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郑中心”的文化底色 大型系列报道之十九:书韵飘香的文脉相继

2020-05-18 07:13:54来源:中原网
字号  

  郑州文庙——浸润商王城的儒家文脉 

  核心提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本报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书韵飘香的文脉相继》。

郑州日报版面

郑州日报版面

郑州晚报版面

  4500年前,有颗饱满的柏树种子落到嵩山的山坳里。

  嵩月来照,年复一年,少室山的晨曦洒过春夏秋冬。

  皮沁千年雪,叶留万古风。2000多年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登临嵩山加封中岳后,“先入为主”“将错就错”成就了“将军柏”的美名,“三大将军”的故事在民间代代传诵,折射出独特的中国式智慧。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的知识、见识、学识,决定他认识事物的水平,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在几乎什么都可以代劳的今天,唯有读书学习不可替代。在一切似乎都可以碎片化的当下,唯有文化基因不能改变。

  青葱古柏,历经劫难,雄强坚韧,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方书院;生机勃发的“孔子文化圈”让学院风尚在全球播撒。延续千年的文脉让我们有幸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风景。愿琅琅读书声,响在山谷,奏在城市,鸣在天地之中,直抵每一个郑州人的心里。

  

  

  古老的嵩阳书院,又见儒雅书生,再闻琅琅书声

  郑州文庙

  浸润商王城的儒家文脉

  郑州市区内最有书卷气的历史遗迹,无疑是位于东大街上的郑州文庙。

  “文庙是孔子思想文化的象征和寄托。孔子先祖是殷商贵族后裔,他逝世前,曾对弟子子贡说,自己是殷商人。郑州文庙正建在商代都城里,于孔子而言,堪称奇妙的回归。”郑州市商城遗址保护管理处主任马玉鹏说,因为孔子才诞生了儒学兴建了文庙,因为孔子的教学思想和理念,才有了“庙学合一”的文庙根脉。又因普设文庙传播儒学,才为中国封建社会文明奠定了文化基础。孔子和儒家学派影响至今,形成了在世界上有鲜明特色,又生机勃发的“孔子文化圈”。

  据了解,在中国以及朝鲜、日本、越南、印尼、新加坡、美国等国家,至今保存有2000多座文庙。

  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的郑州文庙,是中国现存第二古老的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内有碑文、记文24篇,绝大多数都是历代原址重修的记录。

  不变的地理位置,不断的历史文脉。2005年10月,修复一新的文庙在全国率先恢复“前庙后学”的传统办学模式。沉寂百年之后,这里又响起经典诵读声。

  尊祀孔子是文庙主要功能所在,现代社会赋予其新意。2006年9月28日,郑州文庙举办了首届祭孔大典。

  “祭孔大典已连续举办13届,还有多次举办的成童礼、成人礼、敬师礼,以及入学新生文庙‘第一节课’等活动,让郑州文庙成为一座‘活态’的文物,大大提高了文庙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马玉鹏说。

  嵩阳书院

  教育史上的璀璨明珠

  嵩山地区自古就是儒家学派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有嵩阳书院、颍谷书院、少室书院、南城书院、存古书院,其中最显赫的当属嵩阳书院。2010年8月,嵩阳书院作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古代书院是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从唐朝中期开始至晚清教育改制,书院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教学组织延续了1000多年。

  嵩阳书院是宋代理学的发源地,与河南商丘应天书院、湖南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一位位光耀史册的名人,曾在嵩阳书院讲学。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第9卷至21卷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二程”以“身心之学”确立了宋代理学的洛学,他们在嵩阳书院讲学10余年,留下了程门立雪、如坐春风、爱民如伤、双凤齐鸣等历史典故。名儒景冬,曾就读于嵩阳书院,中进士后,曾九任御史。康熙辛卯年,全省在开封选拔举人,录取名额一县不足一人,但登封就中了五个。

  清代末年,废除科举制度,设立学堂,经历千余年的书院教育走完了科举历程,但是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载入史册。

  “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道的信仰必须建立在知识追求的基础之上。所以,书院自设立之初,就成为儒家学者探讨高深学问的地方,使书院教育有鲜明的文化性和民族性。它以研究和传播经典文化为己任,教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充分体现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刚毅诚信、博厚悠远、仁爱通和的精神。”知名学者、作家程韬光说,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创新,书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价值取向:价值关怀与知识追求的统一,这对当今社会有巨大的启示和积极意义。

  2009年,郑州大学嵩阳书院开学典礼上,《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河南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精彩报告振聋发聩。沉寂了百余年的嵩阳书院迎来了一个个青春矫健的身姿,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古老的书院焕发出新的青春,“华夏第一柏”正在见证讲述新时代传道、授业、解惑的问学故事。

  书韵不绝

  让墨香流淌在心中

  无论是闹中取静的郑州文庙,还是隐匿在深山之中的嵩阳书院,它们延续了一个地方的文脉,提振了一个地方的文运,隔着上千年的光阴,依然能感受到昔日群贤毕至、人文蔚起的文化余音。

  顺着商城遗址那段沧桑的土筑城墙,来到一条长千米、宽七米的小街——书院街。这条小街之所以在郑州享有盛名,是因为这里诞生了天中书院(一说为中天书院),并由此发源了郑州的现代中学教育。

  天中书院由明代崇祯十年(1637年)任郑州知州的鲁世任创办,建成后与嵩阳书院建立了教学交流,河南境内的学子,尤其是郑州周边县乡的学子,纷纷来到这里求学。学生多时达千余人,院舍又在路北扩建。

  历史的烟尘模糊了很多痕迹,天中书院起起落落。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时任郑州知州的安尔恭,在郑州文庙西侧创建了东里书院,再次吸引了中原地区的读书人前去求学。又过去100多年,新到任的知州王成德见东里书院的房屋破损严重,将其迁至小纸坊街与天中书院合并,并改街名“书院街”。自清至民国,郑州的公办、私立中学堂,均选址在此。

  文化教育是根本大计。无论时局如何,郑州这片土地上从未忽视过这一点,郑州人崇文尚学之风从未改变。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 11月8日,时任市长宋致和就率先成立了郑州市人民文化教育馆,这在全国的城市中也少见。

  时代开启新的篇章,书院街不断上演的更名、合并、迁出、留守、演变的故事,正是郑州文教一脉承续、绵延不绝的最好明证。现如今,堪称“学子街”的地方遍布郑州大街小巷。学校、图书馆、书店,这些延续城市文脉的载体,让人们与另外的生活方式相遇。这里是可以栖息的心灵港湾,知识、见识、智慧和艺术汇聚成诱人的书香;这里是城市的一个梦,承载着与另一个世界的出口。

  2020年4月16日,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徐立毅在调研商代王城遗址规划建设工作时指出,文化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郑州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最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商代王城遗址,这一遗址位于中心城区,保护好、利用好这一遗址,对于延续郑州城市文脉、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历史纵深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郑州文庙、书院街均为商代王城遗址内的核心片区。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流传千古的名联彰显着中国书院文化的风骨。如果时间有光芒,它一定闪耀在读书学习中。时代浪潮奔涌涨落,唯有书香墨气沉淀的生命底色,才能让心中的诗和远方如松似柏般傲然挺立。

  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文 马健 图

编辑:徐珂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