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沿习之路|东线·安吉 美丽余村的生态“换颜术”

2019-07-14 19:43:31来源:中原网
字号  

  ▲沿习之路东线团队到达浙江安吉余村

  请点击观看视频

▲郑州日报截图

▲郑州日报截图

▲郑州晚报截图

  

沿习之路东线团队在安吉余村.JPG

  ▲沿习之路东线团队到达安吉余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JPG

  余村,地处竹乡浙江安吉天荒坪镇西侧,村民280户、千余人,村内群山环抱、竹海连绵、流水潺潺。近观,绿意盎然;远观,美若画卷。

  7月8日9点,“沿习之路——我和我的祖国”国家极点寻访东线报道团队抵达余村,驱车而过,一栋栋红顶白墙别墅从眼前划过,笔直的中心路干净整洁、家家户户门前夏花灿烂,居民脸上洋溢着笑容和幸福。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的诞生地,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余村视察,首次提出了这一科学论断。十四年来,余村上下围绕“两山”理论重要思想,将生态文明融入到全村发展规划、经济建设、环境保护、精神文明等各项中心工作之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定绿色发展之路,从此,在美丽乡村、跨越发展的康庄大道上大步流星、奔轶绝尘。

  

Good luck小道,走过的都有好运气.JPG

  ▲Good luck小道,走过的都有好运气

  回望来时路,从开矿办厂的“卖石头”到发展旅游的“卖风景”,从环境污染的生态“负翁”到绿水青山的“富翁”,从靠石吃饭的“传统农民”到自主创业的“全能农民”,开拓进取、勇毅担当的余村人在抉择的十字路口,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坚持生态和经济两手抓,破茧重生,凤凰涅槃,才有了今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余村。

  事实证明,余村走的路是正确的,不仅留下了绿水青山,还把它变成了真正的“金山银山”。

  自醒:从“地下开挖”到“地上开花”

  将时光的指针拨回十几年前。

  “粉尘滚滚,满目疮痍。”余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用了八个字形容曾经的余村环境:因采石矿山体满目疮痍,常年村内烟尘漫天,溪水污浊,货车轰鸣,还有8名村民因事故丧命。

  

安吉余村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JPG

  ▲安吉余村村委会主任俞小平

  “那时全村至少一半以上家庭都有人在矿区务工,矿山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曾在矿山工作的余村村民潘春林回忆起上个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村中的情况,仍记忆犹新,余村靠山吃山,村中办有石灰窑、水泥厂,曾经红红火火的“石头经济”让余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度达到310万元,名列安吉县各村之首,但也因为开矿,村里常年灰尘笼罩,村民不敢开窗,无处晾衣,种的桃树不结果了,就连村里的千年银杏树都不开花了。

  钱袋子鼓了,就能幸福吗?牺牲环境换来经济发展,这代价值得吗?余村人走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2005年8月,“两山”理论的提出,为彷徨中的余村人注入了强心剂,也为余村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春林山庄老板潘春林.JPG

  ▲春林山庄老板潘春林

  拿着全部的3万元积蓄,潘春林借款60万元左右,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办农家乐春林山庄。如今,春林山庄已成为当地知名的连锁品牌,产业涉及旅游、住宿、饮食、交通运输等,年营业额达千万,“现在在余村当农民,不能只会种地,必须是全能农民,上得了山、下的了水,接得了客”。

  矿车司机胡加兴,从矿厂辞职后外出打工,干过出租车、小中巴,跑过蔬菜运输,在得知关停厂矿后,第一时间回到家乡办起河道漂流。如今,每年一到旺季,带动村民就业60余人,最高一天接待近3000人次。

  

青山环抱下的余村.JPG

  ▲青山环抱下的余村

  从靠山吃山的“地下开挖”,牺牲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余村付出的不止是环境的代价,还有生命的代价,到如今的发展生态旅游“地上开花”,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余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众志成城的信心,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这条路,我们走对了”,阳光下,风吹过,潘春林一脸幸福。

  

DSC_0455.JPG

  自觉:从口袋富到脑袋富,卖石头向卖风景

  如果说2005年之前,先后关掉两三个石灰窑是一种自我觉醒的体现,那么习近平留下“两山”理论后,余村很快关停所有矿山、水泥厂等污染企业,坚定不移大力提升人居环境、发展绿色项目便是一种自觉自愿的决心与信仰。

  嫁进余村已五年的陈婷目前在村委会工作。

  

共享电动自行车停车点.JPG

  ▲共享电动自行车停车点

  我们抵达余村后,在陈婷的陪同下对村容村貌进行参观。在矿山遗址处,陈婷随手捡起路边一个空瓶,一直拿在手里,直到遇到垃圾桶,“在余村,人人都是保洁员,不止是大人,连小孩子都知道垃圾不能乱扔。“

  “守护绿水青山,余村主要做了两方面工作,转变意识和产业转型。简单说,就是让村民从口袋富向脑袋富转变,经济从卖石头向卖风景转变。”俞小平说,以垃圾清理为例,2013年,余村率先推行垃圾不落地试点,实行“定点投放、定时收集”,一天清运两次,在收集过程中均做到“垃圾不暴露、转运不落地、沿途不渗漏、村容更整洁”,“这样一来,既可减少垃圾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使空气更清新,也可撤去村道两侧的垃圾桶,使村容村貌更美观,所以你在余村是基本看不到垃圾桶的。”

  

盛夏时节游人如织.JPG

  ▲盛夏时节游人如织

  在余村,也听不到鞭炮声。2017年11月,余村将“禁燃禁放”等内容增至村规民约,并通过上门宣传、农民信箱等方式广而告之。2018年至今,余村完全实现零燃放。如今村民家里有红白事,都是锣鼓代替,喜庆热闹不减半分,却环保安全。

  小到垃圾、鞭炮,大到项目建设,余村不打折扣地坚守生态红线,“任何项目入驻余村,都要先过环保这一关,我们严格执行生态环保制度,只要不够环保,这样的项目我们会果断拒绝。”

  

余村党群服务中心.JPG

  ▲余村党群服务中心

  如今,尝到绿色发展甜头的余村人,不仅不会再去追求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短期效益,还会主动保护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无论人居环境怎么改变,产业怎么发展,生态保护是首位。”就在这样的共识下,余村人自发参与、共同呵护、团结一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最持久的内动力,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余村警务站.JPG

  ▲余村警务站

  自强:从生态发展到全域发展

  44岁的李庆从宁波回到余村创业已经近3年,夫妻俩放弃曾经的百万年薪,回到故乡,李庆说“因为恋山、恋水、恋家乡”。

  李庆开的青之恋舍民宿很好找,门前一棵千年银杏树枝繁叶茂,古朴古韵,北欧风的设计装潢也让它在余村简约时尚,独具一格。从每一张桌布、每一根银杏枯枝插花,再到每一间客房的布置,李庆亲力亲为,追求完美,“这个店全部花费近300万,住宿价位从600多元到900多元不等,相比农家乐,民宿更像是升级版,追求的是一种生活态度、生活理念。”

  

特色民宿.JPG

  ▲特色民宿

  像青之恋舍这样的特色民宿,余村建成的、正在建设的有十余家。“我们正在引导农家乐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从主要吸引老年团、观光团,向互补性、差异性,可满足不同群体消费需求转变。”俞小平说。

  眼界决定高度。绿水青山间,余村人正在开展新一轮生态旅游产业布局:进一步放大“两山”品牌的经济社会效益,将业态延伸至教育培训、研学、文创等行业。“大力开展“旅游+”,旅游+体育,修建环村绿道;旅游+康养,打造康养项目,实现生态农产品地产地销;旅游+农业,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旅游+休闲,提升河道漂流等游客体验项目;旅游+研学,承接各类党政团队、教育团队的活动……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产生的效益却不同。”

  

DSC_0608.JPG

  ▲民宿

  如今,来到余村的各类游客越来越多,绿色,已成为余村发展的最强动能,全域,已成为余村发展的最新目标。数据统计,2018年,余村接待游客8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471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44688元。

  采访结束离开余村时,夕阳西下,远山幽静,河水潺潺,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几位老者坐在千年银杏树下,悠悠聊着琐事,惬意自在,调皮的孩子奔跑着嬉戏打闹,开心快乐。村口雕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巨石在雨水的冲洗下,更加耀眼鲜红。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行走在余村大地,感受到的是思想的磅礴之力,余村人将“两山”理论刻在了石碑上,更深深烙印在血肉里,由此抵达了一条乡村振兴发展的阳光大道,打造出“村强、民富、景美、人和”中国最美县域的“村庄样板”。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杨莹 薛璐 王翠 丁友明 朱昭宇 张艺天 吴绍超 蔡胜文 文/图

  

1.png

  

2.jpg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