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歌舞剧院原创舞剧《水月洛神》
2000多年前西汉张骞奉命出使西域,源远流长的中原文化伴随着悠悠驼铃远播至中亚、西亚甚至地中海各国;唐代温庭筠在《送渤海王子归本国》中也用“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盛勋归旧国,佳句在中华”这样的诗句描绘中原文化的无穷魅力。
智慧如张骞、才情如温庭筠一定也难以想象,多年后的中原腹地郑州,凭借更为多元的载体、更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将“郑州”这座城市更有温度地烙印到更远的地方、更多人心中,绘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出彩画卷。郑报全媒体记者 左丽慧/文 李焱/图
走出去,从“天地之中”到地球另一端
无论是彩陶之路、“丝绸之路”抑或是郑和七下西洋,文化的交流和随之带来的融合、发展始终是人类前进的动力。地处中原腹地的郑州,长期处于华夏文明交流的十字要冲,自古就有着“天地之中”的豪气与包容。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西方油画、交响乐、歌剧等艺术潮涌而来,郑州人则在博采众长后,将文化的自豪与自信体现得更加充分。
2000年10月,郑州市曲剧团根据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改编成大型现代曲剧《榆书古宅》搬上舞台,并于2002年8月应邀赴美国洛杉矶、格林耐尔、圣保罗、圣路易斯等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河南乃至全国地方戏首次登上美国舞台,这座郑州文化之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2006年1月,“文化河南·2006魅力东方——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在著名的音乐圣殿维也纳金色大厅拉开大幕。《大河情思》《闹花灯》等富有河南文化特色的音乐旋律第一次在世界音乐之都、国际音乐圣殿上响起;2006年2月起,郑州歌舞剧院原创舞剧《风中少林》《水月洛神》,先后赴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以及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等国演出……
“国家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部署。”郑州歌舞剧院院长孙书杰表示,郑州歌舞剧院精心组织创作编排了一台台以民族舞蹈、少林武术、民族乐器为主,能够彰显中原文化特色、中国民族艺术魅力的综艺晚会节目,从2014年初至今,先后出访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等40多个国家。
郑州文化浓缩在一台精心编排的综合晚会中,惊艳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观众,2000年后的“中原文化使者”再次到访“丝路”各国,更是受到当地的如潮好评,受到了我驻外使领馆、外交部、文化部等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赞扬。
除了极具中原特色的文化产品,动漫、电影等郑州本土文化的代表作也频频在国际舞台亮相:本土动漫公司“约克动漫”长期致力于向海外市场推广蕴含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郑州文化元素的动漫产品,文化出口业务辐射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23个国家和地区;郑州本土电影《念书的孩子》在第九届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上,跨越语言和国界的障碍,唤起了现场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在22个国家参评的389部影片中,以动人的故事深深吸引和打动了电影节上的15位评委,并最终全票通过了“最佳电影奖”和“最佳演员奖”……
从“天地之中”到地球的另一端,郑州文化的触角更加舒展而轻盈,郑州的城市文化形象在世界的舞台上也更加多元而丰富。
乘风起,迎着世界的目光
正如《巴黎圣母院》之于法国巴黎;百老汇音乐剧《猫》之于美国纽约——优秀的文化形象与品牌对一座城市的影响力,有着无法估量的巨大价值。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横空出世,不仅在中国更是在世界掀起了一股“少林武术”的热潮,嵩山少林自此成为世界级文旅热点。
2008年郑州歌舞剧院的原创舞剧在新加坡演出期间,狮城掀起了一股“郑州风”。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观看演出后坦承:新加坡还没有进行过这样的演出,更多的观众通过这次演出加深了对郑州这个城市的了解和喜爱,对河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看过郑州舞蹈、音乐等方面的文艺作品后,南澳洲立法委员会副主席托尼提出,这些作品让澳大利亚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河南。“这对两省洲今后的合作交流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东方文化的神秘历来为西方追捧,但由于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其真正内涵不为西方所熟知,西方人对中国舞台艺术的了解仍停留在‘中国Opera’的层面,对‘China’的认识也更多停留在‘中国功夫’的浅层次认知。”托尼认为,随着郑州的文艺作品不断出现在世界各大城市窗口,西方观众不再一味关注中国功夫,而是对这些艺术载体背后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精神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赞赏。
此外,开播已25年的戏曲栏目《梨园春》频频亮相俄罗斯、加拿大多伦多等海外市场,《武林风》的海外征团把中原力量传播至新的高度,河南豫剧《程婴救孤》更是三次赴美演出,将忠义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些中原艺术的感召下,不断有团体和个人向着郑州的方向迈进:黄帝故里新郑,不断有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黄河岸边的炎黄二帝雕像前,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口音的游人;少林寺山门前,时常可见不同肤色的“洋弟子”在苦练中国少林武术;连续多年举办的嵩山论坛汇集全球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齐聚郑州,共话人类文明的交流互鉴……
2019年10月,第十二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移师郑州,126名来自五大洲的青少年齐聚绿城,这为世界了解魅力郑州、文明郑州又打开了一扇窗口——一个不断开放、包容的郑州,就这样迎着世界的目光,不断梳理着、完善着自己,又不断吸引着更多的目光,逆风飞扬。
再前行,以自信为不竭动力
在城市文化研究专家看来,一个城市完全可以依靠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自己特有的城市形象和城市文化,并据此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化平台”。幸运的是,郑州就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灿若繁星的历史遗存而赢在了“起跑线”上。
参天大树,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
5月7日举行的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上,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这样形容“文化自信”的力量:文化自信是一种底气,而这份底气是开拓未来的勇气,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当前,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共同发函支持了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西安9座城市开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其中郑州的战略定位是:国际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中心、国家极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国家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与其他中心城市相比,郑州最具特色的就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
“郑州地区是华夏历史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地区。从华夏文明产生到近现代的完整历程,在郑州地区都有完整的印迹,有时间轴线连续不断的各类遗址做实证。”郑州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郑州人一定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并用这种自信不断创造出新的奇迹。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曾说,各拿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朋友间交流思想,那我们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来自郑州的“苹果”,和世界各地的每一座城市都不一样,咬一口这汁多鲜美的苹果,每一个人也会尝到与众不同的“郑州味”,而结果子的这棵苹果树,必将在肥沃土壤的滋养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