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察民生】说走咱就走 尽享出行“自由”

2024-01-16 07:19:02 来源:中原网

卷·民生实事成绩单 

街头巷尾察民生 

交通路网四通八达带来方便快捷生活品质

说走咱就走 尽享出行“自由”

核心提示

民生“温度”标注幸福“刻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3年即将过去,郑州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完成得如何?各项民生工程进行得怎样?百姓最希望明年纳入民生实事的事项有哪些?本报开设【交卷·民生实事年终成绩单 街头巷尾察民生】栏目,全方位展示郑州将为民爱民责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千方百计守好民生底线的具体实践和喜人成果,多角度呈现一个个民生承诺、一项项民心工程交出的温暖答卷。


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是城市的经脉,城市的血管越畅通,人们出行的舒适感就越强。

1月15日早晨7:30,家住经开区梁湖社区的赵女士吃完早餐,从容走进梁湖地铁站,坐上12号线前往郑东新区龙子湖站。“12号线没开通前,上班需要公交转地铁,早晨时间匆忙,大多数时间顾不上吃早饭,现在有了地铁直达,通勤时间缩短至少半小时,感觉挺幸福的。”赵女士说。

2023年是郑州地铁开通运营第10个年头,也是郑州地铁的丰收季。这一年,郑州地铁3号线二期、10号线、12号线、郑许市域铁路相继通车,郑州地铁运营总里程达到344.83公里,全国排名第10位,一年的线网总客运量达到5.83亿人次。

地铁带来的幸福感,只是郑州内通外联综合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23年12月8日,全长407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济郑高铁全线开通运营。郑州济南两城之间形成“1.5小时生活圈”,两地人民真正实现了“探亲自由”。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河南“米”字形高铁的全面建成,郑州与其他城市进一步相互交融,跨省旅客往来更加便捷。

地铁出行更具温度

“尊敬的各位乘客,无论多晚,郑州地铁人都在这里,陪您跨年,送您回家。”2023年12月31日夜和2024年1月1日晨, 郑州地铁车站播放的广播,温暖着每一位夜归人的心。

过去一年,在节假日、大型活动、恶劣天气下,郑州地铁通过延长运营、加开列车、个性化服务,更好保障乘客出行:1号线实施“追梦计划”,利用最早和最晚一趟“上下班”的列车,提早开站、延时载客。行车间隔不断压缩,最小行车间隔由3分40秒调整为2分50秒,2号线高峰期最小行车间隔调整为3分钟……

为进一步提高交通枢纽通行效率,在10号线开通当天,地铁与国铁火车站实现单向换乘免安检;10号线、12号线、郑许市域铁路新线路开通,全部投用全自动驾驶、自助客服中心等新技术;在重点车站增加安检设备、进行闸机改造,有效地缓解客流集中出行压力。同时,“郑州地铁商易行”与广州、重庆等10座城市实现跨城扫码乘车,电子票使用率达70%,让乘客出行的便捷度大幅提升。

2023年,郑州地铁深入分析客流变化趋势,联合郑州公交集团加快推进公交接驳项目,增设学校、社区直达地铁公交线路13条,优化车站周边公交线路19条,延长运营服务时间线路2条,“地铁+公交”的联乘,为乘客长距离通行提速增效。此外,通过拓展延伸文化展示空间,陆续在地铁站内举办非遗画展、科技展、市民作品展、文艺汇演44场,让来往的乘客感受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文化魅力。

公交线网更加优化

作为城市的流动载体,公交线网是牵动群众出行的“民生线”。2023年,郑州公交线网全面优化调整,高频骨干线路车多、车快,日均客运量大幅提升。

“自从有了G9路,周末带孩子去黄河边玩,不用担心停车问题了。”市民张先生说。

2023年10月26日,根据《郑州市公交线网服务提升方案》第10批公告,9路公交正式更名为G9,首末站更改为花园口村公交站—航海路秦岭路,是一条高频骨干线路。调整后的G9路线实现了与地铁1号、2号、4号、5号、10号线有效衔接,是串联起惠济区、金水区、二七区和中原区最快的一条公交线路。来自郑州公交第二运营公司的初步统计数据显示,相比调整前的9路和32路,G9路日均客运量上升15.47%,运行速度提升5%,大大满足了沿途市民的快速高效出行需求。

公交优化调整后,给出行市民带来更多便利。统计数据显示,郑州市97路公交改为G97路后,发车间隔从原来的8~9分钟提升到了3~5分钟,而客流也随之提升90%以上;郑州11路公交改为G11路后,末站从国棉六厂延伸至火车站北港湾,日均客运量最高由5000人次增至1.12万人次,客运量上浮120%。

公交优先的实质,其实就是实现百姓优先、民生优先。

2023年初,郑州公交全面推行“响应式停靠”服务,公交车到达常规站点时,根据乘客需求开关上下客门,或在常规站点无乘客上下时可不停靠通过;2023年1月6日,S501路、S502路、S503路等11条乐购巴士开通,市民商圈购物更方便;4月19日起,郑州公交S183路正式调整早晚高峰作业计划,携手郑州地铁4号线省体育中心站,推出“地铁一到,公交即发”的乘车服务,“两网”融合衔接高效地为乘客出行提速,让市民实现地铁公交联乘“零等候”;10月10日,为满足更多市民多样化出行需求,郑州公交再次创新运营模式,上线“网约巴士”;10月15日起,东三环L3级智能网联快速公交B6路、B7路测试运营;2023年底,郑州公交再开通9条直达专线。

记者了解到,目前,郑州公交已形成“快、干、支、微”层次分明的线网体系,和轨道交通一起构成了衔接顺畅、优势互补的公共交通系统。线网层次结构、资源投入有效性和市民体验感等指标显著改善。

回家之路更加便捷

虽说2024年春运大幕尚未开启,但随着“河南文旅”的持续升温, 上周末,郑州东站内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的旅客络绎不绝。

“最近焦作云台山太火了,从郑州到焦作坐城际铁路特别方便,趁着周末,去云台山游玩两天时间非常充足。”在郑读大二的胡同学一脸兴奋。

2023年,随着济郑高铁全线通车,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全面建成,两小时内,西出西安,南到武汉,北至石家庄,东往徐州……从郑州出发的高铁四通八达,将全国各大主要城市相连。

高铁改变着更多人的出行观念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开启“双城生活”,说走就走成为新常态。

“济郑高铁开通以后,我们今年回山东青岛老家过年实在是太方便了,上午出发,不耽误到家吃中午饭!”15日早晨7点,在郑州务工的周先生和妻子高兴地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2023年,郑州铁路以济郑高铁全线贯通、河南“米”字形高铁网全面建成为契机,利用国铁集团优化东北、中部、东南部、西南部高铁网列车开行结构时机,逐步增加跨线动车组列车开行数量,有步骤、分阶段打满用足高铁能力,满足市场需求。

实施“4+1”客车开行策略,郑州铁路推动管内动车组公交化开行,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商丘、安阳、长治、三门峡、南阳、周口等城市的短途快速高铁客运网,持续引流上线。2023年中秋国庆期间,郑州铁路单日发送旅客最高达87.11万人次,打破历史最高纪录,12月30日,郑州东站发送旅客21.52万人次,创单日旅客发送量新高。2023年累计发送旅客1.69亿人次,全年和高峰日旅客发送量均创历史新高。

除了速度,更有温度。高铁旅客服务环境质量也在显著提升。2023年,郑州铁路拓展新票制产品,在济郑高铁濮郑段推广应用计次票、定期票产品,满足旅客差异化购票需求。同时,推广站台升降式安全门建设,保障旅客乘车安全。

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 实现人便其行物畅其流

——访郑州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振茂

以人民为中心是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进步的基石。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杨振茂表示,刚刚过去的一年里,全市交通运输系统不断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融合发展、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推进公路与铁路、民航等各种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努力建设人民满意交通,实现“人便其行、物畅其流”,不断提升群众在交通运输上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3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安罗高速原阳至郑州段黄河特大桥桥梁主塔成功封顶,项目取得突破进展。焦平、沁伊、郑洛、郑许等7个高速项目加快建设。国道107连霍高速互通立交主体完成,由国道310、国道234等组成的环城货运通道全线贯通。新改建农村公路103公里,超额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实施养护工程56公里、安防工程20公里。

“坚持把交通运输服务作为改善民生的第一责任,2023年我市运输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杨振茂说。以“一体化”理念推动公交、地铁融合发展。分12批次优化调整公交线路179条。推进试点“零等候”公交服务新模式,开展“地铁一到,公交即发”乘车服务。推动公交“一张网”运营,已初步开通3条通往中牟公交线路。郑州地铁新增通车里程111.8公里。我市网约车合规化率在全国36个中心城市排名第四,位列第一方阵。同时,还不断推动“交通运输+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郑州公交集团开通32条乐购、乐游等特色专线,新增30条夜班线路,进一步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郑州交运集团开通19条文旅定制专线和多条站运游线路,定制客运达56条线路、379台车辆。此外,还大力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新增50个建制村农村客运班线实现公交化运营;新郑等地“客货邮”创新合作模式成效明显。

2024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关键之年,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新的一年,郑州交通人应该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杨振茂说,下一步,全市交通运输工作将站位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大局,聚焦巩固提升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推动枢纽经济提质增效目标,以更快步伐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更高标准提升运输服务供给质量,以更大力度推动智慧绿色交通发展,以更硬举措提升行业治理能力,以更严要求保持行业安全稳定,统筹推进行业建设、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