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精华推荐 > 社会

英国女子嫁到山东农村遇强拆 靠涉外身份保护丈夫(图)

2013-05-23 07:58:10 来源: 大河网
字号  

    “我希望……”

    如果从一个小人物的生活来说,这是他自认命运不济的又一例证。

    正在取保候审阶段的许帅,反复研究中国征地和英国移民的法律,以及中英两国关于国籍方面的规定以确定自己两个孩子的身份。按照他的理解,两国都承认两个孩子具备本国国籍,他们都有英国护照,都没有中国户口,连疫苗都打不成。因为儿子是在中国出生,英国护照上没有进入中国的记录,所以如果他要去英国,还必须申请中国公民出境签证。但同时,中国农村出生的他,没有分配土地,也不能上医保。

    许帅无数次构想过自己和家庭的前途。妻女都好说,就是儿子有点身份纠葛,“只要我儿子拿到了一次性出境证,在北京上了飞机出去了,出去了他们就管不到了,人家就是英国人了。就跟鲤鱼跃龙门一样。”

    最难办的是许帅自己。

    一方面,他羡慕英国的生活,自由、有保障。另一方面,他顾虑孝道,尤其在与基层政府发生矛盾之后,坚持不离国土的父母让他无法割舍。一方面,他清楚孩子们最终还是要回英国生活,这对他们的未来有益。另一方面,父母不希望儿媳离开,如果必须要走,至少也要留下来一个孩子,“孩子是农村人活下去的动力”。

    许帅上面有两个姐姐,当年父母因为超生而离开村庄,一路乞讨到了中苏边境,卖豆腐为生。许帅和中苏小伙伴一起成长到3岁。回到山东乡村后,许帅开始过担惊受怕的日子,计生的人一上门,他就和姐姐钻到床下。因为没有户口,许帅长期无学可上。80年代末,家里花4000块钱给他上了户口,几乎倾其所有。考学时许帅争气,中专的录取通知书上,农转非的荣耀、“国家干部”的未来,让这个农家卖了所有牲口,供男娃上学。谁知,毕业不包分配,不能留在城市的许帅,农村的土地也没有得到保留。耕种着父母的土地,还被廉价征走了一半。连原本开了几年相安无事的兽医站,也因为突袭的严苛规定而不得不关闭。家里除了还剩4亩地,就只有靠许帅卖转运珠的小地摊谋点营生。

    小时候上学,每家都要交300块钱,“集资建校”,学校建成后,属于国家。现在,土地也像当年的学校一样,好像握在你手里,但却什么也握不住。

    在中苏边境的成长经历让许帅学会了俄语。他2009年到海参崴务工,碰到在集市上因无法沟通而手足无措的乔安妮时,帮了她大忙。后来两人相恋,乔安妮嫁到他的老家。那时的她以为,中国“家家户户都会武功,飞檐走壁;中国农村都是那种古建筑”。

    他的妻子已经无法忍受现今的生活。在经历几次冲突场面后,她就像刚生产后的受惊母猫,暴躁、多疑,恐惧和提防任何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可能。

    在中国将近四年,乔安妮经历了中国的葬礼,披麻戴孝,烧纸磕头。

    她和丈夫经过县城,看到劳务市场上人们举着牌子:“泥瓦匠”、“木工”、“刮瓷”。看不懂汉字的她问:他们是在上访吗?

    她偷偷做过几天英语辅导班,丈夫告诉她,孩子们课间议论的都是父亲的工作职位和自己衣服的品牌及价格。

    她不能理解的事情太多了。但解决方法只有赶快离开。

    移民的事情,许帅也反复考察,但现有的门槛太高,指望靠正常移民解决他身处的乡村矛盾,无法实现。而采取强行闯馆等过激手段,即便能够实现,也意味着他会被宗族亲友们记恨一辈子。他担心,如果将来姐姐的孩子们想要考公务员怎么办?政审关不是一下子就被“咔嚓”了吗?

    “我希望还是给下一代一个好的印象,我们的国家是美好的,我们国家是法治社会。我希望下一代不要重复我的覆辙。我受的已经够了,我希望我的下一代,还有我亲人的下一代,都会喜欢这个国家,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荣和骄傲。”

    (本文发表时有删节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  编辑:刘丽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