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生活周刊|3600年前,郑州长什么样?

2021-12-25 17:10:59来源:郑州圈儿
字号  

    “3000多年前,郑州作为商王朝早期的都城,在全国应该是最繁华的城市。

    在这座城市中,商代的先民们究竟过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最早的郑州城在哪里?年末,一起走进位于管城回族区城东路与东大街交叉口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寻找360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 

    📷摄影:李炎
     冬日晴空,东大街从郑州文庙和商都遗址公园两者之间穿过,南北两段城墙,呈土黄色的梯形模样。向远处望去,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赫然在目。 
 
    建筑外观为抽象的几何造型,加以斜面、斜线元素,表现出古文明的天然属性。走近看到,博物院外层的墙面隐喻着考古学中的地层。内部的平面布局,则借鉴探方的平面形式和工作方法,“广场式”的中庭空间,有机将各个功能区进行联系和分割。这是一座讲述早商文化的专题遗址博物馆,从序厅开始,按照顺序,依次走进沙盘厅、第一展厅、第二展厅、第三展厅,每一次的揭秘,对早商时期的郑州,认识会越来越深刻。
 
    揭秘一:商人一词的由来?郑州与“商”的关系
    走进序厅,在灯光投影的指引下,郑州商城的历史演变缓缓展开,巨大恢弘的土黄色墙面上展示了商代文明,一幅《王亥服牛》的景象告诉了我们郑州和“商”的关系,以及商人一词的由来。
 
    商代文明展 图:李炎
  
    《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了解“商”这个名字与今天商业的关系而商的兴起,绕不开一个先祖王亥。王亥开创了商业贸易的先河,驯服牛马发展生产,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开始促使农牧业迅速发展,使商部落得以强大。久而久之,从事贸易活动的商部落人被称为“商人”,把用于交换的物品叫“商品”,把商人从事的职业叫“商业”。可以说,郑州是商业文明的起源与繁荣之地。
    揭秘二:3600年前郑州的一环在哪里?
    黄河之畔,天地之中,3600年前的郑州,是商王朝开国之王成汤的亳都。沿着序厅向前走,一幅展现早商王都布局规划的大型复原沙盘呈现在我们面前,上下结合数字投影的展示形式,以其多元化的声光电技术,全方位调动着人们的感官、视觉、听觉、情感,与3600年前的早商文明靠近、沟通、融合,直观呈现着郑州商代都城的整体城市布局和功能分区。
 
    
    沙盘厅数字投影展示 图:石嫣睿
 
 
    商代都城遗址以郑州老城为中心,分布总面积超过25平方公里。有宫殿区、贵族和平民的居住区、手工业作坊和墓葬区,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完整、建筑规模宏大、规制有序和社会功能完善的商代前期都城遗址。
 
    馆内墙面展示图
 
 
    从郑州商城遗址图示可以看出,郑州商城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城垣呈长方形,外城城垣呈圆形围绕着内城。有学者认为,体现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资料图
 
 
    商城内城范围,大致为今天的金水路、城东路、城南路、顺城路、杜岭街合围区域,这便是郑州最早的“一环”了。“一环”内是商代核心城区,宫殿区就在内城的东北部。
    揭秘三:3600年前的郑州,人员构成是怎样的?
    走进主题展厅,站在入口处,一面历经各个朝代经修整过的古朴沧桑的城墙一下将人拉到了数千年前,展厅里丰富的出土器物展现着商代王室贵族和城市平民的社会生活。
 
    历代城墙剖面图
 
 
 
    商代都城营建场景 图:李炎
 
 
    在3600年前的早商时期,郑州地区也汇聚了大量的外来人口。当时,郑州商代都城内汇聚了四方人群,考古发掘表明,都城营建之初,除本地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外,还包括来自北方、东方、南方的外来文化因素。这些多元的考古学文化正是不同外来人群汇聚在此的反映。
 
    馆内墙面展示图
 
 
    郑州商代都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人口云集,除了商王室和贵族,还居住着众多中小贵族、平民、手工业者等。为强化统治权威,商王朝统治者在城市功能布局上划定了不同人群在城中的居住和活动空间,王室贵族居住在内城,平民居住在内城和外城之间的区域。
    揭秘四:商代王室贵族和城市平民的社会生活区别?
    当时的平民,从事的日常劳作包括农业生产、狩猎采集、建筑营造等,这些都是服务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保障都城的物质供给,奠定城市与国家发展的经济基础。

平民日常食物展示 图:石嫣睿 
 
    在郑州商代都城内,除了社会上层贵族可以获取更为丰富的肉食资源,绝大多数城市平民的日常主食仍以粟、黍为主。根据出土陶质炊器的形态特征,其加工食物的方式也以蒸、煮为主。
    当时的王公贵族和一般平民,居住条件相差巨大。据了解,郑州商代都城宫殿建筑主要集中在内城北部中央至东北部一带,共发现数十座面积大小不等的夯土基址。郑州商代都城的内城,则是宫殿建筑集中分布的区域。
 
    王宫贵族居住建筑
 
 
 
    平民房屋建筑 图:石嫣睿
 
 
    考古发掘已经证明,商代都邑内的宫殿建筑形式多样,而由廊庑、主殿组成的“四合院”建筑是最主要的一种宫殿建筑类型。
    与王室贵族的大型夯土建筑相比,平民居住空间狭小且简陋。目前发现的平民房屋建筑分布于手工业作坊区,多为半地穴和地面式连间建筑。
    揭秘五:当时的排水设施是怎样的?
    在这里可以看到以商代城墙夯层为背景展示的各种大型场景复原,如筑城场景、铸铜场景、大型宫殿、以及排水设施。
    在商城遗址的宫殿区北部发现了大型的供水设施遗址,发现的供水设施长度约40米,平面呈长方形,断面呈倒梯形,由地下石板筑水管道、夯土沟槽和汲水井三部分组成。石板筑水管道距地表约4米,由石板和草拌泥垒砌而成,在管道底部发现有淤积的浅黄色细沙和贝壳、河蚌壳等遗物。4个汲水井向下打破夯土与石板筑水管道相通。
 
    商代供水设施 图:石嫣睿
 
 
    此供水设施向北延伸与蓄水池相通,发现的一段蓄水池东西长l00米,南北宽1.5米,深1.5米,可蓄水3000立方米。蓄水池、大型水井和输水管道相连,有机地构成一个完整的城市供水系统,既严密又科学,与当今城市供水系统的构造原理基本相同,首开城市供水系统的先河。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又较为科学的城市地下供水系统,把世界城市自来水供应历史提早到了3600年前的商代。
    揭秘六:青铜制作工艺及“模范”一词来源?
    在另一个主题展厅里,一幅幅展示商代人生活的壁画映入眼帘,一个“迷你版制造青铜还原示意图”引起了市民关注,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被排布在不同的功能位置,认真地做着每项步骤,模范一词便来源于商代的青铜制作。
 
 

砺石 图:李炎
 
 
    商朝时期的青铜工艺水平堪称我国古代铸造艺术的里程碑。当初每制一器,必先以陶土作模,然后翻而为范,再按比例熔化铜锡等合金,将汁液浇注入陶范范腔待其冷却,脱范之后经清理、打磨即为青铜器物。王充《论衡·物势》亦曰:“今夫陶冶者,初埏埴作器,必模范为形。”
    这种制作,一模只能翻为一范,一范只能浇铸一器。得范则模必碎之,成器则范必毁之。因此古代的青铜器制作,可谓一模一样,样样不同。
    后来随着铸造工艺的发展,铸器不再用陶土作模范,而是有了可以经多次浇铸的石、铜、铅、铁之类的母范,所铸之物这才完全一样起来。一模一样的语义也跟着起了变化,由“样样不同”变成了“样样相同”。
    由于商代人浇铸青铜器必须先做模翻范,因而模、范便成为器物之母。模范必求其精,器物方能显美。故模范后被人引申为行为的准则或取法的楷模而沿用至今。
    揭秘七:3600年前的货币以及奢侈品是什么样?
    支付宝、微信成为今天的人们主要交易付款方式之一,巴宝莉、LV等众多奢侈品牌被我们所熟知,与今日相比,远在3600年前商代人们的奢侈品以及通用的货币载体就藏在展厅一排排琳琅满目的文物里。
    展柜里青绿色不同大小、形状的贝壳(也被称为“海贝”)是商代居民珍贵的装饰品,也曾是全国通用的货币载体。
 
  

图:李炎
 
 
    早期的人类并没有钱这个概念,也不像现代还有货币的说法,都是使用“以物换物”的方法进行生活,由于当时交通条件的限制和对于金银的冶炼技术匮乏,贝壳稀有不易得到,并具有便于携带、不易腐坏变质的特征,贝壳的出现让人类有了货币的概念,成为了人们外出才买的主要钱币。
 
    馆内墙面展示图
 
 
    商朝中期,贝币的价值是很高的,如果能够得到商王的贝币赏赐,那是无上的荣耀。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金银的冶炼技术也逐渐在提高,到了后期时代,金银逐渐成为货币的主要载体,而贝壳也渐渐的被人们所舍弃,最终成为装饰品存在,类似于今天的金银珠宝饰品一样。
 
    图:李炎
 
 
    看着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巨大震撼,它们正向世人讲述三千六百多年前巍巍商都的显赫与沉浮。
 
    图:李炎
 
 
    夕阳西下,落日透过玻璃洒在馆内,土黄色的城墙与冬日暖阳交相辉映,舒缓的线条,浅淡的颜色融入在商城遗址公园之中。
    站在商都的街巷之中,看着这座城市,心中油然起敬,历史与现代共荣共生,交辉相映。郑州商代都城这座3600年前商代前期的统治中心,历经数多朝代的变迁发展,至今已演变成一座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巍巍商都,它正闪耀着中华历史文明的光彩,为古都郑州点亮当今,照见未来。
    # 编者按 #
    城市生活的本质是汇聚,而郑州就是这种本质完美丰腴的实际存在。在她的历史中,生活样态层层积累,让她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模样。
    这是一座历久弥新的城市,城市的活力正在不断绽放,《郑州圈儿·生活周刊》讲述郑州的历史、地理、文化、美食以及城市中的人文记忆,让这座城市中的每个人感受郑州的美好。
 
    策划:辛晓青
    统筹:赵 宁
    执行:石嫣睿
    设计:张雪宁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