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从“郑漂”一族到融入郑州的60后70后

2018-10-10 09:56:14来源:中原网
字号  

  ▲《郑州晚报》版面截图

  郑直播推出“40年,改革开放与郑州生活”

  聚焦在改革大潮中为郑州奉献的特殊群体

  从“郑漂”一族到融入郑州的60后70后

  1978年,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让新中国如沐春风。不知不觉间,时间的沙漏飞速流走,沉淀出40年的沧桑巨变。

  2018年的郑州,正在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中原经济区核心城市,种种改变和殊荣,凝聚了郑州儿女的力量。除此之外,还有一群人,他们并非土生土长,却在郑州付出并奉献着个人的力量——他们就是“郑漂”。

  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郑直播推出“40年,改革开放与郑州生活”特别策划。昨天,郑直播首先走进60后、70后的“郑漂”生活和工作中,听他们讲述郑州40年来的桑田巨变。本次直播通过新华社现场云、央视新闻、凤凰风直播、今日头条、北京时间、百度、“郑州+”客户端等10余个平台同步进行网络直播,截至昨晚9时30分许,总浏览量达45.07万次。

  用镜头记录社会,用心灵捕捉人生

  黄音 专业摄影师

  黄音,为人健谈亲切,说起他所热爱的摄影事业,更是滔滔不绝。

  1976年,12岁的他随当兵父母来支援郑州建设,提到当时的郑州,感触颇深。改革开放前的郑州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落后,站在解放军测绘学院的7层楼上俯瞰郑州,黄老师戏谑地说那时候的郑州就像是一个“大农村”。197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郑州也乘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而他这个异乡人,则亲眼见证了郑州的跨越和腾飞。

  历经40年光阴的洗礼,郑州变成了大都市,黄音也从测绘兵的队伍中走出来,成为一名专业的摄影师。他通过另一种职业融入这座城市,也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刻地记录和发掘着这座城市的面貌与核心。

  黄音对摄影有着特别的偏爱,每每有空,便会拿起相机记录下身边人的美好瞬间,现在家中还存有许多颇具年代感的老照片和曾经使用过的历代相机。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科技的飞跃发展,摄影变得日常化和便利化,他开始将镜头从身边伸入到了整个社会。他所拍摄的内容不再是单一的讲究结构和色彩,而是在摄影作品中注入灵魂和内涵,每一张照片都有它背后所渗透出的现实意义。

  ▲黄音给记者展示拍的老照片

  近年来,黄音多次拍摄以“智能手机的出现”为题材的作品,一张张发人深思的影像进入人们的视野,让大家在欣赏的同时不由得去反思:当下这个智能时代,先进科技和社会关系的变迁。

  摄影师是艺术家,也是社会的发现者。他们用镜头记录瞬间、记录时代,每一幅作品都是历史发展的证据,都是城市革新的印记。他们就犹如一面镜子,让我们透过作品看到我们所生存的城市,所身处的社会正在历经质的飞跃,让我们看到几十年以来,中国已是意气风发的模样,而郑州正阔步向前,气概昂扬!

  坚守初心,建设美丽园林郑州

  殷子伟 园林设计师

  时光荏苒,已过40年。郑州市园林绿化工作由初期的发展缓慢到之后的飞速发展,全市城市园林绿化品位明显提升,各项绿化指标大幅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因此园林建设发展水平也是最能反映改革开放进程的指标之一。

  作为一名园林设计师,殷子伟1990年大学毕业来到郑州,以园林设计师的身份,为这座城市梳妆打扮。如今郑州老城区改造、公园建设处处留下了他的身影。他所在的园林设计行业这些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从刚开始纯手工绘制、测量,一个大项目需要投入大量人员及时间,到现如今专业测绘设备工具的更新,电脑绘图甚至是直升机现场测绘,节省了大量时间。但是他认为,最重要的并没有变,就是设计还是要理念先行,有了好的设计思路才是成功的关键。

  ▲殷子伟讲述郑州园林绿化的巨大变化

  1984年,郑州的绿化覆盖率已达35.25%,郑州“绿城”的称号,也慢慢在全国叫响。当下,“郑州之肺”不断扩容,郑州绿色愈加浓郁,“绿城”郑州更加名副其实。“如今的郑州早已不能被单单称之为‘绿城’,向更先进的‘花园城市’发展,才是我们现阶段城市发展的目标。”如今漫步在郑州市区,宛如进入一幅长长的画卷,一座蓝天、绿地、花艳的园林城市,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郑州,踏着时代的节拍,向人们展现她最美的风采。

  “想要融入郑州,就一定要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去,为城市增添风采,从中汲取收获,那你就从郑漂一族变成郑州人了。”殷子伟用自己的经验告诉所有在郑州奋斗的郑漂一族。

  感谢每一位在郑州奋斗的园林设计师,他们为郑州留下的不仅仅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公园、草地,更是一代又一代郑州园林人最美的芳华。

  坚持不懈,拼搏创新的中铁“铁娘子”

  朱英 盾构工程师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各行各业飞速发展。2017年,中国中铁装备盾构产销量成为世界第一。这些傲然的成绩,是改革开放取得显著成就的有力印证,也是无数代中铁人一次又一次坚持不懈、奋然创新的结果。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开封人朱英,作为一名中铁盾构工程师,见证了中铁事业这些年的发展与变化。

  “2011年来到郑州,经开区这边比较荒凉,我们后面是一个城中村,买点东西都是去村子的小卖铺,道路也不通。”提起刚来郑州的感受,身为“郑漂”的朱英深有感触,“随后的7年中,郑州飞速发展,高铁通了,地铁通了,自贸区也成立了,一座现代化的国际化都市屹立在中原大地。我们中铁装备也分享了郑州快速发展的红利,作为一名参与者,我由衷地感到自豪。”

  ▲朱英(左)向记者讲述盾构行业的发展

  “一直在机械行业里面打拼,说实话,虽然感觉机械或者土木行业是男人的天下,但是我依然沉浸在研发事业里,乐在其中。”朱英有感而发,“回首来郑的7年时间,国产盾构从刚刚进步,在发展与探索中步履蹒跚,到现在盾构产业逐渐掌握一定话语权,‘中国创造’不断创新,在更多产品和领域都有新的突破。”

  曾经,我们在百废待兴的等待中步履蹒跚。如今,我们真正跑出了“中国速度”。我们相信,今后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攻坚克难,传承发展传统中医药

  赵敏 中医药传承人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整个中国都充满活力。在这期间,中医药事业也生机盎然,蓬勃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位中医药人,坚守初心,矢志不渝,近30年致力于中原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他就是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副院长,60后“郑漂”赵敏。

  谈及对郑州的初始印象,来自南阳的赵敏说:“印象最深的是西郊道路两侧的法桐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郑州最大的变化是生活节奏变快了、人流密集了、高楼大厦更多了,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赵敏展示医院的老照片

  20世纪80年代中期,赵敏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后,留在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由于当时的针灸科没有本科毕业生,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补充,所以赵敏从最初的针灸科开始做起,再到急诊科医生,后专攻脑病,长期从事中医脑病、老年病和代谢性相关疾病诊疗的基础、临床研究、教学工作,并取得了研究成果。

  历史的脉络与轮廓,照片是最好的记录。赵敏展示了医院从1953年建院之初以来的照片,不同时代的照片展示出医院的变化和提升,映射出郑州中医药行业的发展紧跟改革开放的节奏。赵敏表示,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明的精华之一,要注重传承、创新、发展。赵敏建议,要注重新一代中医药从业者的培养,让他们扎根于临床、服务于病人,做好研究,传承名医和经典。

  坚守创新,扎根百姓需求的匠造者

  李明献 涂料行业的佼佼者

  1998年,我国涂料行业迎来了历史上的黄金发展期,但是,中国本土涂料品牌少之甚少,郑州市场也不例外。1998年也是李明献的人生新起点。他有了自己的初心和梦想:创一个绿色涂料品牌。怀揣着这份梦想,他来到了郑州。

  李明献坦言,那时的老郑州发展很慢。“家装行业都是普通的材料,连乳胶漆都很少,大部分是106和888(涂料)这样的本土涂料,没有什么外墙和内墙的高档装饰效果。”通过多方市场的调研,李明献抓住市场机遇,抢占商机,最终创办德嘉丽,开启他的涂料生涯,并最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条道路。

  ▲李明献向记者讲述家装行业的发展

  李明献说,自己是改革开放40年的见证者。从内墙装饰到外墙装饰,再到外墙保温,截至目前,德嘉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就有数十项,主打产品有三大系列近百个品种,

  未来的郑州一定是“个性化”的郑州。随着现代人需求的不断提升,李明献相信,郑州未来的家装市场也会一直享受市场的大福利。“会有更多的年轻人来到这里,郑州有着更多的机遇和市场,找准目标和定位,并为之努力奋斗,才能有所成就。”不忘初心,走在前沿,创新百变,守正出奇,这是李明献的信念和坚守,相信也能成为郑州新时代“郑漂”的行动标杆。

  从“郑漂”到“老郑州”,60后、70后的“郑漂”人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和经营,终于在郑州奋斗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这些有梦想、有期望的一代人,成了郑州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间的记录永远是最好的标尺,在郑州改革开放40年的长河中,他们成了长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郑报融媒记者 谢君锐 许婷婷 孙小萌 景若曦 安璐/文 陈琛/图

编辑:禹亚楠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