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郑州故事是黄河文化的绚丽篇章

2020-06-04 07:31:39来源:中原网
字号  

▲《郑州日报》报道版面

  编者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本报从4月22日起,持续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

  该组大型系列报道共计24篇,从黄河文化带到嵩山文化带,再到中心城区以商代王城遗址、二七纪念塔片区、二砂文化片区为代表的商代文化、革命文化、近代工业文化……将历史与传承光大相结合,彰显为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文化支撑的主题。

  报道推出后,受到广泛关注,引发热烈反响,收获如潮好评,受到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赞许与肯定。在报道即将结束之际,本报今日刊发历史文化学者阎铁成的文章《郑州故事是黄河文化的绚丽篇章》,既是对郑州历史文化价值的盘点梳理,也是对大型系列报道的完美收官。

  使命在肩,初心如磐。今后,我们将围绕“加快建设具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鲜明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主题,持续报道好、挖掘好、宣传好郑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讲好黄河故事、河南故事、郑州故事,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凸现厚重中原文化,不断提升郑州“华夏文明之源、黄河文化之魂”的认同感和感召力贡献媒体力量。

黄河之水天上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黄河时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讲话是对黄河文化的精辟阐述和对传承黄河文化的殷切嘱托。

  在中华民族的宏大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造就了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的广袤沃土,哺育了中华民族由原始人向现代人的迈进,奠基了泱泱中国的最初基业,创造了中华文明的主体构架,演绎了中华文化的璀璨光芒。而在这些伟大缔造中,地处华北、黄淮平原之中的郑州几乎都参与其中,书写了黄河文化最灿烂的篇章。讲好郑州故事,就是讲好黄河故事,就能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卓越辉煌。

  中华先民在这里嬗变

  中华民族由古猿进化大约持续了数百万年,在距今300万年前的时候,形成了原始人类,在距今约20万~5万年前,进入“古人”阶段,在距今约5万~1万年前,进入“现代人”阶段,开始人类氏族社会新时期。目前在郑州发现的400多处旧石器遗址,展现了中华先民由原始人向现代人迈进的完整历程。位于荥阳的织机洞遗址保存着10万年前远古人类生活的遗存,宏阔的洞穴和厚达24层的文化遗存讲述着那个时代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位于二七区的老奶奶庙遗址清晰展现着3到5万年前人们中心营地生活的场景,一堆堆篝火和人们吃过丢弃的烧烤骨头,无可置疑地证实,中国现代人不是外来的,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推翻了中国人是从西方迁徙过来的观点。位于新郑的赵庄遗址完整保存着先民们进行祈祷的实物遗存,从远处搬来的石块和放置其上的大象头骨,传递着3到5万年前人们的精神追求,清晰表明这时的先民已经完成了原始人向现代人的嬗变。

炎黄二帝像

  中华文明在这里奠基

  中华文明1.5万年前开始孕育,5000年前开始形成。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郑州人的斑斑印记。从1万多年前开始,生活在李家沟的人们已经开始磨制石器、烧造陶器,这是中原地区最早的文明曙光。从9000年前开始,裴李岗、唐户的人们已经建起了挖有壕沟的庞大村落,住着平地筑起的带有开间的房子,穿着纺织出来的衣服,使用着一应俱全的陶制炊具餐具,品着种植的小米、饲养的猪肉羊肉、收获的水果,开启了人类生活的崭新时代。

  从7000年前开始,大河村的人们已经开始观测天象,归纳时辰,他们将观测到的彗星、日晕、星座、月相等现象描绘在彩色陶器上,并且有了以12个太阳、3个月亮表达某种概念的意象。这是中国开始观测天象的最早记录。 而这一时期,青台的人们已经观测到天上北斗星系的变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他们用陶罐在地面摆出北斗星系进行祭拜,祈求风调雨顺。这是目前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北斗九星图。5500年前,汪沟的人们已经穿上了多种规格纺织的丝罗衣衫,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丝织品。5300年前,西山的人们已经构筑了雄伟的城池,城壕、城楼、防御墙一应俱全,这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最早的版筑城池。也是在这时,双槐树的人们以天下望归的气魄建起了近120万平方米、三条环壕护卫、拥有前殿后寝式宫城的庞大古国都邑,这是目前发现的这一时期规模最大的都邑遗存。5000年前后,被尊为中华民族始祖的轩辕黄帝以郑州为中心一统天下,形成了强大的部落向心力,奠基了中华民族的最初基业。到了4100年前,生活在郑州的夏部落以首领大禹公而忘私的高尚品德赢得父位子传的世袭统治,开启了王国时代。这一处处遗址向人们展示,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由游牧穴居到聚落城池,由农业形成到行业分工,由城邦国家到一统王朝,郑州是完整经历并参与创造这一进程的地区。特别是在由氏族社会向国家文明转变的关键时刻,郑州以中立天下、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兼收并蓄,从祖国大地多元发展的文化格局中脱颖而出,擎起“邦国共主”的大旗,奠定 “一统天下”的基石,形成了独特的文明。尽管在这一进程中,其他地区还有非常灿烂的文明,如辽宁的红山文明、浙江的良渚文明、湖北的屈家岭文明,等等,但这些文明都没有持续发展,都中断了,只有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文明生生不息。因此,人们将在郑州形成的从来没有中断并后来“一统天下”的文明,以郑州所在的“天地之中”地域冠名,称为“中华文明”。

黄河博物馆

  中国王朝从这里起步

  中国大一统国家历史自夏禹开创,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10个大的历史时期,绵绵4000余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而这一伟大发展历程的开端是从郑州起步的。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夏王朝在郑州登封王城岗诞生,这里至今保存完好的“禹都阳城”,以煌煌三座城池展示着夏王朝第一个都城的不朽,向人们宣示中国国家文明时代在郑州拉开帷幕。而郑州的另一处夏王朝都城遗址,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新密新寨“启都黄台”,则向人们讲述着夏王朝曾经被后羿取代的曲折往事。公元前16世纪,商王朝推翻夏王朝后,在郑州管城区建立了他的第一个都城“亳”,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城市,三重城池中的内城至今还巍然屹立于地面之上,中国最早的青铜重器、最早的甲骨文、最早的黄金饰品、最早的货币、最早的瓷器都在这里出土。郑州不仅有商代亳都,高新区的小双桥还保存着商代殷都,600万平方米的城池、高大的宫殿夯土台基、规模庞大的祭祀遗址、中国最早的青铜建筑构件和汉白玉筑础石等,张扬展示着商王朝的强盛。商王朝将青铜文明推向高峰,将中原王朝的影响力扩展到了江西、四川、甘肃、内蒙古、辽宁、山东,奠定了今日中国的核心腹地。两周战国,管、祭、虢、郐、郑、韩等先后建都郑州,富邦名都,逐鹿天下,中国最早的政商盟约诞生在这里,中国第一部成文法诞生在这里,中国最著名的法家、辩家、术家、纵横家代表人物诞生在这里。如今,诸侯国的雄伟都城仍高高耸立,恢宏的青铜重器源源出土,繁盛的社会现象不断被发现,先进的发明创造令人耳目一新,展示了这一时期郑州人的不朽创造,书写了郑州在中国国家文明由王国时代向帝国时代迈进过程中的不凡篇章。历时两千年的王国时代开创了中华文明,奠定了中国雏形,夏、商、周也被尊为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之始祖三代。而郑州在这一时期二度为夏、商王朝担当开国立都之重任,使其成为中国古都群中殊荣独享之创世王都。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文物

  “中国”之名在这里源起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 ,“时空”是最早需要认识和确立的概念,郑州人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率先形成了 “天圆、地方、身在中央”的古老宇宙观,进而将自己所在的地方确定为天地之中、中州、中原。随着夏王朝在郑州立都建国,中原文明成为主导周围地区的主体文明,郑州地区人们的宇宙观得到其他地区人们的认同,以郑州地区为核心的中原区位得到各方的确认,在中原地区建立存在的国家被人们称为中国。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何尊”上面的铭文中,就把人们到嵩山地区来称为“宅兹中国”。这也是“中国”一词第一次出现在文献中。公元前3世纪,秦国的范雎在为秦王谋划兼并天下之策时又说:“今韩魏(今郑州—开封地区)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者欲霸,必亲中国而以为天下枢。”自此,“中国”从古老宇宙观转化为地理概念,再转化为国家概念,尽管以后朝代不断更替,名字有所不同,但人们心中的“中国”概念从未泯灭。1911年辛亥革命后,人们在考虑新国家名字时以源起郑州的“中国”为基础,改“大清国”为“中华民国”,1949年,中华民族迎来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简称中国),从此,“中国”响亮世界。今天,被世界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巍然屹立,不仅见证者着“天地之中”这一中国古老宇宙观的形成,也形象地告诉世界,“中国”之名在郑州形成。

  中国城市在这里肇始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构筑城池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版筑夯城——西山古城5300年前即在郑州诞生,标志了中国城池建设的起步。自那时起到秦汉,郑州先后出现40余座古城,是这一时期全国古城数量最多的地区。其中,史前古城5座,夏代城池6座,商代城池7座,周代城池24座。她们中有邦国之城,也有王都之城,有诸侯之城,也有郡县之城,哪一座都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坐标,哪一座都是中国历史演绎的辉煌。郑州城池开创了中国城市建设和规划布局的先河,演绎了中国早期城市发展变化的完整历程。特别是商王朝在今日郑州城区建立都城后,郑州人代代承袭沿用,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3600余载,城址不移、人脉不息,至今仍为繁华大邑,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的孤例,不仅堪称中国城市文明发展的滥觞,也成为当今世界城市群中城市年龄最长的城市。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文物

  中华文化在这里演绎

  凭借自古中天下而立的优越区位,郑州一直是中国文化交流的十字要冲。在八面来风中,郑州以海纳百川的胸襟,热情拥抱,融汇涅槃,形成了独具风采的灿烂文化。伏羲伫立巩义邙岭之巅,凝视滔滔黄河与滚滚洛河之汇流,巡察日月星辰四季交替之时令,思虑人间沧桑之无常,探寻万物变化之规律,创立了朴素的哲学思想。黄帝立都有熊,心系天下,在新郑运筹除恶济世、一统万国的征战中形成了“天下大同”的治国理念。夏王朝、商王朝在郑州为都时期创立了中国古代基本国家制度。郑州人子产、韩非、邓析、申不害、列子、苏秦等各创其说,成为百家争鸣中的翘楚。以郑州人黄帝、列子学说为基础,张陵在登封嵩山孕育产生了道教思想。西域佛教大师摄摩腾、竺法兰在巩义青龙山开辟道场,讲经说法,将西域文明介绍到中国,汉传佛教从郑州传向全国,青龙山慈云寺被尊为“释源祖庭”和“华夏作寺之始”。大宋之时,全国儒学大师云集登封嵩阳书院,他们在这里重新梳理儒学经典,探究微言大义,创立程朱理学,推孔孟之说登峰造极。中国最早的散文《尚书》中有许多篇章是夏商王朝以郑州为都时的治国文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郑州人的诗作占了六分之一。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百家争鸣中,郑州人的著作《管子》《韩非子》《列子》《邓析》《申子》《苏子》是最拔萃的篇章。魏晋之际,郑州人潘安的《秋兴赋》《闲居赋》《思旧赋》登辞赋之顶峰,《悼亡诗》更是开先河之作,成为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高峰,郑州人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李颀等以6000余首绝唱占据了唐诗总量的八分之一,树立起了中国文化的丰碑。

  中国创新在这里引领

  居天地之中,采八方灵气,郑州人在接纳融汇各地的文明元素中涅槃重铸,创造出了一系列灿烂的古代文明。10000年前,李家沟人开始烧造陶器。9000年前,裴李岗人开始纺轮纺织。7000年前,大河村人开始观测天象。5500年前,汪沟人开始养蚕缫丝。5300年前,西山人开始版筑法建造城池。4500年前,牛寨人开始冶炼青铜。4300年前,古城寨人首开四合院建设。4100年前, 登封人形成了“天地之中”宇宙观。3600年前,管城人开始瓷器烧造和黄金饰品制作。3100年前,周公在登封建造测影台验证四时节气。2300年前,新郑人郑国修造郑国渠开水利工程之先。2100年前,古荥人早于西方1800年开始使用球墨技术铸铁。1300年前,僧一行在登封观天量地编制《大衍历》。800年前郭守敬再以登封观星台为中心制订《授时历》,比现行实施的公历一回归年仅差26秒但早了300多年。这些创造引领了中国科技发明之先河,成为后人文明征途上进步的阶梯。

美丽的黄河滩

  中国圣贤在这里生辉

  依名山中岳,傍大川黄河,秉“天地之中”之灵气,仰深厚历史文明之积淀,郑州自古英才辈出,他们曾长期引领中国文明之先河,谱写了亮丽的时代华章。这方圣土也引无数时代豪杰在此展示非凡的智慧和能力,创造并留下绚丽的历史光彩。这里是思想家催生理想宏论的天国。伏羲在这里推演八卦,一画开天。列子在这里致力道德学问,一篇《愚公移山》成为千百年来鼓舞人们坚忍不拔的精神召唤。子产在这里将刑法铸于铜鼎昭示于人,首开中国成文法之先。邓析在这里首倡“名辩之学”,成为今日律师鼻祖。申不害在这里以“术”理政,成为行政管理学之开创者。韩非在这里创“中央集权”之论,影响中国两千余年。苏秦在这里“头悬梁、锥刺股”谙熟纵横捭阖之术,成为外交巨匠。桑弘羊在这里酿就工商富国理论,成为理财大师。程颐程颢在这里开创程朱理学,推儒学再上高峰。许衡在这里矢志穷究,终成百科学术大师。这里是科学家追寻梦想的星空。新郑人郑国,以其卓越智慧修建郑国渠,被誉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巩义人嵇含悉心咨访各地奇花异草和巨木修竹,著作《南方草木状》,成为世界现存最早的区系植物志和最早的植物学家。管城人李诫长年主持北宋将作监,修筑了朱雀门、太庙、尚书省、九城殿、开封府廨等一系列重要建筑,他梳理前人之经验,总结当朝之实践编纂《营造法式》一书,以36卷、357篇、35555条之鸿篇巨制,集千余载建筑硕果之大成,创域内外建筑技艺之高峰,赢中国古代建筑典籍“黄钟大吕”之誉,享中国古代建筑宗师之殊荣。这里是政治家实现宏图抱负的舞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在这里奠定中华基业,中华民族从这里起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禹在这里开创家天下,推动中国历史从邦国时代迈向王国文明。商汤在这里将王国文明推向高峰,确立今日中国核心腹地。郑武公、郑庄公在这里征伐拓疆,富商强国,成为 “春秋小霸”。韩哀侯在这里变法图强,使韩国成为“战国七雄”。登封人陈胜一声“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召唤,使天下反秦力量揭竿而起。刘邦与项羽多年鏖战于此,荥阳战罢,鸿沟再决,刘邦终于在这里定鼎开启大汉江山。曹操在官渡以两万兵马巧袭袁绍十万精兵,打下独霸北方基础,形成三国鼎立之局。李世民常年与做郑州刺史的父亲生活于此,率军先战窦建德于牛口峪谱写中国战争史上围点打援的著名战例,再得少林寺僧兵相助打开洛阳门户,奠定唐王朝基业。岳飞在这里大战金兀术,鼓舞全国抗金士气。史可法在这里树立报国之志,成就舍生取义的英名。郑州为政治家们成就大业创造了舞台,政治家们也分外眷恋这方终生难忘的故土。在郑州多姿多彩的山山水水间,如今仍分布着郑国、韩国、魏国、北周、北宋君王们的宏大陵墓,长眠着郑桓公、郑武公、郑庄公、韩哀侯、梁惠王、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等数十位叱咤风云的历史名君,在他们的陵墓周边,陪伴安葬着子产、列子、苏秦、纪信、桑弘羊、嵇含、潘安、杜甫、裴度、刘禹锡、李商隐、赵普、曹彬、高怀德、包拯、杨延昭、寇准、蔡齐、王彦章、欧阳修、王德用、李诫、王博文、吕公著、曾公亮、高拱等近千位重臣宗亲。他们哪一个都如雷贯耳,哪一个都充满传奇,哪一个都气贯长虹,哪一个都故事篇篇。这些故事无不闪耀着中华文明的辉煌,无不张扬着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家国情怀,千年过后,依然在中华大地的天空回荡,成为鼓舞我们前行的精神力量。

双槐树遗址出土的文物

  作者:阎铁成 摄影: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李焱

 

编辑:王淑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