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新时代 新气象 新作为】郑州:努力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校

2017-12-14 08:54:56来源:中原网
字号  

新生入学当天,拍照留影 郑报融媒记者 丁友明 图

中原网讯(郑报融媒记者 赵文静)十九大报告指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随迁子女就学需求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使随迁子女从享有入学机会公平向享有优质教育过程公平迈进,成为郑州教育关注的热点、工作的重点。“优质教育资源倍增”一直是郑州教育的一号工程。全市通过扩建挖潜、一校多区、强校托管、联合办学等模式,具体实施了281个倍增项目,增加优质招生学位3.54万个,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老百姓上好学校的迫切愿望,推动了义务教育向“高位均衡、高质公平、特色发展”方向快速推进。

特色课程

满足学生多元个性需求

“从家里到学校走路只要五分钟。我们的阅读课是在图书馆里上的,教室门口的书架一个月一更新,随时随地都能看书。”金水区沙口路小学五年级三班的李思晨老家在洛阳,跟着在郑州务工的父母生活。说起自己的学校,她满脸的自豪。

“飞天酷客”创客教室里,孩子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不同类型的航空航天飞行器。这是沙口路小学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打造的以航空航天飞行器为特色、以机器人为拓展、以自然语言编程为途径的多学科融合科技实践课程。

“学校位于金水、二七、中原三区交界处,随迁子女现有769人,占学生总数的49.7%。”沙口路小学校长英瑾介绍说,我们面向家长开展问卷调查,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丰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来满足学生多元个性需求。

二七区大学路小学课外社团活动丰富(资料图片)

充分挖潜

畅通随迁子女入学渠道

一份来自郑州市教育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以每年3000人左右的速度递增。今年,市区参加小升初就近分配的总人数为6.55万人,其中随迁子女人数为2.3万人,占比 35.09%。市内各区小学新生8.3万人,其中随迁子女2.78万人,占比为35.53%。

畅通随迁子女入学渠道。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流入地县(市)、区政府安排为主、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主渠道的作用,将常住人口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教育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根据免试、相对就近入学的原则,在严格控制班额,确保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充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地接收进城随迁子女就学。

“今年,我们学习各区优秀的招生经验,首次试行通过报名点报名的方式接受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名登记,进行统一报名、统一登记、统一分配。目前,全区共有45所公办学校接收随迁子女,在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共31575人,占区属学校总学生人数的44%。”二七区教体局副局长吴鹏说,现在的随迁子女就是未来的郑州市民,我们努力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挥特长、人人成才,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做最好的自己。

家长学校

打造平台补齐家庭教育短板

“学生入学,家长也入学;学生毕业,家长也毕业。”在81%学生为随迁子女的二七区大学路小学里,“家长学校”成为补齐家庭教育短板的重要平台。

从中牟老家来郑州市区务工的侯菊香,两个孩子都在大学路小学上学。她告诉记者,在学校,孩子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走班上课,创客类、科技类项目让孩子开阔眼界,更爱学习。家长也通过“家长学校”听教育专家讲课、参与学校活动,学会了跟孩子沟通,跟孩子一起成长。

“同一个校园,同一片蓝天,同样的快乐成长。”近年来,我市不断丰富教育形式,通过采取学科渗透、充分发挥专题教育的重要作用、加强心理疏导、充分开发阅读教育功能等方式,提高随迁子女的教育质量。同时,市教育局主导建立了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家庭联系制度,使学校、教师、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生活情况,增强学校、家庭教育管理责任。县区建立了随迁子女登记机制,做到“三清”、“三多”、“三优先”,“三清”即随迁子女情况清、监护人清、父母外出务工去处及联系方式清;“三多”即与随迁子女谈心多、关怀活动多、开展家访多;“三优先”即学习上优先辅导、生活上优先照顾、扶贫和资助上优先享受。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