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 资料图
今年3月,已经75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又一次在两会期间发出有见解的声音,大家喜欢称他为“大冯”,他也是各路媒体“点击率”很高的委员。
“让孩子们亲近传统文化,最好的学习方式是体验。”冯骥才说,他今年带了三份提案,涉及对青少年传统文化传承、古村落保护以及教育应重视美育等问题。
冯骥才的身份很多,当代著名作家、书画家、文化学者等,不过,多年来,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了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中。
谈文化传承
学习方式主要靠体验
守住传统并将优秀的历史文明与当代生活贯通与融合,是当代社会的文化使命之一。“工作重点应放在青少年身上,因为青少年是明天的主人。”
那么,如何让青少年更好地亲近、热爱、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呢?冯骥才认为,不应该只是坐在教室里传授,应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潜移默化地感受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成为心中的定力。
冯骥才说:“文化的学习一半来自体验。”在每个重要的节日比如清明、端午、中秋、春节、元宵等,组织孩子们参加各种节令的民俗活动,感受节日氛围,体会各种民俗,领悟节日内涵,这比课堂上讲解节日的概念更加自然和直接。
“对于文化,主动地接近比被动地接受,收效会更大。”冯骥才说,要用各种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孩子们引入传统生活,尤其在传统节日期间,这是学习传统的主要方式,因为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情感的、审美的,主要都靠体验得来。
时下,《中国诗词大会》很火,似乎为传统文化的普及探索了新路,在冯骥才看来,“《中国诗词大会》的大热反映了很多人心中对诗词的热爱。”
谈古村落保护
不能过分开发,必须承担社会责任
这些年来,在古村落或传统村落保护上,冯骥才一直在呼吁与行动。
冯骥才说,现已确定进入保护范畴的传统村落为4153个,是我国数千年文明史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有着深厚的传统内涵,并保持着活态的文化传承。从精神价值看,它是中华文化重要的根基之一,是乡愁的载体。
多种因素致使村落旅游势不可挡,很多传统村落已把旅游当作唯一的脱贫致富之路。于是,快速上马和粗鄙化的旅游开发,对传统村落造成新的破坏性的冲击。
“文化旅游产业当然可以搞,但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不能过分开发旅游。”冯骥才在多地的调研中发现,这些传统村落存在很大问题,一些村落的管理权已落入投资方手中,国家制定的各项保护措施得不到有力执行。在经过模式化旅游开发后,传统村落正出现雷同化、同质化、商品化。原有的村落文化被肢解、异化和歪曲。新一轮的破坏已出现,“古村落很脆弱,是一次性的,一旦改坏了,没办法再改回去。搞古村落开发,不能搞一哄而上,也不能搞千人一面”。
“留住乡愁,不仅是要留住村落原住民的乡愁,还有作为古代农耕大国的、整个民族的乡愁。”为此,他建议建立国家对传统村落开展旅游的批准机制。申请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要对村民进行传统村落重要价值、保护内容与方法的宣传和教育。
“凡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干部与管理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学习和掌握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保护规定。”他表示,监管工作也很重要,县一级要建立对开展旅游村落的日常监管机制,村落一级的工作是做好实地保护。国家相关部门对开展旅游的传统村落应制定专门针对旅游的管理规定与监督制度。
谈美育 应重视 避免“美盲多于文盲”
“美育不是新话题,但长期以来不为我们的教育所重视,以致曾有画家吴冠中先生那句‘美盲多于文盲’的警示性的呼吁。”
他认为,由于长期忽视美的滋育,审美品位的低俗是普遍的现实存在,以致影响我们对较高品质的美的事物的感知力。比如中华民族有着高度的审美境界与审美风范,可是如果我们的审美能力有限,如何能真正感知与继承自己传统的精髓?对于外来事物的美与丑也会缺乏鉴别力。
冯骥才表示,美不仅是艺术美,人的语言举止、道德人品,无不含有美的标准。美是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文明的体现。为此培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认识美、鉴别美、欣赏美、感受美、崇尚美乃至创造美的能力,不仅有助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与气质,还能滋育他们追求美的理想、品格与人生。
冯骥才认为,当下对美育的忽视,与工具化的应试教育有关。他希望能在教育改革中重视这一问题,应将美育列为教育的重要内容。美育是个系统工程,它不同于一般的知识教育与学科教育,更是素质、人格和心灵的教育。
他说,美育教育的建立与计划应请相关各方面专家学者进行探讨,深入研究,制订方案,使“弘扬真善美”得到切实的落实。“这项工作事关全民素质、社会文明和下一代的精神幸福,希望国家关切。”冯骥才说。