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7岁的李先生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心脏移植后,康复顺利。这是该院完成的第50例心脏移植。6月10日上午,据该院心脏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高洁介绍,李先生精神状态良好,当天晚上将可下床活动。据了解,该院心脏移植数量全省第一,在全国居于前列。
李先生(化名),因为扩张型心肌病入住到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外科八病区。幼年时曾患过心肌炎的李先生。并没有明确的家族史。但近年来病情持续发生,心功能一度达到了Ⅳ级(极危重)。每天不能下床活动,无法像正常人一样躺下睡觉,这样的日子,让李先生和家人备受煎熬。
经过多方咨询,家人带李先生来到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经过病区主任张向立组织专家评估,认为李先生的病情适合心脏移植手术。知道自己能做手术,是高兴的,但在等待移植的日子里,却是另一种期待和煎熬。就在5月12日那天,李先生的病情突然加重,所幸抢救及时,李先生逃过一劫。但他和家人对移植手术的迫切程度,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了。
在焦急等待多天后,6月8日这天,终于等到了好消息:在外地有个志愿者的供体,和李先生匹配!
当天上午,医护人员赶到当地,在快速获取心脏供体后,辗转飞机回到郑州。当天下午两点半,张向立主任和浮志坤副主任医师等专家团队开始手术,285分钟后,手术于当晚7时许顺利结束。
术后,李先生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检查各项生命体征正常。次日上午,患者顺利脱机,开始自主呼吸,并接受初期的恢复训练。
●因为复杂和风险,心脏移植被称为“王冠上的明珠”
器官移植因复杂程度、风险之大,被认为是外科手术“王冠上的明珠”,是一项需要多学科参与的医疗技术,也代表了一家医院学科建设的综合水平。
“作为心血管专科医院,我们一直致力于救治心血管病患,尤其是通过顶尖的技术,来挽救终末期病人的生命。”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魏艳说,2018年1月,医院获得了心脏移植执业资格。此后全院上下积极谋划培养自己的专家团队,派出医护人员到国家级医学中心交流学习,同时做了大量的基础准备工作,迅速组建起一个技术过硬的心脏移植团队。
2018年4月15日,该院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顺利开展。这次手术,医院专门成立了心脏移植领导小组和技术团队,包括医院行政、后勤团队都给予了全力支持。“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是在社会各界、专家的指导下完成的。”
“院领导班子通过综合考量和研究,决定把心脏移植当成医院的一个事业来做,当成一项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去完成。举全院之力,来支持心脏移植事业的发展!”
谈及这项事业的发展,魏艳副院长有感而发:在这当中,从患者选择、供体配型,尤其是移植手术和术后的监护,都经历了很多。一点一点克服并发症治疗难题、心理疏导难题等等。“幸运的是,我们这个团队从来没有犹豫过,从未退缩过!” 因为在病人和家属期待的眼神面前,医护人员感到更多的是责任和压力,也是持续不断的动力。
而在整个心血管学科来说,心脏移植手术面对的,仅仅是终末期心血管病患。但由心脏移植技术带动的,却是整个心血管专业和医院综合实力的提升。
●细心至极的照护,让心脏移植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据介绍,在该院完成的50例心脏移植手术,几乎涵盖了心脏移植技术能救治的所有病种,除了常规的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瓣膜病,还有一些其他医院少见的心脏肿瘤、心脏外伤等等。而这50例患者在手术前,心功能基本都达到了Ⅲ-Ⅳ级,多数患者都合并有器官功能不全、营养不良等情况。
而经过移植手术,患者一年期的生存率达到了90%以上,心功能基本都恢复到了正常水平,能够进行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要知道,在手术之前,这些患者很多都是昼夜难眠,吃不下饭,每天晚上必须在床上端坐着,生活质量非常差。
在心脏移植病房,面对着患者在术前的痛苦和术后的喜悦,赵巧燕经历了无数次。作为心脏移植中心的护士长,赵巧燕已经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23年。
“我们是省内首家独立开展心脏移植手术的医院,当时省内的心脏移植围术期护理还是一片空白。作为病区护士长,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只能进,不能退。”赵巧燕和团队反复与科主任沟通治疗难点、护理重点,派医护人员到武汉、北京进修学习,反复修改流程、完善标准、制定规范,最终制定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护理流程。
“5月5日患者诉夜间吐酸水,不想吃饭;5月7日反酸症状明显好转,但胃口不好,情绪低落......”在心脏移植病房20多万字的患者护理日志中,护士们详细记录了患者的各种症状体征、情绪变化及恢复情况。这其中,也写满了大家最宝贵的临床护理经验与教训。
直到现在,赵巧燕的备忘录里,还保留着首例心脏移植患者小胡的饮食喜好。
除此之外,每一例心脏移植患者回到病房之前,房间都要经过专门消毒,“每一个桌面、床头,所有的仪器,都需要护士消毒一次,再做空气培养,完全合格后才能入住病人。”入住病人之后,也同样需要每天进行消毒,每一件进入病房的物品,还要再次消毒。
在心脏移植病房,陪护患者时间最长的就是护士。但患者经过手术和康复后,最终还是要回归家庭,回归社会。“我们从患者回到病房开始,就要为他们出院之后做准备。”所有的护理常规,和回家后的注意事项,都要给患者和家属教会。“只有患者的术后护理合乎要求,才能最大可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50例手术并非一蹴而就,救人生命让专家忘掉所有艰辛
50例心脏移植的完成,并非一帆风顺。在手术开展之前,医护人员要面临一系列纷繁复杂的问题:比如器官分配系统的学习,移植中心账号的申请,同航空公司的沟通......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异常繁琐,“经常是一天打出去200多通电话,记录本写得满满当当。”作为该院心脏移植中心的主任,杨斌对最初的工作场景,历历在目。
每一例患者都是一个生命,要做就要把手术做好,如若不然,就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对医院没法交代,对自己也无法交代!每天,杨斌都要面临这样的“灵魂拷问。”
正因为此,移植中心在选择实施手术之前,需要对患者手术的全过程,包括病人评估、调整,供体的获取、分配,包括手术操作、术后护理,排斥反应、感染预防,后期的恢复和远期的随访,所有的细节都要了然于心。“只有这样,才能独立自主、顺顺利利地完成手术,并保证患者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
谈及50例心脏移植手术的完成,杨斌总结道:“整体上还是比较顺畅,但中间也有很多探索的空间。”杨斌说,除了进行常规的、简单的心脏移植手术,我们也在探索危重病人的心脏移植技术。“河南省是人口大省,群众对心脏移植的接受程度还不是很高,很多农村患者来到医院时,病情已发展到比较危重的程度。各个脏器功能都较差,而且营养也不好。”这无疑增加了手术的风险,也增加了死亡率。
“你治还是不治?不治,病人就没有生命了;治的话,对大家也是一个挑战。”杨斌说,以后可能还要经常面临这样的挑战。
短短两年时间内,连续实施50例心脏移植手术,对河南省来说,更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对河南人民来说,不用再花那么大精力和金钱,跑到外地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不仅如此,患者通过手术回归社会、回到工作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结婚生子,“我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杨斌感慨道。
●拔掉气管插管的那一刻:心脏跳得非常有劲儿!
对于每一例心脏移植的患者,医院都会在术前,组织心脏移植专家团队做讨论。该院心脏重症监护室主任郭长英,是参与讨论的专家之一。在大家的印象中,患者做完手术后,会被送进重症监护室,但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重症监护室对患者的关注,早在决定手术之前就已经开始介入。
每次术前讨论,都要针对患者包括肺部、肝脏、肾脏功能,凝血功能、胃肠道功能,以及四肢末梢动脉直径、营养状态,有没有传染病等病情,做一个整体评估。“术前评估在心脏移植手术中,占有重要位置,关系着患者术中安全、术后恢复等等,尤其是对肺部的评估,更是关系着患者术后能否安全度过危险期,能否顺利恢复。”郭长英说。
而在专家看来,很多需要实施心脏移植的患者,心功能都会非常差。存在严重的心衰状态,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呼吸困难、肺部淤血,以及平卧状态下不能呼吸等情况,术前肺部已经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因此,在术前准确评估患者各个脏器功能,对术后的监护来说就可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除此之外,一部分病情危重的患者,在接受心脏移植手术之前,已经因为治疗的需要,已经住进了心脏重症监护室。“这类患者在术后管理中,也是比较困难的。”
然而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无论病情危重或稳定,心脏移植患者的术后管理,均有制度化的管理流程。每天,包括郭长英主任在内的心脏移植专家团队,照常对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评估。
“如果患者的基本条件不错,供体的条件也可以的话,术后早期恢复还是非常顺利的。”郭长英说,心脏移植患者一般在术后第一天,就可以脱离气管插管;第一天下午,可以让病人在床上开始活动。 常规情况下,术后第5天,患者就可以转回心外移植病房。
就在6月8日上午,该院实施的第49例心脏移植患者,顺利从心脏重症监护室回到外科病房。“太感谢郭(长英)主任了,有你们照顾我,我的家人比任何时候都放心。”患者说。
●保证手术安全的背后,离不开麻醉医师的默默付出
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的手术室,从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至今,50例移植手术的专家团队中,总离不了麻醉专家。
每年完成一万余例手术的麻醉科,面对复杂的心脏移植手术,是否也有特殊的感受?该科主任魏金聚说,随着心脏移植手术逐渐常规化,麻醉医师的在术中的总结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说实话,心脏移植手术对麻醉医师来说,最开始是有一定的挑战性。”魏金聚说,麻醉药品作用在患者体内后,会对心血管系统有所抑制。
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对麻醉药品耐受能力还可以,但心脏移植患者的心功能非常差,稍有不慎就可能出现意外,导致手术无法进行。更有一些患者,在术前已经无法用药物控制病情,需要依靠器械维持,这对麻醉医师的挑战就会更高。
由此可见,50例心脏移植手术顺利完成的背后,麻醉医师付出了多少。“43例男性、7例女性患者,年龄从十几岁到60多岁,每一例患者在术前,都经过麻醉医师的多轮讨论评估,确保术中万无一失,术后患者尽快清醒。”
而两年的心脏移植手术经历,魏金聚在移植手术的心脏管理中,也颇有心得:“有时可能会牺牲一些病人原有心脏的功能,它本来的功能就差,可以让它多干一点活,来保证其他脏器的功能。”与此同时,麻醉医师还会在手术过程中,利用宝贵的时间窗口,对患者的其他脏器功能状态进行调整。“利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把它调整到比较合适的状态,最大程度保证新心脏的功能。”也正是围麻醉期管理和体外循环管理的优秀表现,保证了50例心脏移植手术取得成功。
“心脏移植手术,对终末期心脏病患者来说是最有效的方法。作为我省目前唯一的三级甲等心血管病医院,我院在开展器官移植手术方面有着丰富经验,我们将发挥心血管专科技术优势,开拓创新,勇攀高峰,使这些患者生命得到延续,重获‘心’生。”该院党委书记曹德明表示。
(通讯员:荣文翰、杨柏青、郭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