚至还能够合作。所以,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我们用多种途径、多种办法、多个层次来打造一种共建的机制。
主持人:张教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就是把现代的机制和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怎么来体现这个东西?
张明锁:我觉得通过陇海大院这个故事,一方面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当中一个最核心的东西,就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高新海他们这种精神就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顽强拼搏的精神。另外通过社区的居民,还有政府的干部体现了一种美德,能够承受各种各样的困难,大家都能够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使他们认识到不管你是残疾人也好,还是健全人也好,都有人的基本权利,所以我们要让大家都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另外,陇海大院也体现了二七精神,二七精神现在也不过时,二七精神就是拼搏、奉献、进取,包括现在的郑州精神我觉得都是和这个是相一致的。整个世界的主题是和平发展,我觉得现在的社会主旋律是和谐发展。
李洪太:陇海大院经过大量的报道,知名度影响力正在日益扩大,打开百度搜索“陇海大院”,马上会跳出大量的信息,全国已有近百家网站转载了我们的报道。9月底,全国大中城市宣传部长会议在郑州举行,与会的各地的宣传部长看到我们的报纸,纷纷予以高度评价。就在前几天,中纪委原常务副书记、90年代曾主政河南的老省委书记侯宗宾一连三次表扬了我们郑州日报,并当面向省委书记徐光春、市委书记王文超称赞这组报道……是什么打动了如此多的社会公众?是河南人郑州人的忠厚善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我们的现代社会文明。我们一直在宣传陇海大院爱心群体,但一直以来未能从理论、文化的高度来梳理归纳一下“陇海大院精神”,但我们一直在想,是否应包括以下的文化元素——邻里和谐、友爱互助、自尊自强、乐观向上,希望有关的专家帮我们一起总结总结。
主持人:另外刚才有一些朋友很担心,像你的这些朋友如果以后都老了,你们以后都有病了怎么办?
杨继增(陇海大院邻居):这几十年我们就像接力赛一样,是一茬接着一茬,还有年轻的一代来帮助,我们动不了了还有下一代。
丁世显:这个帮助的梯队已经开始形成,就是一代接一代的做这件事情。
刘道兴:他们就是现在所说的80后,80后能来伺候残疾人,这是很难得的。
李洪太:对“80后”要具体分析,他们主流也应该是发奋努力,积极向上并乐于助人的,并不都是自私自闭。我们需要加以正面积极的引导。
主持人:原来我接触过一个年轻人,他爸爸和高师傅是好朋友,他从小就耳闻目染,他就向他爸爸学习,去帮助高新海,觉得这就是应该他做的。
丁世显:刚才我看了一下爱心榜,50多岁的是主体,40多岁的是少量的,20多岁的有几个。我相信在现实的实际生活当中,这个梯队已经形成了。那么我们做这样的节目,做这样的宣传干什么?就是要引导、教育我们的社会和市民,尤其是我们的年轻人。刚才讲到80后,就包括十几岁的90后,要了解和学习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要使这种传统美德能够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政府在制度层面越来越完善,保障的层面越来越提高,那么邻里之间的关爱互助既有生活的必须,更有精神世界的支撑和精神上的快乐。因为你单靠政府的制度保障,更多地体现在物质方面,但我们大家相互的关爱、相互的帮助是一种精神上的帮助,这样就从物质的方面、精神的方面保证我们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其他人一样物质上有保证,精神上也愉快。这样,整个社会才能够真正实现和谐。所谓文明,怎么来体现?如果文明都是互相不帮,互相在争夺,有什么文明可言?这种帮助、这种关爱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应该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最高的表现。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宣传能够动员全社会,一代一代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下去。
主持人:我们想听一听小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样的感受?
交通路小学学生: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尽量地帮助别人,可以从很小的一件事就得到关爱,所以大事小事都要去关爱别人。这些好邻居们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一定会将爱心的接力棒传递下去。
主持人:后面的大学生有什么感受?
学生代表:今天来参加这个节目之后我觉得很值得,这种精神可能我在学校里面永远都学不到,我今后一定要变得拼搏一点、勤奋一点,希望以后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另一学生代表:很高兴和同学们来到这里参加节目,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感动,也是一个心灵的洗礼,有人说感动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其实我们都应该为自己是一个河南人感到自豪和骄傲,无论是原来我们提到的洪占辉、魏青刚、李学生还是到现在的高师傅,他们表达出来的那种非常好的大爱和大义,让我们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就像我同学说的一样,其实对于我们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更应该好好地规划我们未来的每一步路。
主持人:刚才有一个观众朋友给我写了一个条子,说陇海大院的群体让专家分析一下,它到底什么东西是最感人的?
张明锁:刚开始的时候我也说了,因为既然作为一个社会学方面的教授,我们总是要透过现象来思考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我就想着这里面为什么能坚持这么好,所以我就想到了二七精神,因为他们是铁路工人的后代,作为工人阶级应该是最先进的,咱们郑州的铁路工人和焦作煤矿的工人,这是毛主席在以前就表扬过的,说他们特别能战斗。
今天我们这个群体不仅是感动郑州,感动河南省,我认为也会感动全中国,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所以我想就像他们自己觉得很平常一样,这就像中华民族的文明一样,已经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之中了,已经成为他们成长的基因了。所以这就是他们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当然是不是这样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李洪太:我们作为这一事件的见证者、参与者,有着更深的感受,感动我们最突出的是两点:一是坚持。这场爱心接力长跑坚持了32年,非常地难能可贵。人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这么一群无任何血缘关系的邻居;第二是奉献。这样一个爱心群体无人组织,自发形成,无私地奉献,不求任何的索取和回报,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之中很自然地进行,集中体现了河南人、郑州人的忠厚善良,人间大爱,人性大美。而所有的人在相互的给予中收获了幸福与快乐
主持人:那天我们做节目的时候,他去看建业队的比赛,他开着这个(机动车)开不动,已经到了门口却进不去,他想要是我有一个可以折叠的轮椅就好了,这个新轮椅好像是邮政局员工送给你的?
高新海:是的。
张文静(郑州市邮政局副局长、工会主席):今天看到高老师坐着我们的新轮椅来到现场,我也很高兴。我们邮政人员看到高老师这个报道之后很感动,想着怎么样能够为高老师做些什么。三次来到高老师家,看到高老师的轮椅比较旧,就商议捐资购买这个轮椅。
在工作中,我们把回报社会、奉献爱心作为我们郑州邮政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全市开展了爱心邮路的创建活动,荥阳贾峪深山区有一个投递人员,长期帮着一个残疾人照顾他的生活。建设路收投局也有一位劳模,她是一个火炬手,她也是在段道上帮助老百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我们不仅发行报纸、传递信息,同时也要传递爱心,这也是我们献爱心的一个具体体现。
主持人: 丁部长您看,每个行业都有这种互帮互助的事情。后面那位李志平李大姐,她在管城区开了一个爱心热线。李老师,您那个爱心热线开了几年了?
李志平:开了两年了,接了5万多个电话。我照顾了社会上的300多个孤儿,他们叫我妈妈的时候我感动了,这次又被陇海大院和高大哥的事迹所感动。
主持人:我知道高师傅原来他是一个体育爱好者,是个足球迷,所以对体育方面也特别热爱,您那个火炬也没有拿来看看?
李志平:应高师傅的要求,我今天特意把祥云火炬带到了现场。
主持人:我们今天也有一个技校的代表,来介绍一下。
学校代表:我是河南辅读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长高强。我们学校上周六、本周一组织3600名学生进行了两次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吃亏等于占便宜,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看到有关陇海大院的报道之后,学校集体研究决定,给高师傅买一个笔记本电脑,然后我们派专业的老师给他定期辅导,争取在三个月以内让他学会办公自动化和效果图制作。然后我们给他介绍安排了一个工作,他也可以不到办公室上班,就在家里面工作,我们希望他有一技之长,通过劳动获得一定的稳定的经济收入,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主持人:李总看到这个有什么感受?
李洪太:看到这么多朋友有如此善举,我们非常感动。我们郑州日报也和社会上一些好心人一样,我们对他以后的生活也有一些考虑,单靠一些一次性的爱心活动不能更好地维持高新海同志以后的生活,我们就想,能不能动员社会的力量共同建立起一种长效的机制,这样让他今后的生活能够更有序、更有保障。
主持人:我听说你们要搞一些基金。
李洪太:是的,在这次采访报道过程中,我们《郑州日报》的全体采编人员一方面被高新海的精神所感动,被陇海大院这种爱心精神所感动。同时我们想,作为记者,我们不仅要成为这个事件的记录者、传播者,同时更应该成为这种爱心活动的参与者和倡导者。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探讨,能不能拿出实质性的行动为高新海或者类似高新海同志的残疾人做一些实质性的事情?正好与星河油脂公司马总的想法不谋而合,当听到我们要筹备这样一个爱心基金的时候,马国亮总经理说我们共同来做这个事,共同出资10万元人民币,设立“郑州日报陇海大院爱心基金”。当时马总讲了一番话让我很感动,他说为什么要选《郑州日报》?第一,这是《郑州日报》最先报道的陇海大院;第二,作为党报有着独特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为什么要用陇海大院?因为陇海大院将要成为郑州人骄傲的一个品牌、一种现象、一种精神。所以,当我们以“郑州日报陇海大院爱心基金”的形式出现的时候,更能够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而且当时马总还说,今后在郑州地区每卖出一桶他们公司生产的“星河牌”花生油,将拿出1元钱注入这项爱心基金。
主持人:星河油脂公司的马总,是这样吗?
马国亮(河南星河油脂公司总经理):是这样。
主持人:你们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是什么感想?
张轩(河南星河油脂公司经理):很受感动,这么多好邻居,这么多富有爱心的人们,彼此之间也没有金钱利益,也没有血缘关系,更不存在什么索取和回报,32年来形成的这样一个爱心接力组织,这也彰显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也传达了现代文明社会的价值观所在。
李洪太:今天郑州日报副总编张利民、星河油脂公司的马总都在现场,下面就请他们将首批募集的10万元爱心基金捐赠给郑州市残联爱残助残促进会。
(现场捐赠,掌声。)
主持人: 我们也希望郑州有更多这样的企业来关注弱势群体。下面有请郑州市爱残助残促进会于晓亭会长来谈谈有什么感受?
于晓亭:非常感谢多年来一直关心、帮助残疾人高新海的老邻居、老同学、老朋友,陇海大院这种精神让我非常感动,还有高新海这种乐观向上的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我非常感动。所以说我非常感谢《郑州日报》这个文明善举,也非常感谢慷慨参与此次活动的星河油脂有限公司的马总,希望更多的社会团体、企业、个人能更多地关注、关心残疾人,让我们社会能更美好、更和谐!
主持人:谢谢!李总,你们这个基金下一步准备怎么运作?
李洪太:关于这个基金要特别给大家说明一下,这个基金是纯公益性的爱心基金,没有任何商业企图——当然我们会对参与爱心活动的企业和个人做一些必要的宣传。我们就是希望在我们这个社会,人人都能奉献爱心,人人都能关心残疾人事业。可能很多朋友还不知道,今天(10月16日)是我们郑州市第一个“慈善日”,选择今天这个日子成立这个基金,也是我们《郑州日报》员工和星河油脂公司的员工对郑州市慈善事业的一个支持,也是对市残联残疾人事业的一项支持。
这个基金成立以后,我们将委托爱残助残促进会对这项基金进行全权管理,当然我们会对它的使用享有监管权利。我们会按照国家的相关法规办理相关的手续,希望残联的同志把这笔基金真正用在像高新海这样的残疾人身上,用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上。也希望更多的人投入这份爱心基金,把这个基金做大,让残疾人事业发展得更快,让我们这个社会生活更和谐,希望更多的像高新海这样的朋友生理上虽然残疾,但在精神上永远幸福,祝福你们!
主持人: 今天我们的节目接近尾声了,嘉宾们最后还有什么话要说?
张明锁:我希望这种精神能够继续发扬光大,能够在我们郑州市所有社区都实现。
刘道兴:让我们郑州出现更多的陇海大院。
李洪太:彼此信任,相互关爱,从每一声问候开始,从每一个微笑做起。
主持人:最后的总结交给丁部长。
丁世显:我希望通过今天这个节目,能够让慈祥友爱在我们社会每一个人的头脑当中确立,在每个人的行动当中得到体现,使郑州的文明程度越来越高,使自强和关爱成为每一个郑州人自觉的行动。
( 作者: 本报记者 安群英 整理 李利强 图 编辑: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 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郑州日报社和中原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 " 稿件来源:中原网 或 中原网-郑州日报 或 中原网-郑州晚报" ,并不得删除最初发表的报纸名称和作者署名。否则本网将依法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
网友点击 | |
娱乐新闻 | 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