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昨日,工人日报头版刊发题为“郑州: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文章,报道从“量”到“质”转型发展关键期的郑州,以系列优惠新政吸引、留住高端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本报今日予以转发。
“城市发展最终靠实力说话,要培育特色新兴产业,把实体经济做大做优,把人才支撑做实做强。”日前,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到郑州中铁装备集团调研时,走进企业的“大国工匠”工作室,再次把目光聚焦到了人才队伍建设上。
处在从“量”到“质”转型发展关键期的郑州,正对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以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到来,领跑发展。
让人才有“家”的感觉
“我是硕士学历,曾在新密买过房,现在在郑州买房能申请补贴吗?”“我现在读专升本,能在郑州购房吗?”日前在郑州大学举办的青年人才购房补贴和房屋交易政策大型咨询活动,吸引了大批年轻人。
郑州2017年发布了“智汇郑州”人才工程政策体系。该工程对全职引入或新当选的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国家级领军人才,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奖励,提供免租住房,工作满10年且贡献突出的可无偿获赠所租住房;对地方级领军人才、地方突出贡献人才,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奖励。
另外,留在郑州的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可分别按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申领3年的生活补贴。落户后暂未就业或创业的,按这个标准发放6个月的生活补贴;首次购房的,按照每人10万元、5万元、2万元不等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购房补贴。
“城市的发展和活力在于人,尤其是人才的牵引作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刘社说,哪里的政策措施对人才更有吸引力,哪里的土壤和环境更适宜人才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哪里就群贤毕至,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就呈现出勃勃生机。
“人才新政是块试金石”
从面试到签约仅仅用了3天,来自英国赫尔大学的博士徐天祥,顺利成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经贸学院教师。这是郑州航院近年来引进的第一名海归博士,其引进速度之快,办事效率之高,让徐天祥很感慨。
与徐天祥同样感受到郑州招揽人才诚意的,还有汉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贵。
“人才新政是块试金石。胸怀越开放,往往越能说明城市发展决心大。”金贵说,最要给郑州点赞的就是,中专以上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和技术工人,都适用郑州新出炉的人才落户政策,这大大缓解了企业用人留人方面的难题。
事实上,这一切的改变,都来源于去年以来郑州市委组织部牵头组织的一项项调研、一次次交流、一场场座谈……一个个良策得以形成,郑州市的人才政策也在反复研讨、修改、推敲中不断提升完善,最终形成了“智汇郑州”人才工程。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发展的第一要素。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马懿说,要通过“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向天下英才亮明郑州求贤纳才的诚意。
引进领军人才带活产业发展
位于郑州的河南龙头企业——宇通客车,近年来依托创新体系,逐步建立了客车安全控制、新能源客车技术、轻量化技术及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郑州市引进的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人、总工程师李高鹏和他带领的人才团队,功不可没。
“引进一名领军人才,实现一项技术革新,带活一个产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郑州在贴心服务、政策保障、产业吸引、平台聚集等方面集中发力:
——搭平台。以海归人才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人才工作联络站等为依托,打造招才引智、科技金融、产学研合作等平台。
——重服务。开通创新创业服务热线,建立健全跟踪服务和沟通反馈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一站式、全过程服务。
——强产业。通过产业链编织人才链,在全市范围内实施“大工匠”培养选树计划,吸引一大批高端人才和技术工人。
——优政策。构建起全方位政策保障体系,内容涵盖人才引进、项目培育、载体建设、知识产权、科技融资、教育医疗等方面。
“下一步,郑州还将重点在落实人才政策、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下功夫。”郑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焦豫汝说,比如,加速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向人才集聚,健全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分红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为人才创业发展提供专业化、精准式、一条龙的高效服务。工人日报记者 余嘉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