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网讯(郑报融媒记者 李爱琴 整理)日前,市政协召开十三届二十三次常委会议,围绕“我市加快建成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工作”进行专题议政。
各调研组在深入调研考察的基础上,履职尽责真诚建言,针对“我市加快建成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副市长刘东通报了我市根亲文化建设的工作情况。
市政协主席王璋表示,建设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是促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要着眼全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建设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的重大意义。他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要努力议政建言,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建设中发出时代好声音,弘扬社会正能量,争当积极践行者,不断开创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建设新局面,为把郑州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日本报摘编8个大会发言,以供参考。
专题议政议题:把我市加快建成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
出席会议或参加会议领导:市政协主席王璋,副市长刘东,市政协副主席张建国、朱专兴、李新有、张民服、崔凡、李玉辉、吴晓君、王顺生、薛景霞,秘书长陈松林。
参加会议人员:市政协常委及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办公厅、市委宣传部、市台办、市发改委、市政协调研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等有关单位或部门负责人。
以“国家站位 全球视野” 明确举办拜祖大典新定位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组委会办公室
郑州是国家明确的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国家定位支持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中,根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地位独特,通过多年持续举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已在全球叫响“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这一郑州城市新形象。
郑州乘势而上,加快建设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是基于郑州实际,建成彰显华夏文明魅力、文化特质鲜明、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的国家中心城市、全国重要文化高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需要。
建设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务必要系统构建,使全世界华人能够在郑州找得到来路、寻得到精神、增得了自豪、系得住灵魂,使郑州以强大的文化影响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高地。
★建议
把做大做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作为建设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的核心工程,以“国家站位 全球视野”明确举办拜祖大典的新定位,通过举办拜祖大典,把郑州建设成为最具中华文明特色的国家中心城市、中华文明传承创新展示和世界文明互鉴的窗口。要把实现国家祭拜明确为长远目标,体现国家的最高利益,争取纳入国家重大文化工程。
整合全市根亲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一批根亲文化重点旅游景区、根亲文化特色小镇,把郑州打造成世界华人寻根游首选目的地;高水准规划建设四大文化片区,借鉴成都锦里等做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展示与商业旅游、市民休闲的高端融合,彰显城市文化品位。
强化城市文化设计与实施,打造与“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世界华人共有精神家园”相匹配的城市形象,系统梳理城市文脉,提炼标志性根亲文化元素和符号,加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管理。
创新根亲文化宣传推广,命名、建设一批与根亲文化有关的道路、公园、文化长廊等公共空间。
做好商城遗址保护展示 延续中心城市发展文脉
政协管城区委员会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城市中心区,保护利用难度大,潜力也大。
存在问题与不足是遗址区域内历史风貌缺失。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矛盾仍然存在。遗址区域历史文化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遗址区域内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考古遗址公园面临开放运营的困境。遗址所代表的商文化尚未形成具有传播力的整体意象。
★建议
加强领导,建立市级层面统筹领导机制,统一平衡土地、安置、建设和资金等相关问题,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注重规划,坚持传承保护为根、古城复兴为本、内生发展为体。坚持传承华夏文明内涵,全面保护商城文化为根;保护是提升发展的前提,以商城遗址为核心,保护周边传统空间肌理、尺度和风貌,严格按照历史名城保护规划和文保建筑的相关要求进行建设控制,同时强调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和延续,鼓励支持传统民俗、工艺的展陈与再现。坚持功能重构产业主导,传统空间风貌提升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共同获益,发展原住特色经济为体;关注老城区改造中的居民利益,使居民从商城发展中获得利益。
整合资源,实施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商城遗址是郑州3600年连绵不断城市文明的重要见证,历朝文化景观均有保留,且特色各异、和谐共生。他们犹如一粒粒璀璨珍珠点缀在古城墙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且历史文化资源集中分布在3.15平方公里的内城区域,整合打造的潜力巨大。结合郑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的商都历史文化区建设,将早商都城、唐风遗韵、明清建筑等文化资源和具体项目串联整合,周边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建设相关的文化科教、创意、旅游和服务产业,打造商文化特色的城市名片,并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构建“以文化为核心,突出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和文化创意三大特色产业,以现代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实现历史文化由“软资源”到“硬产业”的嬗变。
举全市之力打造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
政协二七区委员会
一条德化街,半部郑州史,“百年老街”德化街融合了历史、文化、政治、商业多种元素,是浓缩城市精华,彰显城市形象的城市地标,打造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对于丰富郑州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意义重大而深远。
★建议
举全市之力,贯彻一盘棋思想,打造郑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并将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与商都历史文化片区联袂建设打造成为点睛之笔。
政府要确保对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建设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借鉴广州等地城市更新政策,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不能实现经济平衡的,由城市更新资金进行补贴。出台详细的产业扶持政策,对入住片区的文化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支持和助推片区商业企业增收创利,保持并促进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商业文化旅游活力。
保留并利用好百年德化历史文化片区中历史形成的、不可再生的、珍贵独特的文化因素,以文化为载体,承托商业的繁荣。要想建设成真正著名且独特的历史文化片区,建议首先要由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专家组成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其次要加大对历史和特点文化建筑的保存、恢复和展示,在片区内选址建设展示德化街区多种历史文化的博物馆或是增加反映街区多种历史文化的雕塑群、雕塑墙,并免费开放二七纪念塔、二七纪念堂等旧址遗迹。
创新交通形式,下大力气打造建设一条联结全市各重点历史文化片区的优美动线,提升郑州都市旅游体验感。有轨电车项目规划中,在火车站、中心精华城区的百年德化和商都历史文化片区设立站点,将来可延伸至郑州东区高铁站、北区、西区风景优美的各大历史文化、商业片区、湖区设立站点,形成一条“浪漫的移动城市风景”有轨电车线路,以提升郑州城市品位,打造城区旅游新亮点。或发展一条快捷公交旅游专线,将全市风景优美、各具特色的若干自然人文景观设为站点,配备专门导游或语音讲解,提升郑州都市旅游的参与感、体验感。
传承中原地域文脉与构建城市特色
郑州国际商都和国家中心城市的构建和形成需要丰厚的文化支撑,中原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都可以为郑州所利用,如何将地域文脉的传承融入城市建设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议
郑州作为中心城市,不仅是中原政治、经济中心,更承载着展示和创造地域文化中心的作用。
就如何做好郑州地域文脉的传承与城市特色的构建建议:不能简单地复古。要重视地方传统文化使其充分融入城市建设中去,从丰富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将历史的片段、传统的语汇运用于城市建筑创作中去,使建筑的传统和文化与当代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避免雷同。
建议市政府成立一个有多领域专家组成的智库,对中原和郑州传统文化进行深入调研,摸清楚各地区传统文化的资源和特色,进行整理归纳,找出亮点,准确定位,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对城市建设进行指导和监督,打造精品工程,避免粗制滥造;尊重专家意见避免简单命令。坚决避免急功近利,抵制市场的诱惑和资本的左右,从基础工作做起,在真正的专家指导下,持之以恒地进行精品工程建设;在大运河和贾鲁河建设中加以展示。大运河申遗成功,为把这份文化遗产保护好、利用好,建议规划建设大运河郑州段遗址公园,在遗址的恢复和保护中充分挖掘历史,并借用中原文化的精神内核和现代建筑语言加以展示。
建议借助于贾鲁河综合治理的契机,高水平规划建设贾鲁河河川生态和历史保护区,把生态湿地的保护、沿河历史的展示和城市土地的利用有机统一起来,再造一条锦绣的蓝飘带,构建山川荟萃的郑州特色。
全面做好郑州市文化遗产保护展示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郑州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基于对历史底蕴的深刻认识,我市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目前,我市已经基本形成文物保护与城市协调发展、互促双赢的良好机制和局面。
郑州既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天然优势,也面临着文物资源保护利用不足带来的困境,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须形成合力。
★建议
从市级层面统一谋划、定位“四大重点文化片区”的功能及宣传和推广。
目前,我们的“四大重点文化片区”建设,缺乏一个统一的纲领性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各片区承建单位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缺乏统一定位、缺乏优势互补、缺乏资源共享、缺乏拳头合力,包括四大文化片区建成后,游线、交通、人员等如何组织,都需要从市级层面统一规划、顶层设计;建议在“四大重点文化片区”业态选择中充分考虑现代人感受及消费体验。在片区业态选定的过程中要对现代人的欣赏感受及消费体验进行充分调研,特别是对即将成为社会的消费主流群体的90后、00后一代年轻人,关注他们追求文化品位,追求个性化消费的理念和消费习惯,引导并适应他们的需求是片区建设能否具有吸引力和长远性、生命力的关键;建议在“四大重点文化片区”规划中突出创新创意、引进共享创业共享办公理念。四大文化片区不仅是城市的文化消费区,也应该成为城市创意产业的聚居区,成为创意行业汇集和创新型人才激发碰撞灵感的“郑州文化硅谷”。除传统消费业态外,片区还应致力于打造为创意产业服务的基础设施,以共享创业、共享办公的理念营造供新型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四大重点文化片区”长久、持续的发展;建议完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支撑体系。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为先,以创意人才为本,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另一方面,要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把新郑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文化高地来谋篇布局
政协新郑市委员会
建设根亲文化,新郑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拥有3.5万年历史,名人遗存交相辉映,为文化高地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功能完善的基础条件,影响深远的拜祖大典,使新郑日益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朝拜圣地、心灵故乡,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将拜祖大典上升为国拜的呼声越来越强。
连年来,新郑市始终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中心工作来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瞩目的成绩,但文化高地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挖掘历史文化内涵、大遗址保护展示、促进成果转化等方面,仍然任重道远。
★建议
把黄帝故里园区二期建设列为全省“一号”工程,全力推进建设,成立海外同拜基金会,进一步扩大海外同拜的影响力,为拜祖大典上升为国拜奠定坚实基础。
统筹规划新郑市大遗址保护展示工作。高度重视新郑丰厚的文物资源,把新郑作为国家中心城市文化高地来谋篇布局,实施政策定位、人才倾斜。要规划好,成立领导组织,由具体部门牵头,统筹规划,组织文物考古、历史研究、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专家,对新郑历史文化遗址进行普查、挖掘、整理,同时,把文化元素和百城提质建设相结合,充分体现城市文脉的传承。要展示好,把具有代表性的裴李岗遗址、唐户遗址、具茨山岩画群纳入国家文物旅游的框架内展示、开发、利用,建成生态园和实地展示园。要宣传好,采取多种宣传方式,聚合力、谋实招、促实效,让沉睡地下的文化资源重新焕发异彩,在对现代人启示、教育的同时,成为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真正使新郑成为构架中心城市建设的文化高地。
加强黄帝文化现代传播工作
民革郑州市委员会
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在海内外华人中有较强的影响力。黄帝文化是郑州最重要的文化资源,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打造了全球华人交流的重要平台,将“三月三”打造成全球华人心灵交会的重要节日,郑州需要通过建立现代传播体系,叫响黄帝文化,做大黄帝文化,以此影响世界。
★建议
加强黄帝文化研究机构的建设和推广,筑牢黄帝文化的理论基础。整合现有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和其他黄帝文化研究机构,成立黄帝文化研究院;搭建黄帝文化协同创新平台。以黄帝文化研究院为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一体化的黄帝文化发展格局。
实施媒体整合传播策略,实现传播平台和传播内容的互通和共进。传播平台整合策略。将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四大媒介进行有机整合;传播内容整合策略。在统一的目标和理念统领下,整合各项传播内容,根据受众的阅听习惯和传播规律,产制体现媒介传播优长的内容产品形态,保持内容各要素的理念、诉求、风格的统一性,使这些统一的信息反复刺激公众的视觉和听觉,不断加深对黄帝文化的初体验,形成对黄帝文化整体多元、个性鲜明的印象和评价。
构建“媒介-政府-公众”交互型的传播主体网络,实现黄帝文化在新媒体语境下传承和传播。整合现有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网站,搭建统一的黄帝文化主题网站;加强黄帝文化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数字化工作,建立“黄帝文化研究数据库”“黄帝文化数字图书馆”“黄帝文化数字博物馆”,为全世界黄帝文化的研究者提供最权威最全面的黄帝文化研究数据;利用社交性的新媒体渠道汇聚公众个体的力量,形成全民传播和传承黄帝文化。
高水准规划建设黄帝故里
民进郑州市委员会
当前,我市正顺应城市发展规律,启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不仅是GDP,不仅是产业实力,“重要的政治文化影响力”更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内涵。
围绕打造“世界华人拜祖圣地、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政治文化影响力”国家中心城市这一目标,目前,黄帝故里在规划建设方面仍存在规划建设的覆盖有待扩大,宣传推介的跨度有待拓展,文化传播的深度有待挖掘,规划建设的品位有待提升,大典活动的内容有待丰富等问题亟待解决。
★建议
将黄帝故里景区的规划建设纳入到城市整体规划中,努力打造具有浓郁黄帝文化符号的特色景区;在对外宣传方面,不应只在拜祖大典活动期间进行宣传,平时也应更多地走出去;选派黄帝文化专家学者赴台港澳校园及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向海外华裔、青少年乃至学习汉语的外籍人士传播黄帝根亲祖地文化,宣传拜祖大典,培育华夏子孙对共有祖先的虔诚敬仰和对祖根地的向往,提升黄帝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研究论证大典活动上升为国家层面举办的可行性、必要性以及实现路径;可探索将郑州其他县(市)区及河南省其他地市的文化、旅游产业与大典活动链接,将一些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征的景区、景点、景观融入大典活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