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郑州全媒体新闻直播间|两会好声音

2021-03-07 08:24:52来源:中原网
字号  

《郑州日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日报》点击图片进入

《郑州日报》点击图片进入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局长王中立:

  让孩子在美好教育中健康幸福成长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也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中立坦言,“教育,承载了每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才能让更多孩子在成长中享受到优质教育的普惠。”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设“美好学校”

  美好教育的基础是公平供给,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合理支撑。王中立表示,为实现高质量建设郑州“美好教育”的发展目标,近年来郑州一直在加速“奔跑”,努力大幅提升教育综合实力,增强教育服务能力。

  为了扩充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郑州大力建设美好学校。其中,在学前教育阶段,全市近两年新增公办幼儿园354所;在义务教育阶段,省会两年来投资74.37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68所,往年建设学校近两年正式投用57所,新增学位8.81万,有效缓解市区中小学入学压力;在高中教育阶段,郑州着眼于2020年~2022年三年城市发展规划,计划新建、迁建20所高中段学校,建成投用后公办学位占比可达到70%。

  为持续改革完善招生制度,郑州连续两年改革民办小升初招生政策,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实行“四同”招生,报名人数超过招生计划学校实行电脑随机派位录取。2020年,市区参加电脑派位的民办初中比2019年减少5所,报名人数减少600人左右,民办初中“择校热”开始缓解。

  “美好教育”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

  “美好生活”从“美好教育”开始,要体现在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上。王中立说,2020年,郑州全面推行幼儿园“健康副园长”选聘派驻制度,为1674所幼儿园派驻903名“健康副园长”, 普惠幼儿园健康副园长派驻实现全覆盖。

  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郑州深入推进“新优质初中”学校建设,确定首批“新优质初中”学校95所,新晋级创建学校18所,扩大新优质教育覆盖面,让更多市民在“家门口”就有了好学校。不仅如此,郑州实施“名校+”工程,通过城乡间、区域内、校际间协同发展,实现管理、师资、课程、文化等互通互融,整体提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比例2020年降至8.88%,超大班额全部消除。

  更值得一提的是,郑州自2019年9月启动校内午餐供餐以及课后延时服务两项试点以来,截至2020年底,两项“民生”服务已在市内九区实现全覆盖,“官方带娃”模式叫响全国。

  努力让学生更满意 让家长更放心

  质量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王中立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以此为核心,郑州市将持续优化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美好教育”。

  统计显示,全市现有幼儿园1848所,在园幼儿43.78万人,“十三五”期间增加7.99万人,学前教育服务需求旺盛。下一步,郑州市将进一步推进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制定新增公办幼儿园、移交配套幼儿园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公办园新增项目建设,大幅度提高公办普惠学前教育占比。

  目前,全市义务教育在校生145万人,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相比体量非常大,而且增长速度非常快,“十三五”期间共增加33.8万人,2020年,全市共接收随迁子女新生入学9.2万人,其中小学5.2万人,初中4万人,目前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校生数接近38%。王中立说,为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今后郑州市将突出公办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加快推进中小学项目建设。以就学需求为导向,优化城乡教育布局,确保今年市区新建中小学20所、投用30所任务圆满完成。同时,郑州市将加快市县高中教育服务一体化,加速推进20所高中新建、迁建工作,腾出空间统筹解决市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

  此外,今年郑州将推进中小学午餐供餐和课后服务向县乡延伸,扩大两项服务覆盖范围。同时加强过程监管,优化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能力,力争让学生更加满意,让家长更加放心。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王红

  全国政协委员、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窦荣兴:

  推动市场改革与创新驱动同频共振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2021年重点工作时提到,要依靠创新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更好发挥创新驱动发展作用。

  如何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窦荣兴看来,要进一步发挥税收政策在创新驱动中的激励作用,促进市场改革与创新驱动同频共振。

  政策传导 激发创新活力

  “卡脖子”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关键词。

  “与发达国家相比,现阶段中国存在研发投入不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芯片、新材料等领域的核心技术仍为国外控制等‘卡脖子’问题。”窦荣兴说,这些问题背后,反映了市场机制在推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不足,财税政策等市场化手段对企业科技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有限,企业并没有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

  “创新驱动内生能力的培育、企业创新市场主体作用的发挥,除依靠企业自身外,更需要体制机制的有力支撑。”窦荣兴认为,要深化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资源配置市场化机制,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在国家层面成立类似国务院金稳委这样跨部门、跨职能、产学研一体的科技创新发展委员会,负责科技创新工作的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将现有分散在各部门的创新管理职能资源整合。在科创委领导下,建立健全主要由市场决定的创新资源配置和科技成果转化评价机制,将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标准化、线上化、透明化,变“企业找政策”为“政策找企业”,减少由于职能分散、规则不明晰所导致的权力寻租。

  窦荣兴认为,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享受到的税收优惠却十分有限。应完善包括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税收返还和抵免、股权投资税收优惠在内的一揽子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创新。大型龙头企业对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也面临研发投入巨大、科技成果转化风险高等问题。应聚焦重点难点,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的产业化。比如阶梯制税收优惠方面,实行阶段性成果的梯次化税收优惠政策,降低龙头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和成本,推动产业化。对于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大科技创新研发投入,按一定比例进行税收抵免和返还。

  反哺家乡 助力乡村振兴

  在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乡村五个振兴过程中,乡村最缺的是人才和资金。

  “当前,我国每年有数百万城市离退休人员,他们长期奋战在科研、教育、文化、卫生和工农业生产等各领域,既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又有资金技术和人脉资源,还有回归田园和反哺家乡的乡愁情怀,是乡村振兴的宝贵人才资源。”针对这一特殊群体,窦荣兴建议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他们告老还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今年,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成立,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时代。这让窦荣兴倍感振奋,他认为,国家乡村振兴局成立后,应从立法、政策、行政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包括老年人力资源在内的多层次人力资源体系。通过人力要素撬动土地、资本、技术等其他生产要素,全面激活市场主体,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

  窦荣兴在提案中建议,要推进体制改革和人力资源体系建设,增强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加速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为农民和告老还乡人员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支持。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市场化机制,运用财税、金融等市场化手段鼓励支持城市离退休人员在乡村投资兴业、行医助学、普及文化。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赵文静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

  抓住产业源头助力乡村振兴

  “现场聆听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浑身充满干劲,报告里的字字句句都讲到了农民的心窝里。”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说。

  位于太行山南麓的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曾经是土薄石厚、干旱缺水的省级贫困村。2005年,裴寨村换届选举,乡亲们把希望寄托在率先脱贫的农民企业家裴春亮身上,在他的带领下,乡亲们一起架桥修路、打井引水、创办企业,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共同富裕的好路子。

  持续延长产业链

  小红薯有大作为

  太行山红薯资源十分优越,可如何将红薯变成产业?裴春亮想到了建设食品产业园的方法。在他的带领下,当地通过“公司+农户”模式,进行了一场“红薯革命”。

  “我算过一笔账,红薯本身是商品,加工成淀粉也是商品,淀粉做成粉丝、粉皮、粉条还是商品,红薯粉条加工成酸辣粉,价值就更高了。”裴春亮说,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他们通过建设食品产业园,搞起了“红薯革命”。如今,裴寨村生产的酸辣粉等薯品畅销全国,还卖到了韩国、越南、菲律宾等。

  裴春亮表示,在现有食品产业园基础上,他们还将持续延长产业链,实现红薯从育苗、种植、采收,到研发、生产、包装、销售一条龙,全产业链发展,做好做透红薯文章。

  同时,为了解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难题,裴寨村还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目前正在建设3期裴寨村电商大厦,帮脱贫群众开设淘宝店铺,并免费培训,村民可以选择与电商公司合作经营、自营,或者享受店铺分红,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还实现了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建设服装产业园

  工作就在家门口

  过了元宵节,不少地方的村民便要离开家乡,到大城市打工。而如今的裴寨村,已经实现了家门口完全就业、充分就业。

  裴春亮说,这主要得益于裴寨村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抓住身边的一切资源,走出去,请进来,在家门口创办企业促就业。

  在裴春亮看来,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产业是根本,有了这个“业”,乡亲们才有源头活水。他带领村干部马不停蹄地全国奔波,上门招商,去年从上海引入两家服装企业,并建设了村里的服装产业园一期工程,带动就业1000多人。

  “今年服装企业的上海总部又给了我们30万套纯手工缝制羊绒大衣生产的订单,这可是村里面的大喜事。”裴春亮说。

  建议加大技术支持

  促进农业农村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决胜全面小康之后,迎来乡村振兴的关键之年,如何开好局、起好步,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裴春亮说,裴寨村第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将全面启动,重点围绕乡村振兴“量身定做”,共有10项具体目标任务,涉及村里的产业、生态、乡风文明等方方面面。他希望,借助乡村振兴的春风,让农村富起来,让乡村美起来,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裴春亮建议,实施乡村振兴,国家要加大农业方面专家、技术人员向农村汇集,鼓励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所长,把所学转化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生产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惠农成果。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赵柳影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

  加大老年医学人才培养力度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民盟河南省委副主委、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黄改荣关注的是与自己工作密切相关的健康养老问题。针对老年医学人才培养、社区养老等问题,她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了意见建议。

  尽快建立老年医学规范化培训制度

  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2020年底,60岁以上人口达到2.55亿,占人口总量17.8%。

  “老年医学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社会发展和家庭幸福,老年医学人才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黄改荣说,目前我国从事老年医学者不足6000人,而这些医务人员大多是由各个专业抽调或者转行而来,大多数未接受老年医学专业培训。

  据悉,1993年我国试点建立住院医师三年规范化培训,2013年全面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将老年医学科列为选修,这既不符合医学教育和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更不能满足我国老龄化逐渐加深的实际需求。”黄改荣说,出于现实迫切需求,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业分会在2015年启动了老年医学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工作,2019年确立了46家老年医学专科培训基地,老年医学专科培训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源不足。“生源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时老年医学科不是必选科目,医学生没有机会充分了解老年医学,造成从事老年医学的人少之又少,直接影响老年医学的高质量发展,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如何改善这一现状?黄改荣建议:在医学院校教育中,尽快普遍设立老年医学系,让医学生尽早了解老年医学,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老年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培结束后有意愿的医生可进入老年专培基地培训,从而为老年医学输入人才。

  黄改荣认为,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中,应尽快将老年医学科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必选科室;目前从事老年医学的现有医师中,连续工作不足十年或者副高级及以下职称人员应尽早接受不低于三个月的专业培训学习。同时,还应建立老年医学职称晋升通道,引导和促进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发展。

  开展老年友善服务助力社区养老

  随着我国迈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对于1.8亿独生子女来说,父母的养老问题尤其突出。尽管近几年各种养老机构不断增加,仍无法应对老龄人口的上升。黄改荣认为,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社区养老是90%以上的老龄人口选择养老的最佳场所。

  如何推动社区养老健康发展,让老年人在社区享受到相关服务?

  黄改荣建议:社区将助餐、助浴、助乐、助学等老年友善服务场所以股份形式或低价租金提供给运营商,社区工作人员负责老年友善服务运营商服务质量的监督和服务流程的监管,政府给予社区老年友善服务运营商一定的资金支持或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同时鼓励社区青年和有劳动能力的居民提供志愿者服务或成本较低的老年友善服务。

  黄改荣还建议,政府对购买老年友善服务进行补贴,引领社区养老。“可以以社区为实施平台,开展居住小区内嵌入式的老年友善服务,如助餐、助浴等;在社区信息化服务平台上预约老年友善服务项目,如助学、助乐、助医、助行、助洁等。政府对60岁以上人员购买老年友善服务进行补贴,引导60岁以上人群在社区享受到老年友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养老难的问题。”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武建玲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所所长范国强:

  人工林提质增效 要从五大方面破题

  目前,我国人工林幼龄纯林面积过大、树种单一、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低,且“公益林不需要经营、天然林不能经营”等认识误区,造成“重造林和采伐,轻抚育和经营”等问题。如何持续强化人工林经营,着力提升森林质量,是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泡桐研究所所长范国强一直思考的课题。

  范国强认为,可以从五大方面破题。强力推进林木良种使用和推广,建立并实行新造林优先使用良种制度,不断提高造林良种使用率,推进混交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尽快将集体商品林、经济林列入财政补贴范围,加大对基础设施设备的投入,拓宽抚育经营领域和抚育规模,提高抚育质效。启动国家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选择不同经营主体、不同森林类型、不同培育目标,且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建成国家样板基地,全方位示范带动全国的森林抚育经营工作。提高抚育质量,提升抚育档次,对生态公益林要重点围绕目标树经营,对商品林则以培育优质大径材为目标,同时调整树种结构,提升森林景观质量。创新机制,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大力培育森林抚育经营专业队伍、专业公司等市场主体,形成抚育项目设计、施工、监理三方参与的市场化运营体系,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森林经营的动力和活力,加快推进森林集约化经营。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张竞昳

  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王绣:

  尽快以法律形式 将牡丹确定为国花

  国花是一个国家文化形象最生动的名片,是国家独立、社会安定、民族兴旺的象征,也是民族文化、国人精神、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洛阳博物馆名誉馆长王绣建议‍尽快以法律形式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

  为什么要确定国花?王绣说,以自然之花代表国家之美,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以国花之美开展国际交流,可更好体现大国礼仪,体现山川异域、大美无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国花之美融合国民生活,可更好凝聚民心民意,激发爱国情怀;以国花之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更加坚定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

  王绣表示,牡丹是原产我国的世界名花,雍容华贵、富丽堂皇,至今栽培历史长达4000多年,已形成四大品种群、十大花型、九个色系,品种多达1000多种。牡丹文化厚重。牡丹文化源远流长,始于隋、兴于唐、盛于宋,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得以传承、发展和创新,牡丹位居十大传统文化名花之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此外,牡丹寓意丰富,代表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着国家繁荣富强,也频频亮相重大外交场合,可以完美诠释大国气象。

  王绣建议,尽快将牡丹确定为我国国花,或尽快组织开展国花评选活动,将评选结果提交全国人大确定后以法律形式予以明确。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赵柳影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李东艳:

  为校园食品安全 插上“数字翅膀”

  “食品安全关系着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筑‘互联网+智慧监管’机制,可以为‘校园食安’插上‘数字翅膀’。建议学校积极挖掘数字技术潜力,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理工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李东艳十分关注“校园食安”问题,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她去年至今调研的心得体会、思考感悟。

  李东艳说,“数字餐饮”最大的优势是可以突破时空界限和物理限制,与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深度融合,使原来不能近观的食物生产过程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再现。譬如,食材品质的保障是食品安全的源头,通过“数字化采购”可以实现交易行为全程留痕可追溯,进一步扎牢校园食品安全“篱笆”。

  当前,大中小学生正在有序返校复学。李东艳认为,除了保障校园内食品安全,相关机构还应加大对校园周边商店、饭店、流动餐车、外卖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综合发挥打击、监督、预防、教育、保护等职能作用,通过专项检查和日常监督相结合的方式,按照食品安全排查“零死角”、问题整改整治“零容忍”、违法违规“零放过”的原则,坚持不懈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确保师生饮食安全,为师生打造最暖心的“舌尖卫士”。

  郑州全媒体·郑报融媒记者 张竞昳

 

编辑:王淑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