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指挥调度,做好组织保障,郑州交警一直在路上 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玉东 图
志愿者在进行礼仪培训 郑报全媒体记者 丁友明 图
点赞郑州
9月8日至16日,郑州,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盛宴上演。
大河之南,九州之中,东南西北,56个民族的兄弟姐妹们齐聚中原大地,畅叙手足之情,共话民族赞歌。青春热情的志愿者,如郑州之绿,春风拂面;不辞辛劳的工作人员,如嵩山之石,质朴厚重。
每个人都如一条条奔腾不息的小溪,用辛劳,用汗水,汇聚起郑州、河南一个大写的“中”字。 郑报全媒体记者 王战龙
话郑州变化 越来越有国际范
“郑州变化真大,环境更好了,经济更发达了,加入了‘万亿俱乐部’。”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市民热情友好的态度,让甘肃代表团联络员闫长武欣喜又惊讶。
全市GDP突破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0万元、常住人口突破千万人……盛会聚焦了人们的目光,让“天地之中”的郑州走向了舞台中央:鳞次栉比的高楼,亭亭如盖的绿树,玉链绕城的桥路,勾勒出郑州全新的模样。
“每次回到家乡都能感受到郑州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高楼越来越多了,大街小巷越来越干净了,还更能够感受到家乡人民的精神面貌越来越意气风发。我为河南、郑州的飞速发展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作为郑州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海霞对郑州的巨变有着切身感受。
同样作为郑州人,央视资深体育记者李武军也有着别样的感受。漫步在郑州街头,拆墙透绿的公园与城市融合交汇,纵横交错的大街小巷芳草吐绿,整洁明净的路面井然有序。特别是主干道上全国民族运动会海报,“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的大团结,你我的运动会”等营造的浓浓氛围,让李武军忍不住用手机拍摄了一段视频,发给了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李志友频频点赞郑州:“道路整洁环境优美,走在郑州的大街小巷,就像走在花园里一样。”
“之前来过郑州很多次,每一次来到郑州都会看到新的变化。”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民族大联欢总导演董雪海说,“大玉米”、二七塔等城市地标的夜景璀璨夺目,郑州已经称得上一个具有国际范的时尚之都。
来自英国的司徒建国,4年前曾经来过河南,这次他以记者的身份故地重游。“我要把我看到的变化通过视频传出去,让全世界看到美丽的郑州、厚重河南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认识郑州,了解河南,爱上中原这片神奇的土地。”司徒建国说。
话志愿者 郑州不仅城市美,人更美
闭幕式上,运动员代表手捧鲜花缓缓走向志愿者代表,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也让盛会的幕后者走上了前台。
此次盛会共招募赛会志愿者7000名,城市志愿者4万余名,日均10万名志愿者穿梭在场馆、宾馆、大街小巷,成为流动在这座城市熠熠生辉的星河。
“从上车出发开始到活动结束返回驻地,志愿者们全程无缝对接。”参与了4届民族运动会的湖南代表团成员丁亚波说,“我在街上问路,大家非常热情,讲得特别仔细。河南人民都在为民族运动会努力。”
“对郑州印象非常好。看到好多穿着红马甲、戴着小红帽的志愿者。真的很棒,他们也真的好辛苦!”福建代表团的感受更加直接。
57岁的四川代表队运动员牛红评说:“我是第一次来到中原,中原人太热情了,精气神儿十足。我和队员刚到郑州时就小转了一下,当时出租车司机拉着我们沿着金水路附近转了一圈,一路上给我们讲了郑州的文化、城市的地标,还给我们介绍郑州的小吃,非常友好。几天下来,每到一处,我们都能感受到大家的热情。”
参加高脚竞速比赛的畲族小伙儿雷王兵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郑州,处处都被郑州人民的热情包围。郑州不仅城市美,人更美。”青海省代表团秘书长圈启章说,来到郑州,让他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他十分感谢郑州人民的热情接待。
话服务接待 胜过家的温暖
当广东代表团比赛结束回到酒店,接待组的工作人员会为运动员送上一份特别的祝贺,除了加油横幅,还送上了鲜花和掌声,祝贺他们凯旋。
晚饭时间,音乐忽然响起,酒店工作人员推着蛋糕进来,把当天过生日的运动员请上了舞台,给他们戴上了生日帽,齐唱生日快乐歌。龙舟运动员何彩容难掩内心激动:“第一次过这么隆重的生日,是在郑州,这将是我此生最美好的回忆。”
这样美好的场景每天都会在不同的酒店上演。
生日了,有人端着生日蛋糕,送上最温暖的祝福;天气转凉,有人准备好红糖姜茶,为运动员驱寒御暖;八九岁的运动员不太会洗衣服,有人将他们的衣服集中收集并清洗……酒店无微不至、贴心周到的服务暖到了每一个代表团成员的心里。
“这次是第一次来郑州,感觉郑州特别美,人也很热情。酒店的工作人员都特别用心,每次比赛完回去,就会看见床上用水果和小礼物摆成的一个心形,让人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广西代表团民族健身操参赛队员王勇说道。
土家族王静蕾走后发了她写的备忘录:“今天走了,警察学校负责我们日常起居吃喝拉撒的全体员工都在。出门的时候突然就特别难过,也不知道去了下一站会不会有这么疼我们的人。在郑州,你们对我们来说一定是独一无二的。”
“服务态度好,暖心周到,让我们有种到家的感觉。酒店服务,中,郑州人民,中,河南人民,中!”内蒙古的家人离开了,留下了252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话媒体接待 他们是郑州的一面镜子
作为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一个亮点,郑州开创了一个新的媒体接待模式,就是当地媒体服务外地媒体。
“作为一个有着17年工作经历的体育新闻记者和主持人,印象更为深刻的是细节处体现出郑州办赛的能力和水平,郑州已具备举办大型国际赛事的水平和能力。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当地媒体同仁来服务外来媒体同行,真的要给这个举措和‘郑州模式’点个大大的赞!”央视记者魏晓南说。
她认为,同行之间最懂得对方的需求,沟通起来非常顺畅,提供的帮助很贴心,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这些当地的同行对郑州有着最深的了解,又有着作为媒体人的专业优势,他们又成为我们了解郑州的一面镜子,是一个个宣传郑州、宣传赛事的义务宣传员和移动平台。
魏晓南被一位服务她的郑州媒体同行的一句话感动得热泪盈眶。“之前睡觉一般在晚上11点,早上手机铃声叫醒是7点,响了几遍还起不来。‘现在晚上发微信提供素材,准备第二天给你们采访提供便利到凌晨2点,早上6点不用叫都醒了,睡不着,就想着第二天给你们提供发稿最好的便利,使民族运动会和民族大团结的宣传传播得更广’。”
央视资深体育记者李武军是郑州新密人,给老家郑州点了个大大的赞:“本届全国民族运动会,规格高、组织好,被我们媒体人称为是‘河南的奥运会’。对外充分展示了郑州及河南新的形象,也为郑州及河南积累了办大型赛事的宝贵经验。我觉得,无论场馆条件还是组织水平,郑州已具备办更大型赛事的能力和条件。作为郑州人,我由衷地为家乡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