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E郑州】炎黄子孙,一趟心灵故乡的精神寻根

2024-06-12 08:09:56 来源:中原网

【HERE郑州】擦亮城市文化IP”

系列报道

炎黄子孙,一趟心灵故乡的精神寻根


核心提示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郑州努力走出文化强市以文兴业的新路子,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报道我市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精彩样本,郑州日报推出【HERE郑州】“擦亮城市文化IP”系列报道,推介郑州独具的文旅资源,深入挖掘“四郑”元素,持续塑造城市文化IP,打造国际化、特色化、现代化的文旅文创发展新格局。

策划:卢士海

统筹:程玉峰

执行:孙新峰

         魏书杰

“我珍藏着一条黄丝巾,它由明黄色的丝线织成,上面用中英文印着‘壬辰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字样。每当我看到这条丝巾,就仿佛回到了2012年的拜祖大典现场……”时光匆匆,转眼又是龙年,当年那个郑东新区外国语学校的小学生汪一聪,如今正远在西班牙攻读硕士学位。12年来,这条黄丝巾陪伴、见证她精进学业、勇闯天涯。“感恩这条黄帝丝巾,把我和故乡紧紧相连,求学路上,无畏一切艰难险阻,因为深知,我是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为郑州一张金字名片 本报记者 李新华 摄

跨越千山万水,魂牵祖根土地。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从五湖四海回到祖国的炎黄子孙,汇聚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恭拜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共同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是与生俱来的基因,同文同种、同心同德、同根同源,有着割不断的血脉亲情。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成为郑州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黄帝文化的影响力在海内外不断扩大。随着文化旅游业能效日益凸显,创意和科技力量的加持,古老的黄帝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根祖根亲根系

黄帝文化基因薪火相传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人文共祖、血脉之根、精神之魂。几千年来,黄帝在不同时代被赋予相应的时代内涵,并以共同的祖先信仰凝聚着海内外炎黄子孙。无论时代怎样变迁,黄帝文化似参天大树之根,将炎黄子孙的血脉紧紧相连。

“中华文明之所以五千多年连绵不断、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之所以数千年不断开枝散叶、瓜瓞绵绵,根亲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自2006年以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吸引了数十万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掀起一个又一个寻根热潮,更彰显出黄帝文化、姓氏根亲文化的魅力。”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所长李立新表示,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乡情祖谊的民族,“越鸟南栖”“叶落归根”是全球华人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月是故乡明,情是老家浓,对于海外华人,无论他们走多远,取得多大的成功,内心深处魂牵梦绕的还是故国家邦。“正是基于黄帝文化基因的凝聚力、向心力,人们才不远万里赴黄帝故里拜祖。近年来,‘网拜’模式受到热捧,也说明黄帝文化基因在新时代很容易被唤醒。”

黄帝故里成为全球炎黄子孙寻根拜祖圣地,不仅因为这里有黄帝这一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更源于其悠远绵长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积累——

新郑具茨山又名大隗山,因黄帝之师大隗居此而得名,是黄帝及其臣属活动的中心区域。以具茨山主峰风后岭及其上轩辕庙为中心,分布有黄帝推策台、南崖三宫、黄帝避暑洞、黄帝御花园、黄帝问道广成子处、广成城、黄帝女儿梳妆台、黄帝饮马泉、大鸿寨、嫘祖洞等众多黄帝文化的遗迹。近年来在具茨山发现黄帝时期的岩画与巨石、祭坛、古建筑遗址等组成规模宏大的古文化遗址群,更是探索中华文明体系起源的珍贵遗迹。

新密黄帝宫,五千年前,黄帝在此立宫建殿、筑台拜将,与风后研创了我国最早的八阵兵法,开创了华夏一统基业,被誉为“中华人文始祖圣地”“天下第一宫”。

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距今6800年至3500年,呈现了仰韶文化的完整发展脉络,从考古角度展现了黄帝时期的大河先民们如何傍河而生、拥岗而居,凭借卓越的生存智慧,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距今5300年前后的巩义双槐树遗址,是传说中神秘的“河洛古国”,是精心选址的都邑性聚落,见证了中华文明形成初期的历史,实证了黄帝时期的文明礼制和民众的生产生活……

随着考古成果涌现,围绕黄帝文化的整体情况,郑州正从更为宏观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角度重新认识、思考、研究。着力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路径已然明晰起来。

历史照进现实

打造时尚化文化体验场景

从京广快速路行驶到大学南路上,几分钟车程后,就可看到巨型轩辕黄帝像,黄帝千古情景区是继黄河文化公园的炎黄二帝像后,又一耀眼的文化景观地标,吸引着大量市民、游客前去打卡。景区主秀大型歌舞《黄帝千古情》,通过把黄帝文化、中原文化、黄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生动演绎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轨迹、古老中国的恢宏史诗以及时代的发展变化。

当3000吨黄河之水从天而降时,凉意与震撼让人忘情欢呼,当百家姓从头顶飘过,瞬间让人穿越了时空,成为故事里的人……惊艳唯美的舞台特效、气势恢宏的场景打造、极具震撼的视听观感,带来颠覆想象的沉浸体验。

全息秀《幻影》以及《穿越快闪秀》《文姬飞天》《铡美案》等演艺秀各有千秋。晚上,山海广场的“打铁花”,碰撞出一个光与火的璀璨世界——这里一年四季主题活动和“潮趴”不断,是年轻人释放激情的娱乐新空间、网红打卡点。

不断丰富黄帝文化旅游产业形态,推动景区从传统观光型向沉浸体验型转化成为业内共识。一处处全新的“网红地”吸引着更多游客纷至沓来。

从郑州南部驱车行驶半个小时,就可到达依托黄帝宫而建的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在这片全新崛起的郑州文旅高地上,拥有着诸多“第一”:国内首座极地生态主题亲子度假酒店——银基冰雪酒店;国内首个全室内冰雪主题综合性乐园——银基冰雪世界;河南首家“尾波冲浪”的水上娱乐项目——银基水域俱乐部……

“这种融多种新型业态为一体的旅游度假胜地,不仅拉高了河南文旅产业发展坐标,更为全国游客提供了休闲度假好去处。五一期间,银基度假区的接待人数、营业收入都是郑州景区最好的。”郑州市旅游协会旅行社分会会长秦铭浩表示,黄帝宫还有很多资源可待开发,其周边方圆几十公里也有诸多关于黄帝的传说和历史遗存,期待对这些独具的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让更多历史留下的印迹以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让历史照进现实,以年轻化、时尚化视角创新打造多维度体验场景,让黄帝文化为银基旅游度假区注入文化情怀,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银基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

自正衣冠、朱砂启智、击鼓鸣志、拜师行礼……穿着汉服的小朋友在老师和父母的见证下,一笔一画写下“人”字——农历二月初二,景区举办的龙抬头民俗庆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开笔礼因寓意良好,吸引众多亲子游客参与。

解锁更多根文化

打造文旅融合“金名片”

位居天地之中的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郑州大地得到实证。这里有黄帝文化之乡新郑,大禹文化之乡登封,義皇文化之乡新密,嫘祖文化之乡荥阳,河洛文化之乡巩义。

“尽管河南境内有大量的黄帝文化遗迹,但这些遗迹很多尚停留在专家学者和当地民众知晓的层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培红建议,可以将区域内的黄帝城、少典陵、三皇庙等史迹与非遗相结合,并按黄帝生平顺序形成连续的年度主题活动内容,每月对应具体的主题活动并穿插相关传说等,可深化区域内民众对黄帝文化的情感认同,增强民众对黄帝文化的系统性认识。

黄帝文化是中华姓氏的主体,在300个大姓中,出自黄帝的姓氏占90%。而全国人口数量最多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与河南有关,轩辕、公孙、夏、禹、雷、郑、段、韩、何、管、熊、游、许、潘、侯、国、阙、司空、郭、彭等姓祖根地均在郑州。

根在中原,老家河南,已成为全球华人寻根拜祖圣地的郑州,如何在文旅深度融合的时代,解锁更多根文化内涵,打造黄帝文化旅游精品线路?“体验场景非常重要。要加强黄帝文化遗址沉浸式场景打造。”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黄河文化研究所)教授宋朝丽建议,可利用岐黄文化打造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开展山间漫步等养生项目,摩托车越野、自行车骑行等竞技运动以及极限运动挑战,推动景区从传统观光型向沉浸体验型转化。结合文化遗址类景区可打造沉浸式演艺场景,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剧场、音乐厅、戏剧厅、沉浸式数字艺术馆和新潮live house(现场音乐演艺空间),利用声光电技术复原黄帝时期的生活场景,讲好黄帝故事,开发黄帝文化相关文化创意产品,打造非遗市集,提升景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