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新一家亲”在哈密随处可见
【核心提示】“不是哪一朵花都能开在天山冰川上,雪莲做到了;不是哪一棵树都能长在戈壁滩上,胡杨做到了;不是哪一个人都能来援疆,我们做到了!”
在新疆哈密河南援疆干部食堂墙壁上,这三句话激励着一批批援疆干部。
去年2月,223名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干部人才正式进疆对口支援哈密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与此同时,在充分发挥计划内援疆干部人才作用基础上,河南省紧贴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实际需求,柔性选派教师、医生、技术专家等各类干部人才1329人,为受援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跨越2600多公里,舍家报国,1552名倾情援疆人的背后,都有着一串感人的故事。他们扑下身、沉下心、扎下根,密切联系群众,积极融入基层,冒酷暑战严寒,把维护稳定责任扛在肩上,把推动发展抓在手上,把改善民生放在心上,忠诚担当,苦干实干,用心用力用情提升哈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数据显示,去年,河南突出服务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着力抓好“五个促进”,在事关受援地根本性、基础性、长远性问题上精准发力,共开展援疆项目55个,续建项目15个,新建项目40个,当年项目开工率达100%,完成投资7.63亿元,其中援疆资金5.93亿元。千里援建丹心在,凝心聚力绘新篇。
产业“遍地开花” 百姓就业更方便
中原网讯(郑报融媒记者 卢文军 石 闯)沿着笔直的公路驱车两个多小时,记者来到距离哈密市区七八十公里外的伊州区五堡镇。这里是哈密市唯一的纯园艺乡,蓝天、白云,构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去年11月,我们在郑州接受培训的一共30个人,其中有20个维吾尔族同胞。两个月里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开阔了眼界,以前在家里拿起红枣直接就吃,培训前根本不知道还有这么多吃法。”哈密市五堡镇22岁的维吾尔族女孩努尔曼高兴地说,“妈妈严重贫血,经常住院,好想你公司在我们这里落户,待遇不错,就不用跑很远找工作,在工作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妈妈……”
据了解,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实河南省政府关于“河南精准援疆,助力哈密发展”的政策,充分发挥上市公司的资金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渠道优势,支援边疆建设,充分利用哈密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与哈密市政府共同兴建好想你——新疆哈密FD果蔬产品深加工产业化项目,年产值超过1.5亿元,年利税3668万,可直接安排237人到厂工作。
“我们这个项目位于哈密高新区北部新兴产业园内,是2016年11月18日开工奠基的,目前基建已接近尾声,马上要开始安装调试设备。”项目负责人卢国杰告诉记者,项目的建设将极大带动新疆地区特色果品、低温仓储、冷链冻干、包装印刷、冷链运输等相关产业的配套发展,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产品升级、农民收入增加、农民就业率提高。
如何促进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就需要发动把产业带动这一引擎。为此,河南省发改委、工信委、农业厅与受援地签署了产业发展合作协议。
利用援疆资金支持产业项目促进就业。引进河南安阳安绣等龙头企业支持巴里坤县民族服装产业开展订单式生产,项目建成后将新增12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2000余名少数民族妇女创收。
支持伊州区幸福村搬迁农牧民扶贫产业发展、就业创业基地和农牧民再就业市场等项目建设,帮助哈密市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创建、国家级示范县标准化建设、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等工作,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当地3800多名群众就近就地就业……
援疆教师在指导当地学生
打出“组合拳”
为脱贫注入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这是一个最大的短板,也是一个标志性指标。
去年11月6日,哈密市伊州区东郊幸福村礼堂喜气洋洋、热闹非凡。由郑州市政府和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共同主办的“郑州慈善进疆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此举行。“郑州慈善进疆系列活动”紧盯基层弱势群众需求,初步确定在哈密实施郑州慈善援疆惠民白内障免费筛查治疗项目、“心通道”——心理援疆慈善志愿者服务项目等多个项目,还将陆续开展人才援哈、医疗援哈、民生援哈、教育援哈等,将多个郑州慈善公益项目支援到哈密,为哈密市困难群众送去中原人民的关怀和爱心。
据了解,去年,如何服务哈密和兵团第十三师脱贫攻坚,河南省在援疆省市中率先研究制定了对口援疆脱贫攻坚工作方案,实施产业、就业、人才、教育、健康、民生改善、文化、旅游、党建等援疆扶贫九项行动。
这其中,援疆项目重点投向脱贫攻坚。支持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就业增收,帮助贫困村改善公共服务,助推受援地全面实现小康,哈密市援疆项目涉及脱贫攻坚44个(含打捆),使用援疆资金4.75亿元,占年度计划使用援疆资金的95.2%,重点支持了哈密市困难家庭安居工程、巴里坤县贫困农牧民就业基地建设、农村双语幼儿园建设等项目。
援疆力量重点帮扶贫困群众,推动河南省相关县(市)区与哈密市乡镇(街道)开展“一对一”结对共建。目前,河南省相关省辖市、县(市)区负责人分别到哈密对接联系,14个县(市)区参与结对帮扶,援助结对县80万元财政资金,选派15名干部到结对县工作;与14个乡镇结对帮扶,援助结对乡镇49万元财政资金。援疆干部人才与1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或城乡低保户结对帮扶,捐赠钱物18.5万元,帮助解决生活、生产、就医等实际困难。
目前,哈密市4820户1608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哈密市自治区级和国家级贫困县,已经分别通过自治区和国家专项评估检查顺利脱贫摘帽。
河南省对口援疆服务哈密市脱贫攻坚工作受到新疆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批示肯定。
援疆干部看望当地群众
民族团结之花
在大漠戈壁上绽放
歌声滋润着美丽的草原,你可曾听见花开的声音,风马旗上飘荡着牧人的梦,我看见柳树沟深深的辙印。
一次结亲,终生结缘。
去年4月24日,哈密市伊州区35名援疆干部人才驱车20公里来到柳树沟乡快乐克小区,与当地31户哈萨克族群众结对认亲,从此,伊州区援疆干部人才在哈密柳树沟乡有了自己的家。
结亲仪式上,河南援疆干部人才与“新亲戚”亲切握手、互相介绍、热情交谈,鉴于哈密市水质较硬,河南援疆干部还从中原大地买来软化水质的文化养生壶,作为礼品送给结亲对子,哈萨克亲戚还为援疆干部戴上具有民族风情的围巾、花帽。双方互换结亲卡片并合照“全家福”。
有一支这样的队伍行走在各地的乡村,他们身穿绿色马甲,胸前佩戴着助学绿标,踏入大漠戈壁,走进柳树沟快乐克小区,为快乐克小区20名哈萨克族孩子送去书籍、衣物、鞋袜和每人2000元助学金。这就是豫商“她世界”的企业家们。
哈密市委副书记、河南援疆前方指挥部总指挥李湘豫刚走出礼堂门口,一位身着哈萨克服饰,头戴白色围巾的老太太就迎了上来,非要和河南来的“大官儿”说几句不可。看得出来,老人很激动,尽管走路都有点吃力,但声音却很清晰。在场的柳树沟乡负责人连忙用汉语翻译:“我没有多少亲戚,现在一下有了这么多河南亲戚,我都没想到。”“感谢党,感谢国家这么好的政策。”话未说完,老人已经热泪盈眶,右手不停地擦拭腮边的泪水。
援疆干部葛咏在走访哈萨克族亲戚过程中发现由于长期的饮食习惯和骑马习惯,当地群众大多患有骨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老年人情况更加严重。经过河南援疆伊州区指挥部的商议,决定邀请北京骨科、心脑血管专家来给这里的群众义诊,减轻病痛困扰。
去年6月19日,由河南援疆伊州区指挥部组织的援疆医疗队来到柳树沟乡快乐克小区卫生院,为居住在这里的哈萨克族群众义诊。
卡提潘·阿斯哈比列今年64岁,26年前脑溢血留下后遗症,行动不便。同时还患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在她的家里,伊州区副书记、河南援疆伊州区指挥长马宏伟领着专家来到她的炕头,询问病情。
专家为老人号脉,针对她的饮食习惯,采用中药疗法,提出食疗建议,缓解病痛。难得遇到这样的著名专家,老人还让专家给她的儿媳看病问诊。临走了,马宏伟叮嘱老人要尊重医嘱,悉心调养,改善饮食习惯。有病不出门,专家到炕头,周到的义诊让坐在炕上的老人泪眼婆娑,依依难舍。
去年,河南援疆干部人才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各类活动120余次,与“亲戚”走访见面1600多人次,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130多万元。
架起文化桥梁
让豫疆两地紧相连
文化是个滋润剂,滋润着各族人民的心灵;文化是个连心桥,连接起各族人民的心灵;文化是个好纽带,将各族人民的心紧紧地连接在一起。
河南省着眼于文化认同是“五个认同”中的最深层次认同,充分发挥新疆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息息相通的优势和河南文化大省优势,实施文化援疆系列行动,推动援疆工作见物见人见认同。
用活文化阵地和先进典型资源,支持文化阵地建设。投入援疆资金1600多万元,支持基层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目前哈密全市89%的行政村基本建成多功能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举办“中原文化天山行”“哈密(兵团)文化进中原”等活动。新编廉政豫剧《九品巡检暴式昭》到哈演出;“丝路唐风”大型文物到哈特展,接待观众4万多人次;“丝路回响——中原与西域古乐交流展演”到哈上演,两地艺术家共同奉上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相辉映、古典乐器与民族歌舞完美融合的文化大餐。
去年5月6日,新疆兵团第十三师通过河南省援疆工作队牵线搭桥,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聘请太极武术名师来团场传授推广太极文化,让焦作太极武术走进新疆,走进兵团。
同时,红星四场高度重视太极文化推广活动,投资近50万元打造三个太极武术表演队,即哈萨克族太极武术表演队、学校太极武术表演队、老年人太极武术表演队,并且团场以太极文化推广活动为抓手,通过加强体育锻炼,不但提升了公民健身意识、增强了人民体质、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生活理念,而且更加丰富了职工群众文化生活,引领各族职工群众向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转变。
目前,红星四场干部职工学习太极武术蔚然成风,太极文化也成为团场干部职工休闲娱乐、强身健体的最喜欢的锻炼方式,无论是华灯初上的夜晚,还是晨曦渐露的清晨,职工们来到广场上、树荫下,以武会友,以武传情,以武健身,共同将太极文化发扬光大,为团场稳定和谐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
记者在哈密采访时了解到,一部反映焦裕禄精神传承故事的30集电视剧《花开时节》正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二场紧张拍摄。《花开时节》于去年9月29日在河南省兰考县焦裕禄纪念馆开机。该剧讲述了兰考县一群年轻拾花女工在副乡长兰文明带领下,在长达3个月里,经历了一番磨炼的故事。
记者“探班”时,提及此剧与新疆有何密切联系时,该剧总导演陈胜利坦言:“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本因素就是勤劳。在这样一个时代,还有这样一群女工用劳动证明自己的价值,非常可爱,值得被尊重。劳动是最好的沟通媒介。”
剧中女一号大妮的扮演者是河南女孩孙萍丽,她曾是郑州市外国语中学的一名英语老师,她说:“大妮的故事和我的亲身经历非常相似。大妮的妈妈是一位老棉花女工,我的妈妈也去新疆采摘过棉花。导演和剧组的小伙伴们的敬业精神让我非常感动。十三师的领导经常来慰问我们,虽然天气寒冷,但心是温暖的。”
“这部电视剧对促进两个城市的共同发展,让内地人了解新疆的生产发展、风土人情,了解人们在这里的辛劳与幸福具有积极意义。”大妮母亲李大菊的扮演者是河南省话剧院演员袁惠芳,之前也曾到哈密慰问演出。
一件件,一桩桩,数不胜数,河南援疆人办到了哈密和兵团十三师各族人民的心坎里。
他们在耕耘着,也收获着。
河南援疆人忍受着思念之苦,穿越天山、戈壁沙漠,奔波于项目建设工地、牧民之家,和贫困户结对子,与学生打成一片,视病人如亲人,当看到感激的滚烫泪水滑落,当听到发自肺腑的“亚克西”(好),当生拉硬拽让喝碗奶茶,当香甜的哈密瓜切开递到手中,所有的辛劳却那么微不足道。
面对每一天初升的太阳,每一个河南援疆人重整旗鼓,再一次播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