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4日,本报曾报道过孔庄车站
中原网讯(郑报融媒记者 张华 通讯员 张强 王占军 文/图)还记得本报去年曾报道的孔庄车站吗?虽然位于大山深处,但它所管辖的17公里铁路却是全国弯度最急、坡度最大的线路,工作在这里的铁路人,为了铁路线路的安全,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着。这个春节,一些在外生活工作的职工家属赶到小站,和铁路职工、驻守武警一起吃上了团圆饭,让平时冷清的小站充满了年味。2月22日晚孔庄车站还登上了《焦点访谈》。
四等小站孔庄车站,全国弯度最急坡度最大的线路
要说这个小站,还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太(原)焦(作)铁路线建成通车,太行山深处有了一个四等小站——孔庄车站。
小站位于山西省泽州县大箕镇,隶属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车站有负责铁路养护任务的工务职工,有负责接触网检修的供电职工,还有负责信号设备的电务职工,负责调度火车的车务职工。
小站所处地方属于晋豫交界,向东4公里就到了河南省的博爱县。小站三面环山,一面临沟,远离城镇,重载火车在这里一路穿山越洞,蜿蜒前行,将一列列“乌金”送到祖国各地,服务着地方经济。
职工家属赶到小站,和铁路职工、驻守武警一起吃团圆饭
危险重重的“捅山”,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
这里铁路都是沿着山体修建,最大坡道达20‰,最小的曲线半径294米,孔庄管辖的17000米铁路,只有1700米是直线地段,剩下的都是弯道,桥隧相连,弯道众多,火车重载,让这里的铁路养护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负责养护这些铁路的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公司月山工务段孔庄线路和桥梁工区的职工。他们的任务就是保证两根钢轨平顺,两根钢轨之间的距离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每天要到远离班组的地方养护铁路。因为没有路可走,每天上班,不管有多远,不管多重的工具,都要肩扛手抬,走路到作业地段,再累也得一步一步走回来。隧道里作业没有照明工具,点着煤油灯干活。铁路两边的山体多为石灰岩结构,风化后常有石头从山上滚落到铁路上,为了防止石头危及火车安全,桥梁工区的职工除了要做好桥梁、隧道养护工作外,还担负着搜山扫石、捅石工作,常年工作生活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
不仅仅如此,大山阻隔,不通公路,还让这里成为一个几乎与世隔绝地方。养路工买粮买菜需要坐上唯一的一趟客车到30公里外的山西晋城市或者河南焦作市购买,今天走,明天才能回来。吃水要到工区背后的白水河挑水,一趟就是一个多小时,不能洗澡,看不上电视,不通电话,一块床板,两个枕木就是床。有了手机后,也因为没有信号,手机在这里就是一个摆设。
恶劣的生活环境,让附近的孔庄村、怀玉村、高落平等村庄的老百姓无法忍受,纷纷搬出了大山,曾经有上千口人的孔庄村,如今只有10多个人。然而铁路职工却无法搬走,有铁路就要有养路工。
乐观积极,职工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
“乖乖嘞,嗨,乖乖嘞,来到孔庄想说一个字‘中’”“走过孔庄铁路只有一个词:曲折”……恶劣的环境下,孔庄养路工区的一代代养路人坦然面对困难,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工作生活态度。
孔庄职工的生活条件也在巨变。在组织的关怀下,职工的生活和工作从石头砌成的房子里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标准化宿舍,院内一口300米深的机井让他们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看电视用上了卫星接收器,特别是随着移动信号建设,孔庄站区也有了移动信号,班组建成了小网吧、小书屋,职工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
生活条件变好,设施变了,但孔庄的环境不变,孔庄人的初心不变。一代又一代的孔庄养路人离开孔庄,年轻的一代走入孔庄,不忘初心,守护畅通,延续孔庄养路人“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精神,实现了57年安全无事故。如今,孔庄养路工区12名职工中,有10名职工是90后,这些新时代的大学生坚守在艰苦的环境中,每年春节,为了保证火车安全,让旅客安全回家,总要人留在这里值班,远离父母,继续重复着老一辈孔庄人从事的事业。
央视记者采访小站乘客
春节,铁路职工家属和
武警官兵大山深处大团圆
在孔庄车站,线路工区工长陈泽是守三代,父辈和姥爷都是该站的职工;孔庄站副站长李健是守二代,妻子也在站上工作。春节期间,站上需要人值班,陈泽的家人、李健的女儿和其他职工的家属们,从晋城等地前来大山深处,和家人一起大团圆。
在通往车站的慢火车上,铁路家属们相互热情地打着招呼,彼此都相当熟悉。
除了铁路职工和家属,附近的官兵也前来团聚,热热闹闹,充满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