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公园在身边 幸福在心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为郑州增添绿色魅力

2019-10-25 11:53:06来源:中原网
字号  

  

  

 
市民徜徉在人民公园绿色廊道中

  

 
塔湾西街小游园
 
常西湖风光旖旎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行动,作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让郑州这个龙头高高扬起来”新要求的重要举措,对标创建,增绿量、强管理、补短板、创特色,实现中心城区年增绿地超800万平方米。目前,我市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47项考核指标中,大部分指标均已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绿道建设、公园体系、生态修复、城市管理等方面形成了独特风格和生态特色。

  从风沙城到绿城,是新中国郑州艰苦卓绝的开端;从绿城到园林城,是新世纪郑州矢志不移的跨越;从园林城到生态园林城,是新时代郑州砥砺奋进的追求。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的郑州,将全面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公园城市理念,朝着公园郑州、绿色郑州、品质郑州、生态郑州、美丽郑州的目标逐梦前行,通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各项任务的落实,努力实现城市品位有新展现、城市品质有新提升、城市品牌有新形象,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为郑州发展增添更多绿色魅力。

  北龙湖湿地公园成“网红”打卡地,碧沙岗公园拆围透绿获市民点赞,家门口微公园备受青睐,地铁沿线小游园犹如绿珠,郑州CCD绿雕花带美不胜收……我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利好不断释放,市民生态获得感和幸福感充溢心间。

  郑报全媒体记者 裴其娟/文 马健 丁友明 王秀清/图

  绿道建设 一抹亮丽的风景线

  在郑州,绿道已成为一种别样的风景。2012年以来,我市对标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郑州特色”,以“大生态、大环保、大格局、大统筹”为发展思路,先后编制《郑州都市区绿道系统规划》《郑州市绿道连通提质规划》,按照“一带两区、环廊交织、蓝脉绿网、绿核镶嵌”的绿地系统结构,以生态廊道建设为引领,在市区8条铁路沿线、11条河渠两岸、10条快速通道和三环路、四环路以及向外放射的31条道路上,建成全长3588公里的生态廊道;以市树法桐为主基调,建成全长2330公里的林荫路,形成“晴天不晒太阳,小雨不湿衣裳”的绿化景观。这些生态廊道和林荫路纵横交织,构建了遍布全市的绿色慢行系统和绿道网络系统。今年上半年,郑州市作为北方唯一城市,与上海、杭州、广州等6个南方城市一起,在绿道建设工作方面被中宣部重点宣传。

  拆围透绿 公园城市渐行渐近

  目前的碧沙岗园景与街景融为一体。“视觉更敞亮了,可以更好欣赏公园美景,心情也比以前更好了。”市民欣喜地描述公园拆围透绿带来的感受。

  今年3月起,我市以碧沙岗、人民公园、紫荆山三大公园为试点开展拆围透绿工程,将公园向城市道路延伸,将人行道配置到绿地内,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沿街风景线,深刻践行了公园城市的理念。

  近5年来,我市按照中心城区老城区每15平方公里、新城区每10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一个面积150亩以上公园标准,建成了50多个综合性公园;在城市东南西北4个区域,形成了以4个千亩以上公园为核心的“城市绿心”;在城市外围,依托现有地形地貌、生态片林、水系湿地、文化遗址等生态人文资源,规划了43个万亩郊野公园和85处生态保遗公园,现已建成郊野公园5个、生态保遗公园11个,成为全国率先利用文物保护用地建设公园的城市。

  2018年,我市利用国有收储的零星土地,实行“拆迁出的10亩以下地块全部用于绿地建设”的政策,启动800个公园、微公园、小游园建设,基本形成了“大小互补、均衡分布”的公园体系。其中,郑东新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30.9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8%,打造成“公园中建城市”的郑州样本。

  持续增绿,使城市绿色“家底”不断殷实。截至2018年底,全市建成区已建成绿地19495万平方米,绿地率达35.84%,绿化覆盖率达40.8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平方米。

  生态修复 荒废之地变公园

  40多年前风沙遮目的邙岭,如今是人文气息浓厚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南四环大学路口的南环公园,此前是30米深的废弃窑坑;千年贾鲁河,一度废弃百年,经过近3年的修复,“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观初现……

  近年来,我市将园林绿化与城市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深度融合,大力开展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程,先后对东风渠、熊儿河等11条河流进行疏浚改造,在市区建成全长296.5公里的滨河生态长廊。特别是2017年启动的贾鲁河生态修复工程,按照“生态驳岸、生态群落、生态海绵、生态建筑”的治河理念,对流经郑州的96公里河道进行生态修复,新增绿地2095万平方米。

  郑州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城市因铁路而兴盛。从2013年开始,我市开展铁路沿线环境整治,实施城市修补。2018年10月,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郑州特色”的原则,全面启动五项综合整治工程,对全市铁路沿线、过境干线、生态廊道、高速互通立交及出入口实施绿化综合整治,共完成建筑征收拆迁175万平方米,新建绿地3945万平方米,建成以郑东新区高铁公园、管城区陇秀公园等为代表的铁路沿线公园。

  管理创新 背街小巷颜值升

  伊河路上小游园“金桂飘香园”,绿树鲜花、休闲座椅为行人带来美的享受;协作路桐柏路口东南角“口袋公园”,乔灌草花、山、水、廊架等公园设施应有尽有……

  这两条路只是我市深化“路长制”推进市容市貌大提升中打造的众多“网红”路之一。2018年以来,经六路、兴华街、清真寺街、塔湾西街……一大批街区颜值提升,散发出优雅的气质。

  按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精神,我市全面实施“路长制”管理模式,使交通、交管、环卫、市政、执法、市场监管等城市管理的诸多环节,在各级路长这里形成工作闭环,成为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有效载体。

  目前,全市城区及城乡接合部103个乡(镇)办所辖3222条(段)道路建立了“路长制”,并向新密、荥阳、中牟等县(市)延伸。

  经过近一年运行,“1234”管理模式、“路长吹哨,全员报到”的高效联动机制正逐步形成。 “1234”即“一长”(责任路长)、“两员”(巡查员和监督员)、“三会”(党员议事会、商户联合会和部门协调会)、“四包”(包卫生、包秩序、包绿化、包立面等门前四包);“路长吹哨,全员报到”联动机制即由各级路长、巡查员、监督员组成“路队”,由路长统筹协调交警、城管、市场监管人员开展辖区城市管理工作。

  “路长制”推行以来,市区近千条大街小巷面貌有了新提升和新变化。今年初,住建部将我市“路长制”工作作为城市精细化管理样本,进行了专题调研;6月27日,住建部在我市召开城市管理工作培训会,我市就“路长制”管理模式在会上进行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