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及“兴文化”时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史谓“天地之中”,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八大古都之一。“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开启了郑州发展的“黄河时代”,为用好这些文化资源,用好这些“兴文化”的宝库与富矿,让郑州文化“立”起来“活”起来,更好地为加快打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提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为国家中心城市培“根”铸“魂”,本报推出【“郑中心”的文化底色】大型系列报道。今天刊发《跨越时空的商代王城》。
商都遗址公园环境优美,历史厚重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春日里的商都遗址公园美不胜收,满天星、鸢尾、猬实,各有各的美,健身的人们穿梭其中,老、中、青、少,或三五成群,或独行不羁,三人举鼎与青铜模范雕塑旁有人练起飞镖,玄鸟广场上杨氏太极与陈氏太极平分秋色,一旁姊妹花的健身操也毫无违合,《刻字先生吕文远》的桌前,七岁半的王一佳,大声读着英语……
一年的等待,终于等到如约绽放,这是春风送来的一场豪华盛宴;千年的等待,从“天地之中”申遗成功到入列国家中心城市,这是时代的春风送给千万郑州人的一份文明大礼。
郑州是一座不事张扬的城市,在当今中国2129座城市中,尽管郑州建城史最悠久,但人们对其却知之甚少,让我们在无法割舍的地缘情绪中,寻找过去,链接历史,创造现在。
中心城区沿用3600年是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孤例
作为商都遗址公园的一景,一组铜像一直被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瞻仰、合影。韩维周、安金槐、邹衡,这是值得郑州人世代铭记的三个名字。
1950年,郑州南学街小学教师韩维周上完一周的课到城外踏秋,在二里岗,他被脚下踢出的陶片所吸引,俯身拾起仔细端详,心中为之一震,连忙在周边又搜寻了一些,随后送往文物部门。
如果说,是韩维周的无意发现开启了“二里岗文化”这一幕令中华文明史重写的大戏,那用科学的考古手段把郑州商城遗址发掘出来的安金槐先生,在抢救珍贵文物、再现3600年前中国社会的辉煌盛景上功不可没。而最终,给商城遗址盖棺论定的,则是邹衡先生,他用缜密的考证方法揭示出其“商代早期150余年首都”的性质。
“学术界对于郑州是不是商城起初有争论,两种观点相持不下,难分伯仲,进行了长达22年的论争。后来,偃师商城的发现,使得赞同郑州商城是商汤亳都的人越来越多,郑州商城是商汤所建的第一个国都——亳都的观点逐渐成立。”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著名考古学家李伯谦说,从仲丁隞都到成汤亳都,见证着3600多年荣耀和辉煌的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商代前期都城,是郑州入列全国八大古都的重要支撑。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郑州商城自建成便为人们代代沿用,三千六百余载,人脉不息,城址不移,至今仍为繁华大都,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史中的孤例。
“若自宋都东京说开封,自南宋都说杭州,自元大都说北京,那是千年余韵;周文王、武王在西安建丰、镐二京,周平王公元770年迁都洛阳,孙权自镇江移治南京,都城的时间也就2000多年;安阳为殷墟,建都时间则为3000多年。相较而言,3600岁高龄的郑州,入道晚,岁数大,可谓‘少年老城’。”作家赵富海说。
后生可畏,意气风发不惧“少年贫”,近年来郑州一直坚持新发展理念,在传承保护好、开发利用好历史文化遗存上下足功夫。尤其是不断优化中的商代王城遗址城市设计方案,正在尝试以多元文化为切入点,在时空转换的体验中,让古都新生,真正链接起这个城市的社会与生活。
商都遗址公园一景
逆向思维“母体文化”,形成多色彩文化谱系
在郑州百姓的心里,郑州之所以叫商城,就是有商代城墙的缘故,古汉语里,“城”也特指“城墙”。
“城墙就是我的童年记忆,我10岁之前都是住在城墙附近,经常和小伙伴们跑到城墙上去玩,摘核桃,上蹿下跳,城墙就是我们的游乐场。”自媒体公众号“郑说”创始人郑子蒙说,也许商代距离现在太过久远,郑州人对商城的印象,主要集中在“城墙”上,以及在城墙里面发掘出的重要历史文物,比如标志着郑州作为都城而存在的杜岭方鼎。
“城墙是郑州这座城市的童年记忆,但由于太过古老,就如人们对童年记忆不深一样,很多人对郑州的古都定位,也同样感受不深。许多人(包括本地人)对郑州的历史还存在偏见,认为郑州就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做省会前一直就是县城,让人不免唏嘘。”作为关注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城市记录者,郑子蒙希望,商代王城遗址的建设能让像夕阳楼这样的历史标志性建筑,都能一一复建复原,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能切身感受到郑州的丰厚内涵,借此重拾城市之根。
“豫游纪”创始人高公璞认为,城市的千姿百态都与文化相关,不妨逆向思维“母体文化”,郑州曾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提供了基础能量和基础价值,现在到了回归的最好时机,充分发挥郑州城市的独特文化和个性取众所长,让郑州成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交会的中心,成为没有边界和限制的中国文化体验场,并通过创意将其真正融入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中去。
春日里的商都遗址公园美不胜收
兼收并蓄让古老文明再度花开
“郑州商城是人类城市发展史的活化石,是城市文明发展的里程碑,是展示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的博物馆,是刚刚打开尚未被完全认知的历史宝库。”郑州中华之源与嵩山文明研究会副会长阎铁成给出如是评价,其实,作为历史文化学者,他的目光不仅仅停留在这里。
“中华文明15000年前开始孕育,5000年前开始形成。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由游牧穴居到聚落城池,由农业形成到行业分工,由城邦国家到一统王朝,郑州是完整经历并参与创造这一进程的地区。”阎铁成如数家珍,开创最早版筑城池的西山古城开启了中国城垣建筑规制的先河,是迄今发现的中国北方年代最早的城池,成为中华文明发轫的坐标;奠定宫殿建筑格局的古城寨城池,是已知中国4000年以前古城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城池,更为人们寻求黄帝部落带来希冀;代表王朝时代的王城岗遗址禹都阳城,让城邦时代的厮杀终以强者的胜出而结束,中国第一个一统王朝夏从这里立国起步,更添郑州之城中立天下的气魄;还有揭示了商灭夏历史更替的望京楼城址,对于探讨夏灭商兴的年代和中国早期城池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郑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83处,数量位居全国城市三甲,郑州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有9处12项,是全国数量最多的城市之一。”
谈及如何让众多遗产相互联动起来,更好地讲好郑州故事,阎铁成认为,在由氏族社会向国家文明转变的关键时刻,郑州以包罗万象的开放胸襟兼收并蓄,从祖国大地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中脱颖而出,擎起“邦国共主”的大旗,奠定中华文明“一统天下”的基石。在现代中国,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像郑州这样不间断地保存中华文明一万年来各个时代的遗址。现在的郑州依然可以通过建立从氏族部落时代到王国时代的系列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中华文明如何在郑州奠基、如何从郑州起步的恢宏历史场景。
“大禹是治水英雄,妇孺皆知,大禹治水其中就有黄河,可以把我们几千年的治黄连起来,商代都城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可以与我们今天的商贸都市连起来。”
著名历史学家严文明提出的“重瓣花朵”理论,形象地揭示出中原这个“花心”在文化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强调这是中华文化连续发展而从未中断的重要原因。正如“三重结构是一个整体,就像一朵花,花心和花瓣是不能分离的”那样,千年之前,居中的地理位置,让郑州得以吸收各个地方文化的优点,也对各个文化产生影响,21世纪的今天,凭借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大机遇,已经国际化的郑州,历经风雨沧桑依然生机勃勃的郑州,必将再次以开放多元的城市态度,广博深厚的文化母体意识,孕育成长出新的“花心”,甜蜜世人,持续展现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力量。
郑报全媒体记者 孙新锋 苏瑜 文 马健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