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我,
生命的回忆,
我无法告别。
——《快乐星球》
采访张惠民导演之前,我问了身边的许多人:
你们看过快乐星球吗?
几乎每个人都在津津乐道:记得啊,童年回忆啊。
长大后的你是否还记得这首歌?
是否记得那年夏天吃着冰棍儿看着乐乐、多面体、莲蓉包、艾克、艾雪、步平凡、棒棒的惊险刺激大冒险?
是否记得记忆面包、隐身仪、透视眼镜等神奇的科学发明?
是否记得那个充满奇幻色彩的紫色星球和睿智可亲的老顽童爷爷?
导演张惠民说:“我要拍十年之后还有播出价值的电视剧。”
他做到了。
靠着“一生只做一件事”的执着,15年过去了,他执导的《快乐星球》仍旧是一部充满活力、优秀的儿童科幻剧,仍然占据着央视少儿频道的黄金档时间。那些看快乐星球的孩子长大了,但是新一代的孩子,还在看快乐星球。
他制造了一个快乐星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电视剧导演的匠心。
创作维艰 不改其心
十易其稿,三拍三停。张惠民在执导期间一直坚持“绝不当电视垃圾的制造者”。他的作品充满童趣、大胆的想象力,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孩子们懂得这些道理:如何和父母相处、怎样对待他人、如何找回快乐。
在儿童剧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做儿童剧创作,在很多人看来,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张惠民也曾面临过巨大的物质诱惑,有很多人拿着剧本来找他拍摄,他们说,这都是热门题材,叫好叫座还赚钱,张导,你别死心眼了。但是,张惠民坚决抵制住了这些诱惑。
采访的时候,我问他:张导,这是为什么呢?
他深思了一下,讲了一件事:
一位远在长沙的家长曾特地赶来快乐星球的影视基地,他说:“我一定要见见张惠民导演,我要当面感谢他。”
原来他家的孩子十分顽劣,父母一遍遍的教育和叮咛全当做耳旁风,我行我素,令父母毫无办法。可孩子看到《快乐星球》中“要为爸妈做件事”的台词后,当天晚上便打了一盆水,主动为父母洗脚,当时母亲的泪水就掉了下来。“我要感谢张惠民导演让我家孩子更懂事。”
这样的事情,在张惠民身上经常发生。短信,电话,当面来访,每个表示感谢的家长都眼神殷切,语言恳切,在他们眼里,张导拯救了孩子们的童年时光。
正是因为要带给孩子们正面向上的引导,张惠民在现场也是言传身教,给小演员们作出表率。张惠民是十几年的老烟民了,烟瘾很大,一天能吸一包烟,但在片场张惠民从未抽过烟。不仅如此,全片场也见不到一个抽烟的人,快乐星球拍了四部了,没有一个关于吸烟的镜头,连路人的镜头也没有。“积极地引导要靠潜移默化。”张惠民说。
童年回忆 重返荧幕
导演张惠民感慨:“十余年心血再现,终有交代!”张惠民不只是对自己、对观众的交代,更多的是填补了中国电视剧儿童科幻剧版图上的空白,创作了中国首部科幻儿童剧。当他看到90后、00后的孩子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看着迪士尼动画、漫威电影,深受美国快餐文化影响时,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拍一部中国创造、讲述中国文化的儿童科幻剧,他觉得这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使命感。
国民的审美观,意味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有了文化自信,就“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正是这样的信念,让张惠民觉得一定要在儿童剧创作的路上坚持下去。坚守15年,他是中国儿童科幻剧的守望者,他精心审视着每一个镜头,精心打磨着每一个表演环节,从他的视角看过去,《快乐星球》要“儿童演,演儿童,儿童看”,不但要是一代人的成长记忆,更是要成为许多代人的精神食粮。
我们需要工匠精神。怎么理解工匠精神?我们在张惠民身上看到了,这是一种水滴石穿、久久为功的敬业精神,是精益求精的专注精神,是追求有生命力的作品的创新精神。
《快乐星球》走过了15年的时光,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15年时光来证明它的生命力和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