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思 武建玲 李晓光 卢文军
核心提示
团结一致向未来,奋斗实干启新程。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省委实施“十大战略”开局之年,作为正在全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更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区域增长极的郑州,肩负着重大责任和使命担当。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部署,以建设现代化国家中心城市为统揽,锚定“两个确保”,全面开展“三标”活动,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这是新一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郑州工作的总体要求,也是面向全市党员干部群众发出的总动员令。
为宣传贯彻好市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进“十大战略”行动,本报推出“躬身入局·高台起势”【“十大战略”的省会实践】系列报道,全面深入展现“十大战略”所涉领域的推进举措和进展成效,凝聚起全市上下全力开局破题、奋力高台起势的磅礴动能。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惊蛰时节,春气萌动,气温回升,小麦返青生长,登封市君召乡宋沟村村民王占员在自家田地里忙活起来,除草、施肥……
王占员家中有3口人,2013年因病被识别为贫困户。在登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的帮扶下,王占员一家于2016年底脱贫。
2021年,因汛情影响,王占员家的耕地受损,收入有下滑趋势。宋沟村委和驻村工作队排查研判,及时启动有关机制和程序,将王占员家作为突发严重困难户纳入防返贫动态监测,并制定相应帮扶计划,为其申请临时救助3100元,为王占员安排公益性岗位,安排其女儿到村委实习……王占员家的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返贫致贫风险点消除。
“多亏村里和工作队操心,党和政府真是为俺着想啊!”每念及此,王占员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2021年以来,我市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构建完善防返贫监测帮扶网络,多措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精准扶贫成效明显
成果巩固仍需发力
2016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站位全局、高标推进,凝聚力量、合力攻坚,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效。
2020年底,全市181个贫困村全部摘帽,9.6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目标如期实现。我市连续四年在全省脱贫攻坚考核中获得“好”的等次。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我市共有脱贫村181个,建档立卡脱贫户12585户46819人,“三类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突发严重困难户)3345户10314人,其中边缘易致贫户167户543人、脱贫不稳定户61户185人、突发严重困难户3117户9586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繁重。
2021年以来,我市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从健全体制机制入手,不断构建完善监测帮扶网络,做好防返贫动态监测帮扶,同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改善脱贫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通过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帮扶措施,全市“三类户”中,共消除风险户116户383人。全市脱贫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46.16元,同比增长10.06%。
建立健全五项机制
助力脱贫成果巩固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离不开必要的工作机制保障。
我市结合实际,建立健全五种机制,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筑牢制度“篱笆”。
建立健全落实“四个不摘”要求长效机制。过渡期内,我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坚持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做到思想不懈怠、工作不断档、责任不缺位。我市还根据脱贫人口实际困难适度倾斜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政策,优化产业就业等发展类政策,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
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长效机制。我市重点围绕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状况等主要指标,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严重困难户,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实行动态管理。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逐户明确监测责任人。提高监测信息化水平和精准度,精准分析返贫致贫风险,因人因户及时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实现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动态清零。
建立健全政策优化、政策有效衔接长效机制。郑州航空港区和各县(市)、各部门全面梳理本区域、本部门在脱贫攻坚期内制定出台的帮扶政策,根据实际情况优化调整,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建立健全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长效机制。我市健全控辍保学机制,确保除身体原因不具备学习条件外脱贫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不失学辍学。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落实分类资助参保政策,做好脱贫人口参保动员工作。加强脱贫人口住房安全日常监测,对新出现的危房及时实施改造,采取多种形式落实住房救助政策。持续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信息对接、劳务输出组织等服务。积极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优先吸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其他农村低收入群体参与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持续发展安置区周边配套产业,多渠道促进搬迁劳动力稳定就业。
建立健全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我市持续完善扶贫项目资产台账,有序推进确权登记,合理界定扶贫项目资产权属。明确公益性资产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确保持续发挥作用;明晰经营性资产产权关系,防止资产流失和被侵占,确保资产收益重点用于项目运行管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公益事业等。
实施五个提升工程
努力补齐发展短板
春暖花开,走在北堤村的幸福大道上,享受着农村的和谐静美,令人心旷神怡。
“锦鲤养殖跃龙门,稻花香里说丰年。用这两句话形容我们北堤村太贴切了!”北堤村锦鲤养殖项目负责人马海山深有感触地说。在他的动员下,如今该村已有20多名群众加入了锦鲤养殖队伍。
昔日贫困的北堤村发展起了特色产业,摘掉了穷帽子,村庄也越来越漂亮,成为小有名气的“美丽乡村”。
在我市,不少脱贫村和北堤村有着相似的发展经历。
脱贫摘帽不是一劳永逸的“完成时”,而是一个需要不断付出努力巩固的“进行时”。
但当前我市一些脱贫村的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一有风吹草动就容易返贫,亟须补短板、强弱项。
2021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五个提升工程,着力改善脱贫村的发展条件,助力脱贫村“行稳致远”,为乡村振兴夯实基础。
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将具备条件的脱贫乡村纳入美丽乡村精品村、示范村建设规划,市财政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目前,脱贫村中,有21个完成示范村创建,12个列入精品村建设。
实施乡村产业提升工程。以县域为单位规划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实施产业兴村行动,完善全产业链支持措施。继续实施田园增收、养殖富民、乡村旅游、电商流通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健全生产、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全产业链。支持脱贫乡村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
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统筹推进脱贫乡村农村厕所革命、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持续提升村容村貌。推动交通项目更多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支持脱贫乡村电网建设和乡村电气化提升工程实施,实现5G网络全覆盖。
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继续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强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过渡期内保持健康帮扶主要政策总体稳定,优化疾病分类救治措施,调整完善住院先诊疗后付费措施。统筹整合县域资源配置,持续推进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强脱贫乡村党群服务中心、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建设和维护。
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工程。加强乡村治理和乡风文明建设,强化扶志扶智,持续开展对脱贫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教育,开展实用技能、市场经营、就业创业等培训,提升能力素质和精神风貌。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培育健康文明生活方式。
郑州,接续发力,步履铿锵,努力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进行时”转变成乡村全面振兴发展的“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