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汶川十年致敬重生!10年前冒余震架大锅 开“免费食堂”

2018-05-11 09:26:32来源:中原网
字号  

汶川地震后,马远学为受灾群众和救援官兵免费提供饭菜 受访者供图

    中原网讯 “街上和空旷地带都是救灾帐篷,孩子们饿得哇哇大哭,当时你不去做点什么,肯定会后悔一辈子的。”5月10日,55岁的马远学在绵阳江油的办公室里,回想起当年大地震及震后的事情仍然记忆犹新。

    10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带着全家老小和自愿留下的厨师、服务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在自己酒店停车场上搭起土灶,架起几口大铁锅,第一时间挂起了“免费就餐处”,两个多月耗去了他70多万。10年后,他说:“这一切都微不足道,经历了大灾大难,名利看淡了,为社会多点担当过得踏实。”

    10年前冒余震架大锅 开“免费食堂”

    马远学出生在江油郊区农村,1979年,高中毕业、年仅16岁的他从当小木匠开始,走上了创业之路。拉过板车、卖过卤肉、开过小火锅店,拥有马记酒店、马记宾馆等。

    2008年5月12日那一天,他正在西藏看望当兵的侄子。当天下午,听到地震的消息后十分震惊。

    两天后,赶回江油的马远学目睹惨状立即做出决定,遣散员工,让他们到更安全的地方去。临时安置点里,那些孩子饿得哇哇大哭的场景令他寝食难安。“那么多的乡亲们吃不上一口热饭,为什么不能去帮帮他们呢?”

    地震前酒店几场婚宴预订的将近10万块钱米面、肉类、蔬菜等各种食材派上了用场。震后第三天,马远学带着全家老小,还有七八个自愿留下的厨师、服务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在自家酒店后面的停车场搭起土灶,架起几口大铁锅,第一时间挂起了“马记酒店免费就餐处”的招牌,曾经干过厨师的他,挽起袖子亲自为受灾群众烧火做饭。

10年后马远学回忆当年情景

    两个多月供应饭菜价值70多万元

    “刚开始,只是路过的受灾群众过来领取,碗筷都是我们提供,每天人数也就一二百人。”马远学说,过了几天后,他感觉还远远不够,就和同事们一起做好饭菜后,用面包车一趟趟前往各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和救灾物资转运站送,“前来抗震救灾的解放军官兵、志愿者们,是最辛苦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给他们提供一口热腾腾的饭菜也是责任。”

    这样,每天提供就餐的人数增加到了四五百人。马远学动员大家:“虽然物质紧张,我们也要尽可能让受灾群众和救援官兵吃饱、吃好点,不然对不起乡亲们,也对不起良心!”在他的感召下,员工们顾不得自家受灾,一直坚守在“免费食堂”的第一线。

    随着余震一天天减弱,外地受灾群众陆续返家。但是,在抗震救灾物资转运站,在损毁严重的李白纪念馆,大批的武警官兵、志愿者、解放军预备役部队官兵仍在夜以继日地奋战,马远学迅速将重心转移到为部队官兵提供可口饮食上。他组织20多名员工,坚持天天为救援部队免费煮饭做菜,并开车把饭菜送到一线官兵的手中。有人问起他,这样能坚持多久,马远学拍着胸脯说:“只要部队坚守在江油抗震救灾,我就坚持给他们送饭菜!”

    连续两个多月,马远学带领家人和员工冒着余震和唐家山堰塞湖的威胁,硬是把酒店办成了远近闻名的“千人免费食堂”和“军人之家”。据了解,他们为解放军战士和预备役官兵义务送饭送菜7万余人次,加上之前的免费饭菜,总价值70多万元。一位部队首长表示要按伙食标准付款,被马远学一口回绝。当地政府提出给他一定补偿,他也婉言谢绝。

    善举并非一时冲动,20多年坚持做公益

    “10年了,‘千人免费食堂’仍然留存在内心深处,想起给受灾群众送出去的每一份饭,他们投来赞许和感谢的目光,我的心里都是热乎乎的。”马远学说,免费供餐从当年5月15日起一直持续到8月。

    马远学说,他的一个女同事在地震中失去了妈妈、奶奶等亲人,但她知道缺人手,两三天后又从老家过来了,坚持了好多天,“她的大爱精神,也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事实上,做善举,并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1991年春节前,他到江油市福利院彰明分院看望86位孤寡老人,从那以后,每年的重阳节、春节,他都率领员工携带慰问品和年货,到这里看望孤寡老人,20多年来从未间断。

    “富而思源,奉献社会”这八个字,就悬挂在马记酒店党员活动阵地上。马远学说:“我不能抱着资产坐享富贵。一个人在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着感动和真情,这远比金钱更珍贵!”

    “为社会多点担当多点奉献,过得踏实”

    如今10年过去,他的公益之路并未停下来。江油市大康镇有位大娘叫巩兴会。丈夫身患癌症,儿子也患脑瘫,巩兴会为此欠下了一屁股债。灾后住房重建,又欠了工匠数千元钱。马远学得知情况后,驱车赶到巩兴会家递给她2000元现金和食品,还主动联系长钢四分厂医院免费为病人医治,并将上学的巩燕纳入又一个长期帮扶对象。

    22年来,马远学投入公益事业的资金累计超过500万元,“老人之家”“儿童之家”“军人之家”“爱心之家”等匾额纷纷走进他的酒店。

    “地震后的第二年初,我成立了一个志愿者服务队,每周坚持做公益,清扫河堤,捡拾垃圾,清除污垢,铲除‘牛皮癣’,根除卫生死角……”

    10年过去,“千人免费食堂”成了过去,他说,自己从不后悔,反而觉得是值得骄傲的事情,“经历了大灾大难,我的观念和想法彻底变了,活着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名利啥的看得都淡了,人活一辈子,得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为社会多点担当多点奉献,过得踏实。”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