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身边正能量|“希望有一天我们再也无人可救”——牛振西的16载救援人生

2021-11-08 07:25:45来源:中原网
字号  

  

  

  牛振西(左一)在救援现场(资料图片)

  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结果揭晓,59岁的牛振西第二次获得提名奖。早在2013年,牛振西带领的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就被省文明办、共青团河南省委、省红十字会授予“河南省红十字志愿服务工作优秀团队”荣誉称号;2018年,牛振西被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评为“河南优秀志愿者”,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评为“全国最美志愿者”。

  荣誉的背后,是牛振西坚持16年义务救援的故事。他从自己一个人救人,到组建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他带领的义务救援队伍共打捞各类溺水者遗体546具,成功挽救近百个鲜活生命。

  如今,年近60岁的牛振西即将退休,他对救援事业的热情却丝毫不减,“这样我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义务救援队了,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就会一直坚守在救援一线”。

  义务救援16年

  11月5日,牛振西作为全国道德模范代表走进了人民大会堂。那一天,他穿着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的队服留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第二次被提名全国道德模范的他,内心依然澎湃。

  今年7月20日,历史罕见的特大灾害性暴雨侵袭河南时,牛振西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在全网扩散,那一晚,他的电话成了繁忙的求助热线。求助者庆幸电话被接通的那一刻或许并不知道,牛振西的手机每天24小时从不关机,年年如此。

  如今,牛振西成立义务救援队已经16年了。

  回忆起组建水上义务救援队的初衷,牛振西记得,由于喜欢游泳,他曾在很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和朋友亲眼见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在水里游泳,可一转眼的工夫就没了人影。牛振西和朋友没来得及多想跳进河里就开始搜救。

  更触动牛振西的,是那些无法挽救的生命。溺水事故中,黄金救援时间很短。2005年9月,几个冬泳爱好者一商量,郑州市义务救援队就成立了。从那天起,队友们就约定,无论如何,决不要溺水者家属一分钱。2012年,这支队伍正式注册为“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

  作为民间公益组织,救援队一度面临着经费不足、装备欠缺的困难。牛振西说,救援装备都是队友们自己掏钱买的,但很多专业的设备及拉运车辆价格昂贵,队员们就算自掏腰包凑钱也难以全部补齐。除了设备,每一次救援的所有成本都是队员们自费承担,把私家车当救援车也是常有的事。

  然而,最让救援队难以接受的是来自他人的误解。起初,旁人甚至不相信他们救人是分文不取,家属的不信任也偶尔发生。最让队员徐世海触动的是,队长牛振西只是笑笑,他说:“我们最大的底气就是问心无愧。”

  现在,经过16年的发展,牛振西带领的队伍已经成为拥有注册志愿者152人、骨干队员百余人的民间专业水上救援队伍。

  用有尊严的方式打捞遗体

  每次听到溺水者家属撕心裂肺的痛哭,牛振西就感到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可只要想到每一次赶赴现场都是求助者的希望,他和队员们从不敢懈怠。

  2016年2月3日下午,在荥阳市广武镇广武村,一名两岁多的男童坠入绿化带中一口30多米深的井中。危难之时,救援队队长牛振西等人根据长期积累和借鉴来的打捞的经验,提出了使用往井下送铁钩的方法。在多方协助下,经过20多次尝试,最终用钩子成功钩住孩子的衣服,匀速拖拽把孩子顺利救出。经过医生仔细检查,男童的生命体征正常,没有生命危险,只有轻微擦伤。

  除了救人,救援队还经常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参与遗体的打捞。

  死者出水,是家属最悲伤的时刻。民间尸体打捞,因为没有专业设备,都撑船用竹竿排查,往水下捣弄,用触感判断落水人的位置,然后用挂钩拉上来,更粗犷的是拉网式排查,就像打鱼,网上挂钩,整个水域来回拉,最后遗体被挂钩拉上来。很多遗体被拖拽上来时,面目全非。最初,因为设备缺乏,牛振西的队伍也采取过这种方式。“家属看到死者的一瞬间,很多是直接瘫倒了”。

  牛振西和队员们决定,用最有尊严的方式打捞,队员下水打捞。这种打捞,队员可以第一眼看到落水者面目,及时作出处理。把遗体拉出水面以前,在水上接应的队员让死者面孔朝下,用衣服包住头部。这是队里现在严格的打捞流程,打捞死者尽量下水,用手打捞,以免伤及遗体,出水时保持溺水者面部朝下,用衣物盖面,给死者最后的尊严。

  把搜救转向防患于未然

  十多年的救援经历,牛振西和队员们看到了太多家属无助的眼神、听到撕心裂肺的哭泣,那样的场景往往伴随着鲜活生命的逝去,对一个家庭而言几乎是致命的打击。

  牛振西意识到,搜救固然重要,防患于未然更加迫切。2021年起,牛振西带领队友们在大型自然水域周边的学校开展防溺水宣传,鲜活的事例呈现在照片和视频里,学生们一下就意识到什么是危险了。9年来,救援队开展各类防溺水讲座800余场,对象涉及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社区和单位等,直接受益数十万人。

  谈到未来的打算,牛振西感慨,最开始的时候组建义务救援队,常常半夜随叫随到,危险性可想而知,妻子出于担心也劝导过他,但慢慢地,家人已经成为他坚持做义务救援的坚强支持者。牛振西的儿子也早在几年前受到父亲的熏陶,加入了救援队,父子二人常常一同出现在救援一线。牛振西的妻子最初是反对他从事义务救援的,在目睹过丈夫的一次救援后,果决地跟他站在一起。

  16年来,救援队在牛振西的坚持下,始终坚持公益性,不向被救助人员收取任何费用。牛振西说,如今,救援队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公益的认识和支持都越来越充分,不少爱心人士通过捐赠、朋友圈转账支持救援。

  “我们的目标从来都不是救多少人。有一天我们再也无人可救,那才是这支救援队的目标和最大意义。”

  正观新闻记者 张香梅

编辑:徐珂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