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独家责任!赵明恩坚守乡镇62年 打造闻名全国的“竹林奇迹”

2019-07-01 07:57:18来源:中原网
字号  

    中原网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石闯 文/图) 在巩义市竹林镇,有一位老人,乡亲们都熟悉他。有人叫他“老赵”,有人称他“赵叔”,也有人尊他“赵爷爷”,但更多的人还是喊他“赵书记”。在他的带领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穷山村,变成了闻名全国的“竹林奇迹”。

    他就是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自从1957年7月起,他在基层干部的岗位上干了62年,由会计、秘书到副支书、支书。1994年11月撤村建镇后,他任镇委书记至今。沉甸甸的责任一扛25年,也成就了竹林老百姓的幸福生活。

    竹林成就了赵明恩,赵明恩也成就了竹林。有人问他,“赵书记,你都79岁了,为啥干劲还这么大?”他回答说,“是组织的信任、百姓的期望和未了的竹林梦鼓舞着我,继续干下去,为人民服务永不退休。”

     想的就一条:让老百姓吃饱穿暖

    1940年7月,赵明恩出生在巩县,是土生土长的竹林人。那时候,家贫,饥一顿饱一顿,全家6口人挤在一孔破窑洞里,冬天只能盖一床旧棉被。一直渴望读书的他9岁时终于走进学堂,但终因家里无力供养,上了三年半就辍了学。

    14岁起,他每天跟着大人们到百十里外的临汝县挑红薯片、红薯渣吃,还参加过郑洛铁路复线建设。

    1957年7月,他当上了大队会计,并接任大队秘书。那时,他没想到,一干就是一辈子。

    “从我当干部那天起,我想的就一条,要让竹林的老百姓吃饱穿暖,日子过好。那时候还不会说什么富裕。”他说,那些年“交通靠走,通讯靠吼”。1980年2月,不惑之年的赵明恩刚当村支书时,最头疼的是通知开会,那时村里没有座机电话,一个个生产队通知一圈就是大半天,口都说干了。

    “七天七夜的会”顶住单干风

    1983年新春过后,突如其来的新问题困扰着赵明恩。这一时间,全村5名支委中有3个去办了小厂,13个村民组长有8个在忙乎自己的企业,还有一些村民找到赵明恩,要求把村集体的3个小厂干脆分掉或承包给个人。

    这股“分风”把赵明恩“刮”得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那段时间,出现了一盘散沙,各干各的,各顾各的。”原来,他认为自己睡不着是感冒了,担点水出出汗就好了,结果来来回回担了两担水也不出汗,他才知道那不是感冒。

    之后,他去了河南省中医院检查,一检查血压,高压到200多、低压超过150。“在家休养的那段时间对我启发很大,看望我的人很多,拿什么的都有,其中还有拿钱的,最多的拿5块钱,那个时候支书补助才五块五。”他说,“为啥那么多人来看望,我想了想,就是这些年有点小厂、有点收入,给大家办了点实事。”

    1983年6月25日,围绕“今后走什么路才能脱贫致富”主题,竹林党员干部扩大会如期召开。“村里能先富起来的是三类人:党员、干部和退伍军人,合起来也就五六十人,其他2000多父老乡亲咋办?大多数底子薄、无门路的群众咋办?”赵明恩开门见山,把这个思量了无数遍的问题扔给大家讨论。

    这次会议一直开到7月1日,历时七天七夜,成为竹林彻底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转折点。“从那时起,竹林的生产热火朝天,主要就是人心齐”。

    “全县学竹林”举行万人大会

    道路确定了,方向明了,竹林人干事业的劲头更大了。竹林村在扶持个体发展的同时,筹集120万元,让新办的煤矿、耐火厂等三个项目同时动工。

    1985年秋,赵明恩带领村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就如何发展村办工业的问题,先走无锡、下常州、跨江阴、奔沙洲。赵明恩说,苏南发展乡镇企业的“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的精神,给了很大启发。

    外出,使竹林人开阔了眼界,改革,使村办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到1985年底,全村村办企业已发展到了7个,个体户近百家。从1983年至1986年,竹林村基本摆脱了持续已久的贫困生活,解决了温饱问题,开始向致富迈开步子。

    一个村民高兴地说,“天天白面馍、捞面条吃着,这样的好日子,过去地主老财也比不上。”赵明恩说,竹林村逐渐形成了“爱竹林、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的18个字的“竹林精神”,成为改革初期的一个典型。

    1987年5月,巩县县委在小关乡召开“全县学竹林”万人大会,那天赵明恩作了发言,“如今32年过去了,想起当初的大会场景,仍历历在目”。

    赵明恩说,他们多次提出,当党员要像党员,当干部要像干部。他又讲,当党员当干部,要为群众办事,能为群众办大事你就办点儿大事,能办小事你就办点小事。

    令他欣慰的是,多年来,村“两委”对群众没有做过任何摊派,反而给群众办了不少事。比如农业税,早就给群众免了,比如合作医疗、教育费用、有线电视费等,这一切统统都给免了,村干部尽量给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撤村建镇开创更美好前景

    1992年,是竹林大跨越大发展的一年。当年3月,《东方风来满眼春——邓小平同志在深圳纪实》在《深圳特区报》刊发,“一石激起千层浪”。

    当时,赵明恩正在美国考察,那是他第一次出国,在报摊上看到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报纸。“那时候没有手机,联系着不方便,我就和郑州的朋友约好,让村主任李书转去郑州,按照约定时间我们俩通话,很兴奋。”

    他访问了芝加哥、伯明翰、旧金山等10多个城市,对他的触动很大。“竹林大发展的机遇又来了,咱们要转变发展思路,抓住难得的机遇,让竹林的经济来一个大的飞跃。”

    他提出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要向高科技、高精尖产业发展,让产品冲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1992年,全村总产值达1.3亿元,比1991年翻了一番。

    1994年11月28日,竹林在原村的基础上,与周边3个村整合,设立竹林镇,成为当时全省唯一的一家由村变镇,由此开创更美好的前景。几乎与由村变镇同步,竹林顺利跻身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承担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试点项目。环境绿化美化、乡村卫生运动、小城镇空间规划布局……一系列眼花缭乱却功力扎实的新动作,变出了一个全新的竹林。

    1998年,时任省长李克强到竹林调研指出,“小城镇建设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大战略,竹林从村建镇,要为全省做出示范和榜样”。

    “为人民服务永不退休”

    竹林镇变了,越变越强,越变越美,“竹林品牌”在全国越叫越响。

    2006年,赵明恩开始建设长寿山生态旅游景区,目前已经成为4A级景区。在他的领导下,竹林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国家卫生镇”“国家园林城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镇”“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3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2001年以来,竹林镇综合实力连年位居河南省百强乡镇前列。

    “可以说,竹林的这些做法得到上级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好评和赞扬,从中央到地方,应该有的荣誉都有了,没想到的也有了,是什么?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赵明恩说。就他个人而言,从上到下,应该有的奖都有了,“特别是建党90年中央开会表彰,90人上台领奖其中就有我”。

    如今,竹林人过上了大城市人羡慕的“田园都市”的生活,当年背煤少年“叫家乡变变样,人人吃饱饭”的梦想早已变成现实。79岁的赵明恩仍然坚守在镇委书记岗位上。每天6点起床,到单位后忙个不停,下午有空了会上长寿山,“现在每天步行1万步,大约7公里,身体还行。”工作之余他的最大爱好就是听戏,而且能从中听到门道和智慧。

    每逢接待参观考察的人,总有一些人会问他,“赵书记,你这么大年龄了,早已功成名就,为啥干劲还这么大?打算干到什么时候?”他笑笑说,“是组织的信任、百姓的期望和未了的竹林梦鼓舞着我,继续干下去,为人民服务永不退休。”

    的确,坚守乡镇62年,竹林成就了赵明恩,赵明恩也成就了竹林。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