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 共兴共赢!郑州都市圈弹好互促互进“协奏曲”

2024-06-26 08:21:05 来源:中原网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古都郑州该如何与兄弟城市携手并肩,共同画好“同心圆”?

​航拍郑东新区CBD

去年10月,《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正式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复函,今年以来,郑州都市圈一揽子规划陆续发布,河南正通过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郑州都市圈,弹好互促互进的“协奏曲”、共绘一体化发展的“同心圆”。 作为黄河流域、中部地区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之一,郑州都市圈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圈内城市”科技创新聚势赋能、产业体系分工协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对外开放协同共兴、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精心擘画出郑州都市圈规划建设美好图景。

全国都市圈建设如火如荼

放眼全国,都市圈建设正如火如荼开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以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为方向,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截至目前,已获批的国家级都市圈数量攀升至14个。

自2021年起,国家发改委陆续批复南京、福州、成都、长株潭、西安、重庆、武汉七大都市圈发展规划。2023年,国家级都市圈“队伍”持续扩容,沈阳、杭州、郑州、广州、深圳、青岛、济南7个都市圈相继获得批复,标志着都市圈建设驶入快车道。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全国各地处处涌动着协同发展的热潮,城市之间的紧密度日益加强,彼此之间的关系由竞争转向合作,中国都市圈城市群发展时代已经到来。

从全国范围看,多个都市圈正展现光明前景——

都市圈成为区域内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顶梁柱。相关数据显示,目前获批的14个都市圈包括15个万亿GDP城市。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则包含了两个万亿GDP城市。

资料图 徐刚领 摄

放眼全国,多个都市圈正在积极整合资源、精准发力,构建具有本地比较优势、错位发展的集群体系。长株潭都市圈深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业集群;武汉都市圈高效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大南昌都市圈衔接中三角、长三角,打造中医药大健康、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合肥都市圈作为中部地区与长三角联动发展的桥头堡,打造新型显示、智能电动汽车等产业集群;山西中部城市群紧邻雄安新区和京津冀,正在打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

郑州都市圈产业体系完备

抱团成圈、共谋发展,已成为当下城市群竞争的新路径。郑州都市圈有何先发优势?

多位专家学者认为,郑州都市圈产业体系完备,具有较强的规模优势,已形成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枢纽地位突出,“四路协同”联动世界,郑州航空港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优势凸显,中欧班列运营居全国前列,新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稳中部第一。自然禀赋优良,拥有大河大山大平原的地理空间,山地绿屏、流域绿廊、平原绿网的生态安全格局持续巩固,固碳降碳能力不断提升。优良的基础条件,支撑郑州都市圈正以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新局面。

“聚沙成塔”的背后,折射出郑州产业链的蓬勃活力。郑州是实力雄厚的“电子信息之城”、世界领先的“装备制造之城”、加快建设的“汽车制造之城”、迅猛发展的“新型材料之城”、资源集中的“生物医药之城”、行业领先的“现代食品之城”;郑州是倾力打造的“铝加工之城”……这些支撑都市圈快速发展的“郑州力量”正在外溢,成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都市圈规划描绘美好蓝图

今年4月,河南省郑州都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相继印发都市圈交通、产业、公共服务、能源、生态、水利6个专项规划,郑州都市圈规划体系加快构建,发展“蓝图”跃然眼前。

一条条交通大动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一个个交通枢纽车水马龙,迸发活力;一趟趟列车满载货物驶向远方……《郑州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明确,到2027年,形成1小时通勤圈,都市圈综合交通线网总里程达11万公里以上,实现市市通双高铁、县县通双高速、乡乡通二级路、村村通4.5米以上硬化路。到2035年,都市圈将建成更高层次、更高品质、更高效能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率先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同时,交通网络一体联通,综合枢纽一体衔接,运输服务一体高效,交通经济一体融合,体制机制一体协同。都市圈内,郑州国际性、洛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门户作用稳步提升,机场航线网络通达全球,国际铁路枢纽地位日益凸显,中欧(亚)班列开行量居全国前列;城际客运、城市公交、城乡客运有效衔接,都市圈城市公交实现一卡互通。

资料图

城市合力带来产业活力。《郑州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规划》明确:到2027年,培育形成2至3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至2个世界级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3至4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以未来产业为先导、新兴产业为支柱、传统产业为基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到2035年,郑州都市圈在国内外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大幅跃升。

向东——郑开汽车产业带;向西——郑洛新材料产业带、洛济焦高端石化产业带、洛平高端装备产业带;向南——许港精密制造产业带、郑漯现代食品产业带;向北——郑新高技术产业带、郑焦智造产业带……8条重点产业带联动郑州都市圈东西南北共舞,带动产业发展热潮奔涌。

聚焦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领域,《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一体化规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普惠性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城乡社区“15分钟公共服务圈”基本实现。以郑州为核心壮大郑州都市圈公共服务龙头,以黄河、大运河公共服务走廊与“米”字形交通轴带辐射,构建市县乡(镇)多层级公共服务中心。

按照规划,未来,都市圈教育、医疗、文化、养老、旅游等公共服务一体化便利共享制度将逐步建立完善;推进都市圈教育现代化,力争每个乡镇办好2至3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都市圈居民医疗联合体内就医绿色通道;持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都市圈“候鸟式”“异地型”“农家式”养老新模式;全面提升托育服务水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郑州都市圈“颜值”也要出圈。《郑州都市圈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中明确,到2027年,城镇人居生态环境更加和谐,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森林覆盖率达到34%,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2平方米/人;到2035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成山水相连、蓝绿交织、林田共生的美丽都市圈。

《郑州都市圈能源保障一体化规划》还明确,到2027年,郑州都市圈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一次能源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以上,电力装机达到9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3300万千瓦,电力、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引入能力显著增强,能源应急储备能力明显提升,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到2035年,郑州都市圈能源产供储销体系更加完善,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大幅提高,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基本建成。

弹好互促互进“协奏曲”

“都市圈是以核心大城市或辐射带动功能的大城市为中心、以1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城镇化空间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发展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手段中,在枢纽经济发展中不仅占据重要地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喻新安认为,郑州都市圈“圈内”城市,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在协同发展方面各有优势。郑州都市圈有广阔的市场腹地和人口优势,冲击“国内领先”,很有希望。

如何以都市圈为依托,实现圈内城市共融共生,让经济要素流通、互动,从而实现整个区域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该如何打造“核、圈、层、围”四位一体的郑州都市圈?喻新安建议,相关部门应推动都市圈基础设施同城同网“提速”、科技创新策源协同“提档”、产业发展分工协作“提质”、对外开放协同共兴“提效”、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优”、公共服务普惠共享“提品”。

在谈到郑州都市圈建设发展路径时,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党委副书记刘荣增教授深入分析说,首先要利用先进技术,结合现实情况拓展垂直空间(空中和地下)以增加空间综合利用率;其次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布局各类用地,形成科学合理的符合现代人对美好生活需求的城市实体空间结构;最后,全面实现旧城更新改造,对城市用地和老城区的更新改造使得城市功能和城市生态能够得到提升,可利用有限的空间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那么,都市圈外接空间该如何拓展呢?刘荣增提出七条建议——

强化与外接空间的产业分工和协作,以推动都市圈内各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为导向,推动中心城市产业高端化发展,夯实中小城市制造业基础,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和特色化发展。

积极推进与外接空间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完善智慧基础设施是智慧产业、智慧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形成“互联网+”智慧产业产城联动新业态的基础,因此应在城际间逐步推进智慧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与外接空间一体化的机制。核心城市要加快与外接空间建立城市间多层次合作协商机制、健全规划协调机制、强化政策协同机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等,为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强化与外接空间生态环境的共保共治。生态环境是一个循环系统,往往需要区域内各个城市之间共同努力打造优良的生态环境格局,要强化生态网络共建和环境联防联治,在一体化发展中实现生态环境质量同步提升,共建美丽都市圈。

坚持全方位开放。建立新常态背景下拓展外联空间的新理念,战略性地融入全球经济活动的关键应该是找准城市自身的区域特色产业在世界产业分工中的定位,发现自身价值和挖掘内在潜力,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通过产业转移和分工实现自身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

构建交流合作平台。对外开放经济产业园区是构建外联平台的重要手段,通过经济园区汇集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资金、人才和技术。随着经济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其内部的产业结构和生产规模也会不断改善,最终以经济园区作为城市核心,带动辐射城市的经济发展。

汇集高端人才和优质企业。充分发挥城市人才优势,以人才资源作为创新驱动的源泉,同时要为优质企业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美好蓝图,正在描绘;美丽梦想,渐行渐近。在郑州都市圈建设的漫漫征途中,商都郑州正携手“圈内”城市努力唱好“协奏曲”,共绘“同心圆”,让美美与共的辐射带动效应散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记者 成燕 孙婷婷 文 李新华 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