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要闻中原网> 新闻中心 > 郑州要闻 注册登录

致敬教师节!传递教育薪火:101中学有60对“师徒”教师

2017-09-08 08:36:47来源:中原网
字号  

■教师节系列报道——心中最美“引路人”

郑铁一中毕业的学生们,现在母校郑州101中学任教  

中原网讯(郑报融媒记者 张勤 文/图)在郑州市101中学,这所前身是郑铁一中的老牌知名高中,“师徒”同事有很多,像张守明和李琪,李忠义和金毅。巧合的是,两位师父都是教数学的,他们的徒弟却成了语文老师。据学校不完全统计,曾经是师徒、如今是同事的就有60对。

如果不是李老师,他可能就“毁”了

在郑州众多中学里,郑州市101中学广播站很有名。高三语文老师李琪的一个学生小航就是广播站的播音员。小航外形条件出众,声音就是做播音员的料。但在刚上高一时,小航却让很多老师“头疼”。

高一时,李琪是班主任。小航刚进校时,对什么仿佛都不在乎,上课迟到,集中做操时晃晃悠悠过来,被政教主任抓个正着。“那时,这孩子属于自由散漫型的。老师批评完转眼又成老样子了。”李琪是班主任,当她发现小航的声音特别好听,就想:“我能否鼓励他找到自己的定位,用他的优势做出一番成绩呢?”

于是,李琪第一步就是,先在语文课上,看似无意般地多次让小航起来朗读课文,每次她都会问大家“读得好不好”。时间一长,同学们发现原来小航还有当播音员的潜力。

第二步,在学校社团招新时,李琪建议小航去填报校园广播站。刚开始,小航还有些不自信,觉得自己成绩不好,也不太守纪律,怕社团不收。在老师再三鼓励下,他去报了广播站,一次就过了。

如今,小航已经高三了。他在广播站的工作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也收获了成绩和自信。现在的小航,已经是一名阳光开朗、彬彬有礼、教养有度的男孩。他也准备考艺术类的播音主持专业。小航说,如果不是李老师,他可能就“毁”了。

李忠义老师和他的学生金毅老师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是老师教的

2000年,李琪大学毕业,重回当时的郑铁一中。因为,她就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这次,她和她尊敬的班主任张守明成了同事。

慧眼发现每一名学生的长处,并加以鼓励,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是李琪一贯擅长的,也是她的老师张守明教给她的。

李琪说,张老师在当她的班主任时,会关注每一名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闪光点。“张老师虽然是数学老师,但是他却发现了我的文学天赋。”李琪记得,刚上高一,她想竞聘班上的生活委员,却被张守明老师给指派当了宣传委员,和另外一名爱画画的同学搭档,揽过了班里的各种黑板报的活儿。

张守明说,李琪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在老师的肯定下,李琪更努力地学语文。不仅如此,高考时还考了郑州市语文学科第一名。

老师再教:亲其师,才信其道

张守明如今是郑州市第101中学的教务主任。每次看到得意门生李琪,他还总是会像当初那样,对自己的学生谆谆教导。

而在李琪看来,张守明老师在学生当中很有威信,这也是她成为老师后一直在努力学习的方向。“亲其师,才信其道。这是张老师教给我们的道理。”李琪说,作为老师,你想让学生认可你,信服你,首先要在学科知识和能力上“拔尖”。

“现在的学生可比我们那会儿懂得多太多了。”李琪也感叹,要想让学生服气,可不容易。学校以前的“评教评学”活动,现在的“我为最喜爱的老师点赞”活动,就是检验哪位老师让学生服气、喜爱。

当老师的能力被学生认可后,老师又给予学生对等的尊重,学生才会打心眼里敬爱老师。

“老师对自己如何,老师是否发自内心爱学生,每一名学生其实都是心如明镜。”张守明说,当老师抱怨某某学生不好管的时候,是否应该先反思自己为何没让学生认可。

三代师生同校任教

在这个学校,老师们一代代传承教育薪火

在101中学,师生同校执教的老师还有很多。据统计,目前铁一中毕业学生在校工作的有24人,有师生关系的同校同教的在职教师有60对,三代师生同校任教就达9组。

高三数学教研组长李忠义老师自1987年来郑铁一中任教,一教便是30个年头。现在,他教过的第一届学生金毅是语文特级教师、学校语文教研组长,教过的刘霁华是学校英语教研组长。

“李老师是个既严谨又活泼的人,他做事非常执着,很有责任心。高中时,我的数学成绩不理想,李老师经常督促我,激励我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学习改变自己。”金毅至今记忆深刻。

郑州101中学还有一个“老传统”,那就是师徒结对帮教。每周的教研时间,各学科老师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带领下认真观课评课,给年轻老师提出中肯的意见建议,与老教师一起探讨课程改革,说者诚恳而殷切,听者虚心而郑重,教研氛围热情而融洽。此外,“阶梯名师工程”、“我最喜欢的老师”评选、教学科研等系列举措,让生气勃勃的青年教师群体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力军。

今年,金毅执教也已经有23年。“在这个学校,老师们一代代传承着教育薪火,用他们质朴的心,用一份对莘莘学子的关爱,对教育工作热情奉献。”

现在,他们依然在将这些对教育的感悟和经验一代代传下去。

编辑:赵静
联系记者

相关报道

相关搜索

您还可以在这里关注我
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图片频道

什么不爽来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